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老师这次在乌镇见了一批老朋友、新朋友,觉得互联网男神谁是颜值帝,谁是心里美?”
“我为什么一定要回答和颜值有关的问题呢?我是做学问的,不搞男色评价。”
虽然“一脸正气”地婉拒了几个90后的刁钻提问,但“秦老师”在接下来的行文中还是“缴械”了。他以“不比身价比颜值”为题,出人意料地收起了以往的“规矩文风”,对出席乌镇互联网大会的商界大佬们逐一点评。这一次不像以往从商业角度入手,而是直接点评各人颜值:“杨元庆俊雅,李彦宏俊朗,刘强东英俊,丁磊脸上肉肉的有佛相,怪不得养猪!好了,这样总可以了吧?”
这篇对话问答形式的微信文章,是公众号“秦朔朋友圈”2015年12月19日推送的微信头条,阅读量1.5万次,收获167个赞。“还过得去,再接再厉吧。”“秦老师”笑着说。
在2015年6月宣布辞去《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职务后,秦朔历经100天的“蛰伏”,终于在9月23日强势“回归”。这次他选择创办新媒体项目,开起了个人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以“推动中国商业文明”为目标,在互联网时代的“下半场”继续自己从前在报纸、杂志领域的文人情怀。他说,以前做纸媒主编都是向行业前辈取经的“前向积累”。如今的新媒体项目,从90后身上汲取的“后向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不想做寄生在特定职务上的‘老古板’,我还是想在互联网新时代真正做点事情。”
“我想把我所感知到的时代温度和脉动好好记录,哪怕只是个人视角。”
“这个本来就无比野蛮的商业世界,再也没有愤怒而尽职的‘看门狗’了。”
2015年6月,吴晓波的微信文《最后一个“看门狗”也走了》在朋友圈刷屏,这篇略带伤感的文章聚焦在了秦朔的告别上。大学时被复旦新闻系同学称为“学霸”、读哲学能读到黑格尔《小逻辑》的秦朔,正式宣布告别传统媒体生涯。随着这篇微信“爆款”文的走红,原本低调、理性的秦朔又一次走进公众视野。
2015年6月初,阿里巴巴集团斥资12亿元人民币入股SMG旗下第一财经,6月8日,《第一财经日报》创始人、总编辑秦朔突然宣布辞职。“考虑了很久做出决定,我还是想自己出来真正做点事情。”
48岁的秦朔是媒体界领袖级人物。他年少成名,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28岁成为《南风窗》总编辑,使这份南中国刊物成为全国颇具影响力的政经杂志。2004年创办的《第一财经日报》,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财经日报之一。秦朔每日坚持发表社论《一财日日谈》,是为数不多的仍然参与一线写作的传媒大佬。
“中国媒体有个怪象:有能力的记者、编辑做了领导以后就完全放弃采编业务了,取而代之的是繁复的行政事务和无休止的会议。”谈及11年的日报总编生涯,秦朔坦言自己在过去几年中有些疲惫。“每天疲于应付各类琐事,有一天突然意识到,自己真不能继续寄生在某个特定职务上了,那样真的太可怕了。”
2014年5月,秦朔的大学同学吴晓波开始微信写作,公号“吴晓波频道”在一年时间内吸粉近100万,且隔三差五出现“10万+”的爆款文,让秦朔觉得新媒体的潜力无限。“陈忠实写《白鹿原》时说过,‘要写一部死后可以放在棺材里当枕头用的大书’。管理未必是我最擅长的,而阅读、观察、交流、思考、写作、传播,却是我不倦的偏好。既如此,何不放下一些东西开启真正想要的人生呢?”
秦朔把自己创业的决定归为“内心深处的悸动和不安”:“将来向马克思交卷时,我是准备拿一串职衔(titles),还是准备拿一些精神产品?”最终他选择了后者。2015年9月23日,他在微博宣布将于10月16日正式推出“秦朔朋友圈”项目,通过微信公号、视频和音频节目等形式,对中国的商业文明做进一步探究。在公号的第一篇文章《用希望连接生命和生命》中,秦朔亲自操刀,字里行间透出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作为一个60后,我基本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全过程。无论传奇辉煌还是困难挑战,无论向上提升的力量还是向下沉沦的景象,这波澜壮阔的时代都让我有一颗永不磨灭的好奇心。我想把我所感知到的时代温度和脉动好好记录,哪怕只是个人视角。”
从总编辑到创业者,“从一到1”。
秦朔用“从一到1”来形容自己由“总编辑”到“创业者”的转变过程。25年的办报办刊经历,让他认为自己还算顺利,也没掉过队,可以说是“一帆风顺”。“过去在一财做主编,每晚十点多看完版,回家后还可以看看电影,现在不行咯。”如今,秦朔凡事都得亲力亲为,在新媒体的江湖暗战里,从来没有“总编辑”和“传媒大佬”,受众只看重文章有没有趣,配图丰不丰富,标题能不能触碰阅读G点,是“不问出身的比拼”,和传统媒体完全不同。
他认真总结了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与过往的区别,发现新媒体果然是一种“颠覆传统模式”的传播方式。比如字数方面,日报的社论、消息、通讯等一般都有具体的字数规定,而微信公号则边界不定,由题材的重要性和写作者的喜好决定;再比如传统媒体内部的分工比较明细,且人均业务量差距不大,但一个微信团队里的工作则是“能者多劳”,同时还要“一专多能”。“自己出来了才知道互联网能够颠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颠覆报刊、杂志模式的“秦朔朋友圈”目前有两个产品——微信公号和视频脱口秀。周一至周五设置了“大视野”、“创世纪”、“投资商”等栏目,每天推送两条微信。秦朔自己每周一提笔上阵发文,周五则是以高端企业家访谈的形式做一档商业脱口秀,周六设置“朋友日”专栏,邀请朋友来稿,而秦朔则终于可以“回到《南风窗》时候的编辑状态为朋友编稿”。
从曾经领衔一财团队1400多人的日报总编辑,到如今只管着六七个80后、90后的新媒体创业者,秦朔并不讳言自身的“落差感”。“说完全能适应那是骗人的,辞职后筹划这个项目时我还在想,自己18年的总编履历,这么多的资源和江湖地位打个折,放在新媒体也能玩转。”一切都起步后,秦朔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微信公号江湖里面谁管你能兑现人脉,能转换资源,点击量、转载量和点赞数才是真正的‘话事人’。”
“90后身上的朝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这个互联网时代的老同志。”
“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这一点谁都无法改变。”
这是秦朔在与年轻人交往的过程中得出的感悟。在他看来,年轻人和互联网一样新。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90后开始逐渐崭露头角。这一代自出生起便成长在信息时代的年轻人令秦朔感触良多。“中国有1.7亿多的90后,他们代表着更新的未来。”
秦朔觉得90后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行文特点等方面代表着全新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他的女儿在美国读大三,是个典型的90后。“她微信加我好友之后,就把我屏蔽在她朋友圈之外,我看不到她发的任何东西。”秦朔边说边表示无奈,“代沟是肯定存在的,但很多东西我得向她学。”就比如“秦朔朋友圈”的英文名——“Chin@Moment”,“moment”是女儿提示的,说“moment”在英文中有“朋友圈”的意思,而“chin”则来自85后的灵感,“chin”,形似“china(中国)”,发音正是秦朔的“秦”!
“秦朔朋友圈”由一个不到10人的团队组成,秦朔目前个人投入30万元,并拉妻子“入伙”,“自己给自己打工”。这个征战新媒体的团队里,用秦朔的话来说,“除了我,没一个做过正经的新闻,没一个在纸媒写过严肃大稿”。但这个80后、90后“挑大梁”的团队,给秦朔带来的触动却不小。“很有朝气,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年轻人在数字化工具方面的熟练,让传媒大佬秦朔心服口服。“他们懂技术,我则是提供最基本的内容,相得益彰,配合得还不错。”
他曾对90后这个群体进行过独特的解读:“他们有理想,有朝气,同时也有居于这个时代的困惑和烦恼。记得有次我去郑州做演讲,有个90后大学生告诉我,说90后这一代其实非常郁闷,毫无信仰、房车压力大、思想虚无,等等。后来我想了很久,觉得90后是有思想的,那些梦想飞在天上;他们同样也是有烦恼的,那些苦闷扎根在地。”秦朔相信在创业过程中,自己能和这些时代新青年成为交心朋友。“我作为过来人,提供经验给他们化解烦恼;他们作为年轻人,兜售朝气活力让我看到希望。”
他希望通过互联网创业项目和笔下的道德文章来推动以人为中心的商业文明,“这点责无旁贷”。
“我还是难以接受太随意和调侃的话题与文字,虽然我知道那样写到微信里,点击量会有保证。”
秦朔想起前段时间一条刷爆朋友圈的微信《全国211高校最美校花通讯录》。“朋友转发给我的,点进去一看,什么内容都没有,毫无价值。”
他还是愿意回归知识分子情怀,做一个记录时代的写作者。“应该说骨子里还是有精英意识。”多年前的某次沙龙现场,秦朔谈及中国的物质力量和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时,曾关切地把话题引至经济质量、创新能力、文明素质、制度安排、治理能力等方面。“从目前的增长方式中,我看到了很多畸形的、扭曲的情形,比如过度的产能、企业界的投机主义、寻租行为的普遍化。”
在掌舵《南风窗》时,他通过对珠三角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开始接触商业文明并研究文化产业,也曾引领风潮地提出过“告别GDP崇拜”、“探求国民幸福总值”等观念。创办《第一财经日报》后,报纸的财经定位让他开始思考什么是好的社会、什么是好的资本、什么是好的金融、什么是好的商业、什么是好的公司治理、什么是能够让商业文明更好发展的环境。转向互联网创业后,秦朔觉得自己有足够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他觉得自己就是想做“以人为中心的商业文明研究”,以此推动中国商业文明的进步。
“互联网平台激发了人性中的真善美,让我可以找个角度切入感兴趣的话题,以此为社会和国家做点事情。”秦朔说,“人生的下半场从零开始,我还是想沉下来做点事。”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