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文有句话“在他自己的盘子里”(êtredans son assiette),形容一个人很轻松自在。要吃得开心,有些人喜欢把自己放入一个热气腾腾的盘子里,有些人喜欢站在盘子边欣赏菜肴的摆盘、餐厅的环境,然后拍照发朋友圈,至于食物本身的冷热咸淡,已非重点。
“性冷淡”这个标签,在中国美食界行不通。
上海一家叫做“栋梁長作”的咖啡馆拒绝了这次的采访。负责人之一Tasha说:“我不觉得我们是性冷淡风格,不想因此而影响很多人对我们的预判。”
我们确实很难用一个标签来定义这家店:推开门,一个院子,一张桌子,一条凳子,一座房子,建筑和物体的几何线条与踏实的大地色调交融,隐约能感受到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和田中一光的设计风格影响。“我们推崇的理念是更注重产品本身,而不过分强调外在的设计。”咖啡馆的主理人南朗在一次采访中说。
在这个资讯爆炸、人人求眼球的世代,小心翼翼地选择自己认为适合的曝光机会,又何尝不是对本次采访的一种回答呢?
同样否定这个标签的还有《悦食Epicure》杂志。相较于被文艺界认为是“性冷淡”代表的Kinfolk美食杂志,媒体总监李舒认为:“我们是走烟火路线,香喷喷的。”
但她很有兴致聊聊这两种风格的区别:“《悦食Epicure》更多的是在谈论人和食物的关系,而不是纯粹的美。我们做的专题——中国食物,本身是热气腾腾的,例如四川肥肠火锅、潮汕牛丸汤或肥美醉蟹等,就算是在巴黎,我们也要想尽办法找到庶民之味,而不只是人人趋之若鹜的米其林星级餐厅。”
在美食图片甄选的过程中,《悦食Epicure》编辑有很清晰的原则:尽量选接地气、能勾起人食欲的那一张——即使那张并不是最美的。李舒说:“如果能呈现出广东人说的‘锅气’,就是最好的图片。而像无印良品或Kinfolk的极简风格,是许多潮流的一种。它或许是主流,但不影响我们保持一种中国人传统的以家庭为核心的热络氛围。”
这几年,“性冷淡”越来越像一种商业手段、一种流行口号。而在国内美食界,这个概念与其他概念(诸如无国界、分子美食等)一起,衍生出一种混淆身份主体性的错乱料理,它的魔力只有在厨艺扎实的美食人手里才是一张王牌,否则只是一张小丑牌。
广州富力君悦酒店的行政副总厨Bill Feng是传统粤菜的忠实拥趸。他经常凌晨四五点去逛黄沙菜市场或南沙十九涌海鲜市场,买几斤最新鲜的葵园初生鸡蛋、本地菜心或刚打捞的花虾,带回酒店,亲自推介给客人。
Bill说自己并不懂“性冷淡”这个概念,但作为五星级酒店的大厨,面对世界各种食材料理的冲击,他不断从当地寻找被忽视或消失的东西,甚至回过头来检视思索平时熟悉的食材可不可以种植培养得更好,有没有一种制度和标准让食物更健康、更好,更不会破坏自然生态。
他每天都在思考。“简单地说,就是如何让一根胡萝卜更甜美有味,让一块牛肉更能自然表现本身的品种和土地的特质。”
相比起气氛冷静的西式分食,Bill更希望客人们能用中式围餐的方式来吃一顿饭。“一大碟牛肉炒芥蓝,比起分在每个人盘子里的三条菜和两片肉,降温会慢一点,美味持久一点。中国人嘛,吃中国菜,有一家人的感觉才是最warm的。”
食欲的冰点或爆点,背后都是欲望。
所谓“性冷淡”,李舒并不认为这是欲望的克制——在美食界,反而是实实在在的买买买。
“要拍出一张让大家点赞的美食照片,至少,你肯定需要一个花了钱的滤镜。为了摆盘好看,你也要购置一堆昂贵的器皿,或者你得找一家消费不低的好馆子。”李舒说。
广州“乜氏研究室”咖啡馆的两位艺术系女店主Aggie和France深谙此道。这家店充满了拍照发朋友圈的噱头:以瓷砖墙面和水泥地板构建出一个纯黑白的世界,目之所及是麦田怪圈的几何图案、化学元素表、烧杯量瓶等元素与器具——你会不由自主地想点一杯热饮,因为身体感受到十足“寒意”。但这绝非“乜氏研究室”的正确打开方式。
所有的秘密都藏在了冰饮里。同样的饮品,只有冰饮,才用烧杯或试管器皿以单品的形式呈上,例如一杯冰水、三管咖啡原液、一烧杯牛奶。店主将饮品的调配过程“还”给客人,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调制独家口味的牛奶咖啡或非酒精饮品。
Aggie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拍照美。”但她们没有料到,这种“冷”居然“火”了。开业的两个多月里,每天下午3点半和晚上8点的平均客流量有五六桌,到了周末甚至要等位半小时以上。每一桌客人要么在忙着找角度拍照,要么在敲字回复朋友圈,或者“研究”咖啡牛奶的比例或不同果汁的色彩融合。
——哗,你这是在哪里?!
——我在实验室里研究咖啡。
有什么比这更带感的回复呢?
现在,Aggie和France最大的挑战,是继续开发适合拍照又能保证品质的饮品和简餐,让客人拍完,还想再来。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冷”都能遇着市场的“暖”。
上海“泥巴实验室”的刘少楠和赵君在两年前开发了一款美食App“食色”,他们把它定义为“分享味蕾快乐的水印相机”。
这款App不仅能提供图片后期处理的多款滤镜,还有带文字图案设计的水印模板,主题分为“标签党”、“文艺范”、“在路上”、“吃货日常”等四个类别,其中像“深夜食堂”、“吃独食又怎样”、“便当族”和“谁不眷恋一茶一饭的光辉”等“冷”标题,特别受到城市白领的喜爱。数据显示,在这些水印中,日式风格的设计是点击率最高的。
负责视觉设计的刘少楠说:“我们做的其实是信息传递的设计。像2014年这样一个投资创业热年,高颜值的App太多了,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把资讯提供给用户,这种满足最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的视觉美,才最耐看。”
刘少楠和赵君希望通过用户在外食时使用“食色”拍照,并提供餐厅地址、服务评价等信息,形成城市美食指南,最终改变城市的饮食方式甚至餐饮业格局。
但这一次实验似乎并不太理想。“食色”是免费下载的,所有的滤镜和水印不收费,也没有其他的商业运作。根据后台数据,“食色”的用户群体一般都会在婚后和育后大幅减少使用这款App的频率。这是两个有趣的欲望节点。
“大家一结婚就回家吃饭了,生娃后更是为了省奶粉钱开始节俭了,这些因素都导致我们的用户大量流失。”刘少楠有点无奈。
不过最终,用户在更新,“食色”也在转型。从看到吃不到的美,变成了看到吃得到的美,“泥巴实验室”开发了“饭事”。这款App看起来并没有像“食色”那么在视觉上惊艳,但它完成了刘少楠和赵君想要解决“周末去哪儿吃饭”的最基本功能。
当烟火遇到高冷
一张美食图背后的故事
在策划拍摄一道“性冷淡”的菜品时,来自深圳的美食摄影师Fox Wong怎么都没想到,广州富力君悦大酒店的行政副总厨 Bill居然选了一道最传统的粤菜——黄埔大虾炒滑蛋。
“当时我脑海里一片红黄的喜庆画面,性冷淡?别开玩笑了。”Fox顿时觉得此次拍摄任务有点挑战。
然而,这是Bill苦思了两天的抉择。“黄埔炒蛋”是一种最传统的粤式炒滑蛋的手法,源自以前广州市郊黄埔码头船民。传说某日,停泊在码头的一家船民突有亲友到访,这位水上人家随手拾到鸡蛋炒了待客,那碟蛋香嫩无比,客人连连称赞。
这道菜看似很简单,但极考验厨师的基本功:既要将蛋炒到接近全熟,又要保证蛋浆滑而不流。这不仅考验厨师对火候的掌握,以及鸡蛋本身的鲜香,对于摄影师来说,这更是一个分秒必争的菜肴。“如果不能在两三分钟内完成拍摄,蛋浆就会凝结,拍出来的滑蛋就是死的。”Bill说。
为了不“辜负”这道菜,Fox决定遵循一贯的拍摄原则:简单。“过多繁琐的摆盘设计或环境渲染,会让观众看不见一道佳肴的精髓。”
Fox与Bill沟通后,选择了色调和质感偏大地系的手作土陶器皿作为菜碟,一块肌理纹路明显的黑色石板做底色,再点缀一些同样质地的黑色石子儿。布灯方面,Fox用了两灯对照的方式,主光用侧光照明,有利于突出滑蛋蛋液的质感,而辅助光放在相机后面照亮暗部虾肉的细节。图片后期处理方面,Fox为了更贴近主题,把图片中的一些暖调颜色做了降低饱和度处理。但除此之外,并做更多的PS功夫。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