宋冬的装置“物尽其用”刚在加拿大温哥华美术馆展出,他与妻子尹秀珍合作的《筷道》又将于2011年3月在北京展览。而他的新作也接连面世。在北京天安时间展出的装置《触摸百年》是将1910到2010年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或事做成一百个小录像,在墙壁上形成一条环绕展厅的“河”。
宋冬说自己生活在艺术中,《物尽其用》、《水写日记》和《抚摸父亲》是宋冬最喜欢的作品。“这三件作品改变了我和我家庭之间的关系。”他不追求感官刺激,作品总是充满温情和市井味。策展人左靖认为,宋冬的大部分作品都具有“不使人心生恐惧”的当代艺术的另外一张面孔。
讲述中国式亲情
上世纪90年代,宋东从绘画转向观念艺术时,亲友们极力反对。“父亲是工程师,觉得我画得挺好,为什么扔了干别的了。”但最终是艺术改善了父子关系。1997年宋冬创作了《抚摸父亲》。先用录像录下自己来回抚摸的手,再用投影机把手投在父亲身上。“父亲穿了一件夹克衫,坐在那抽烟。后来他开始看着那只在他身上的手,脱掉了夹克,再后来又脱掉衬衫,最后里面穿的背心也脱了。我觉得他感觉到了这只手的温度。”宋冬说以前父子关系像君臣关系,不能当面反驳;抚摸父亲后,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之前他总说你应该,之后说我建议,最后说你自己决定。”
在1998年的《父子》中,宋冬又把父亲讲述经历的脸投影投在自己脸上,“他在说话,感觉就像是我在说话。”在2000年的《全家福》中他更是将全家人的合影拍成录像,邀请观众站到投影墙前与录像中的合影再合影。宋冬将中国式的家庭温情植入艺术,让私人化的作品形成公共感受。“我特别顾家、喜欢家。”宋冬说自己的艺术和生活是无缝的。
与母亲赵湘源合作时,宋冬与其说是艺术家,不如说是研究者。母亲攒了几十年生活用品,儿女的每次整理都会引发冲突。“2002年父亲突发心肌梗塞离去。任何方式都不能把母亲从悲痛中拉出来。”但宋冬用艺术帮她走了出来。“给母亲提供一个整理她回忆的场所,她在这里被推到艺术家的位置,而我成为她的帮手。帮她整理物品、装修房子,使她快乐起来。”宋东用母亲收集的塑料袋、牙膏皮、饮料瓶、脸盆、热水壶、旧衣物组成的作品《物尽其用》,不仅在2006年光州双年展上获得大奖,还消除了母亲和子女之间的冲突。
2009年,MoMA计划首次邀请中国艺术家办展,并把大厅交给艺术家。宋冬将母亲住过的老四合院的架子和各种坏法的桶和盆,成箱的开裂的黄肥皂都搬到MoMA,在金融危机时给大手大脚花钱的美国人上了一课。MoMA策展人芭芭拉·兰登称《物尽其用》以纪念碑的体量揭示人性和尊严,观众可以从中发现日常生活的新意义。
宋冬明年有一个大展在旧金山,和父母、女儿合作的作品都会一起展出,而《物尽其用》就是其中之一。“父母都过世了,在艺术中再重见一回,用霓虹灯写上‘爸妈别担心,我们都挺好’。”宋冬说。
艺术像刷牙洗脸一样
宋冬说:“艺术是一辈子的事,变成生活习惯,像刷牙、洗脸一样。”最普通不过的日常事物和行为,在他的手里转眼就变成了艺术。他的《奶油墙》、《吃喝拉撒睡》、《读无字书》、《泄密》等都来自日常生活。
2010年,宋冬在佩斯北京展出影像作品“煞风景”,用食物做成古人对山水的理解。宋冬七岁半的女儿也参与其中。“女儿帮我下雪、吹风,很兴奋。”
宋冬研究宋式山水,这次作品中他再次将生活中吃的俗与中国文人传统中景致的雅融汇起来,再用绘画笔法命名。“《雨米皴》在最后阶段,天上掉下了一把刀,那把刀没破坏风景。”这就是宋冬特强调的穿帮,他说造成好看的山水,像魔术一样没意思,“有意思的是用其他行为和物品介入进来破坏掉,使艺术回到生活。”
宋冬总把艺术作品做小、做细以达到回归平淡生活的状态。他的《一壶开水》是在北京大街小巷拎起一壶开水,淋遍整条胡同。2001年《与民工共舞》中,宋冬和几十位民工一起表现民工日常生活中的搬砖运桶等劳动。他们表演的旧厂房第二天就改建成艺术中心,施工者正是和宋冬共舞的民工。而《与民工在一起》中,宋冬干脆也赤身上阵坐在一百多个同样赤身的民工堆中,一同吃饭、看电影、休息。
宋冬不仅使艺术回到自己、家人的生活,还让艺术回到观众的生活。最明显的莫过于他的“吃”系列。从2000年在伦敦创作《吃盆景》开始,宋冬一发不可收拾,把生活中的食物做成《吃盆景》、《吃城市》、《吃地图》。每一次都让观众吃得投入,吃得尽兴。圣保罗双年展上,宋冬用甜品制作大型世界地图,以配合“无主之地”主题。开幕当天,40分钟内观众就让世界地图消失了。
仅是《吃城市》,宋冬就在世界各地做了11个。这样的原作显然是无法收藏的,能收藏的只有录像和照片。宋冬说,收藏艺术品有三种方式——一是观看,二是购买私藏,他更喜欢用第三种方式:吃掉。在伦敦,宋冬看到了从前没见到过的场面:食物城市被摧毁后,孩子们用食物废墟重新搭建新的“城市”。这是艺术回到生活的最好延伸。
妻子尹秀珍对宋冬作品印象最深刻的是《哈气》和《印水》。前者是宋冬在零下七八度趴在天安门广场和后海冰面各哈气40分钟;后者是宋冬端坐西藏拉萨河中,用刻上“水”字的大印, “印”了一小时流水。但对宋冬而言,《水写日记》是上百件作品中最重要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作品。从1995年起,每天睡前,他都会用毛笔蘸上清水,在石头上写下当天日记。“它成了我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我的习惯,而不是坚持。”
以前有西方藏家出价2.5万美元收藏那块写过无数篇日记的石头,但被宋冬拒绝了。“那块石头是我从自然中借来的,它现在已成为我身体外唯一属于我自己的东西,我可以在上面写任何话而毫无顾忌。在我离开这个世界后,我的后人会将那块石头还给自然。”随写随消失的文字沉淀了他的生活,禅宗的“不立文字”,没有痕迹的顿悟,沉淀了他的人生。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