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在西方艺术和现代科技的冲击下,书法在中日韩等亚洲国家会出现生存危机吗?
郑晓华:冲击是不可避免的,我明显感觉到这两年到中国学习和交流书法的日韩学生越来越少了。在韩国,受“去汉化”的影响,汉字已经成为专用文字而非通用文字,这对他们书法艺术的发展是致命的。中国、日本的状况不同,只要汉字还在使用,书法就会发展,这是一个造型美的问题,对美的追求不会变。
《新周刊》:中日韩书法界在“好书法”的评判标准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是怎么造成的?
郑晓华:民族性格的不同决定了审美趣味的差异。中国人坚持纯正的古法,讲究技术的纯粹性,要求精致唯美;日本和韩国书法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所以他们写得更率意、更自由。所以在我们看来,他们的书法缺乏技术的支撑,是瞎写;在他们看来,我们的书法太死板,过于理性了。对书法的理解不同,造成了评价体系的差异。
《新周刊》:历史上,日韩书法来源于中国,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是否也受到日韩的影响?
郑晓华:就书法艺术而言,整体上日韩一直受中国书法的影响,但日本艺术的重新繁荣,使得中国书法受日本少字数书法的影响很大,再加上改革开放后西方艺术的进入,这两个原因直接促使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现代派书法。
《新周刊》:这两年无论在艺术市场还是舆论上,前卫派书法的影响力都越来越大,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郑晓华:有人喜欢传统,有人喜欢现代,没必要反对。现代派书法反映了时代特色,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在艺术上没必要禁锢它,批判它。书法家有人把它视为洪水猛兽我觉得没必要。但这种嫁接的艺术咋一看很新鲜,但如果要深入了解书法艺术的话,传统的中国书法还是最纯正的。现代派书法的声势很大,但传统书法依然是主流。
《新周刊》:在艺术市场上,中日韩三国的书法作品受欢迎程度如何?
郑晓华:在传统书法上一定是中国古代名家的作品拍卖价最高,几乎每年书法的最高拍卖价都是来自中国的书法作品。在当代书法家中,日本现代派书法家的作品被国外博物馆收藏的比例更高一些。现在国际资本在美术和当代艺术上的投入很多,但书法艺术和他们的隔阂比较远,藏家还是以亚洲人为主,欧美人很少。但如果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国际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话,书法在国际市场上的前景还是很好的。
《新周刊》:最近,教育部“书法进课堂”的文件已经下发,这个决定对书法的推广有作用吗?
郑晓华:书法进课堂是非常好的推广书法文化的手段,但问题是,高考不会有书法这一项,它不在学生的考核标准内,所以实施起来应该很困难。如果真的可以贯彻下来,也许他们写得不一定很好,但能够学会欣赏书法,这就意味着中国书法文化的场域还在,氛围还在。好书法有人欣赏,也能够有意识地用书法来装饰家居。如果这样的话,我觉得书法的发展空间还是能够得到保证的。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