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当政,觉得既然文科有科举,武科也应公平对待,且自己姓武,当然要高举武家的伟大旗帜,于是开发研制“武举”。怎奈武小姐女儿身,纵有千吨伟哥也举不起来,交由兵部代劳了,武周长安二年中国武举处女秀正式登场。
这次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最后是扛大包比赛:“负米重五斛,行二十步为中”。升级2.0版,考核筒箭和机弩应用。最后相貌身材考核。五代十国没举办过武举,那时候国家太多,武举实际是全运会不是奥运会。谁知道参赛选手是不是邻国派来的卧底?所以北京不欢迎你。到宋仁宗天圣八年恢复武举,简单到只一项,A片就可以概括:射。分两种射法:步射和骑射,区别在于有码无码。宋代武举6月报名8月考,先武后文,加设了文化课。“武经七书”——《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姜太公六韬》、《唐李问对》,默写精要另有问答题。这玩意操蛋,文化课过不去你就滚蛋。到了明朝先考文化课,文化不行不许射——生育率直线下降。
北宋武举分三甲,一甲一名武状元,二三名统称榜眼。南宋开始将一甲二名称榜眼,一甲三名称探花。整个南北宋共产生78个武状元。到了元朝没有武举,“不设武举,专事承袭”。就算有武举也没汉人事,当年汉人连菜刀都是几家共用,根本没器材锻炼。贺龙想闹革命,全村人就得叮嘱:争取午饭前革命成功!村里等你的菜刀回来做饭……到了明朝,朱元璋认为流氓不用会武术,照样拦不住。整个明朝武举都稀里糊涂,崇祯年间制度才趋于成熟,然后,明亡了。
清朝开始武状元进入鼎盛。先说考试:武科与文科一样分童、乡、会、殿试。武童试三年一次,分三场:头场马射,二场步射,合格者再试硬弓、舞刀、掇石。头两场称为外场。第三场是文化课考试,默写武经七书,称为内场。就这样一步步往上爬……直到会试和殿试。清朝武举考试发六支箭,先马射,一来一往考验左右开弓,中三箭合格。(也有说发九支箭跑三回,呈Z字形装佐罗)然后参加步射,离靶子三十步,中两箭就算合格。接着是耍大刀和举石头比赛,刀要在胸前舞出花,石头要抬高到离地一尺。举石头失误顶多砸脚,耍大刀很危险,稍有不慎砍了腰一堆“腰花”喷泄而出。引得厨师和疯狗哄抢……舞大刀和举石头,重量分为三等,刀:120/100/80(斤);石头:300/250/200(斤)。石头左右有洞,拎上来最好在胸前转一圈,后肚皮顶住,叫“献印”。乾隆时加了伏射,在地上扔个球,考生骑马侧身到与马生殖器等平的位置射,名字叫“射地球”……霸道!
以上合格就开始考文化课,武举考生几乎都是半文盲,朝廷对他们也不抱什么希望。所以嘉庆十二年改默写《武经》,能写出100字左右就算合格。但就这点字他们也写不好,赵翼说“余尝主顺天乙酉科武乡试,其策有极可笑者。如‘丕’字作‘不一’字”,火星文在清朝就已出现。字写得难看也就算了,这群小子个个是离婚律师,把一个字活生生拆散成两家,“女口果人尔能看日月白这段言舌,言兑日月人尔白勺目艮目青散光……”全这玩意儿。
经过童、乡、会三级考试后,就是在皇上面前表演的殿试。主要以武功为主,谁射得最准(杜蕾斯很郁闷),谁刀耍的最好(关二很郁闷),谁石头举得最高(千斤顶很郁闷),谁就是状元。
中国大概出产了500多武状元,出了不少趣事:清朝规定考生年龄不能超过60岁,但道光二十六年安徽的符成梅,84岁的老头子颤颤歪歪去乡试,居然三场都混过去了。浙江富阳人王玉壁,明崇祯九年浙江乡试中武解元,清顺治八年再应浙江乡试武科,中解元;次年进京会试,中会元,殿试成为武状元,官至总兵……他是中国武状元最传奇的一位,参加两个王朝的考试,连中四元。另一位传奇人物马全原,也叫马瑔,乾隆十七年壬申中了武探花,上任后跟同事打架,罢官后流落北京,改名马全重新参加武试。最后竟然得了乾隆二十五年的武状元。
武举制度实行了1300多年,清末跟鬼佬掐架发现拳脚不好用了,慈禧阿姨在1901年取消了武举考试。苏乞儿武状元是假,要饭则成震了。说来有趣,武举是男人的运动,但促成和终结这运动的,恰恰是两个女人。“男人举与不举,关键在女人”,此言不虚。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