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6岁女孩“教育”自己妈妈的视频红遍网络——妈妈雪莉再一次和前夫爆发争吵,6岁的狄安娜打断了他们,坐在楼梯上,一本正经地开始跟妈妈讲道理:“妈妈,你准备好和他(雪莉前夫,狄安娜的爸爸)做朋友了吗?那么,试着不要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做朋友,我希望你们都能‘放低’(姿态)……”“我不希望你们相互那么刻薄,连朋友都做不了。”“我希望妈妈你,我爸爸以及所有人都是朋友,我希望大家脸上都挂着微笑。”
这段视频感动了万千网友。人们惊叹于小姑娘的成熟,也有人由此比较中外亲子关系的不同:在国外,父母子女之间是平等的;而在国内,不少父母抱着“我是你爹/妈,你就得听我的”心态。刚上《爸爸去哪儿3》时的林永健就是因为这种心态,被儿子林大竣称为“魔鬼”。这提醒我们,在对孩子没辙、称他们为“熊孩子”之前,是否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熊大人”或者“怪兽家长”呢?
关于“怪兽”,小姑娘狄安娜也有自己的见解:“如果我们活在一个大家都坏坏的世界,到最后大家都会变成怪兽。如果这世界只剩下一点点好人,我们还把他们吃掉了,怎么办?那这世界就没有好人了。”所以,她的结论是:我们都要努力当个好人,这世界才会好。
家长的“怪兽行为”源于溺爱,爱没人会嫌多,只是大家都没看到过度溺爱的后果。
“怪兽家长”(Monster Parent)的说法来自日本,用以形容那些对自家孩子呵护备至甚至为此向老师提出种种无理要求的父母。日剧《怪兽家长》就集中体现了这些家长的奇葩行为:
有个妈妈冲进球场质问老师:“为什么我家孩子一直当后备队员?”
有个爸爸控告班主任老师勾引他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因为老师在作业本上写了句 “老师最喜欢了!”。其实那是老师写的评语,原话是:“努力学习的孩子,老师最喜欢了!”
有个爸爸觉得班主任老师太帅,会让女儿学习时分心,要求学校换老师。
还有个妈妈因为自家孩子玩耍时不慎摔伤,为免学业落后,竟然向校方要求孩子就读的班级停课,直至孩子痊愈……
在美国,类似的说法是“直升机家长”,指那些时刻在孩子头顶盘旋,希望掌控孩子一举一动的家长。几年前,美国曾出现21岁女大学生控告“直升机家长”的案例:艾利兰是独生女,在远离家乡的俄亥俄州上大学。她父母除了经常驱车近一千公里到学校探望,甚至在她的手机和电脑上安装监控软件。正是后者让艾利兰忍无可忍,把父母告上法庭。
这对美国“直升机家长”在中国能找到不少同道:他们不仅送孩子到大学报到(每年开学季记者总能拍到家长们在大学体育馆或食堂过夜的壮观照片),甚至辞职(多半是妈妈)在大学附近租房,以全方位照料和监督孩子的生活。不同的是,中国子女们不会因此控告自己的父母,反之,他们甘之如饴,觉得父母的照顾是理所当然的——想想为了让自己儿子在后排睡得舒服点,让六旬母亲坐到后备箱的江西男士。
香港资深媒体人屈颖妍承认,自己有了孩子、当了全职妈妈后也渐渐变成了“怪兽家长”。在她看来,“怪兽行为”源于溺爱,爱没人会嫌多,只是大家都没看到过度溺爱的后果——“怪兽家长”培育出来的儿女,可能精通琴棋书画、会多门外语、有这个证那个证,一屋子奖状和证书,偏偏没有一张是会做人的;伴随着生活自理能力的低下,社交能力、抗压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独立决策能力等也全面告急。
作家D.H.劳伦斯说:“如何开始教育子女,第一原则是:不要管他。第二原则是:不要管他。第三原则是:不要管他。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开始。”但“怪兽家长”们会回他一句:等你有了孩子就知道了。
年轻的小孩回过头来保护父母,不至于被时间侵蚀,遗忘或遗失了自我,这才是“养儿防老”。
不知道“怪兽家长”们会不会同样对鲁迅先生表示不服——1919年他写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时,也还没有做父亲。但他总结的关于父母对待子女的三原则,在今天仍然适用: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鲁迅说,当好父母“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艰苦困难的事”。在他看来,中国流传的教育子女的成法,谬误甚多:其一是锢闭,“以为可以与社会隔离,不受影响”——金星在上《鲁豫有约》时,理直气壮地表示,自己养女儿是按照传统方式来的,“我女儿放在我们家四楼,给放在闺房,平时不许下楼的”,但她儿子不用关在家里。
其二是教给子女恶本领,“以为如此才能在社会中生活”——香港戴姓男教师在网络开设专页“90后教师决战怪兽家长”,吐槽“怪兽家长”,其中就有家长教女儿吸烟减压,以及叫儿子发信息骂老师吃屎。
其三是给子女“传授些周旋方法,教他们顺应社会”——比如在子女“竞选”干部时代写演讲稿、出谋划策甚至出钱“拉票”的父母。
以上举例的种种父母,无疑属于“熊家长”。作家马伯庸说过,其实“熊孩子”只是个错觉,实质上都是“熊家长”。不想养出“熊孩子”,那你就不能当“熊家长”。比如台湾作家杨照的女儿经,就是不能把女儿宠坏。他母亲也就是女儿的奶奶说过,小孩不能宠,宠坏了就麻烦,害了自己还会害人。所以,对他来说,“不把你宠坏,是我做爸爸最基本的责任,是对你的责任,也是对将来要跟你相处的人的责任”。那么到底该怎么做?杨照经过多年的思考和试验,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明确告诉女儿,什么是自己认为被宠坏的小孩会有的行为,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就问女儿:“我是不是把你宠坏了?”他发现女儿会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也会认真地回答:“没有吧!我并没有……”
而杨照这样理解“养儿防老”:“小孩可以保存我们年轻时的理想、梦想。”“当遗忘理想、梦想时,对我们提醒:‘你以前不是这样教我的!’当我们可能动摇,可能受到诱惑走上不正直的路时,对我们抗议:‘不可以这样!’”年轻的小孩回过头来保护父母,不至于被时间侵蚀,遗忘或遗失了自我,这才是“养儿防老”。
这确实是父母子女所能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有了这样把人生经验、原则倾囊相授的好大人,下一代才不会变成“熊孩子”。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