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花、烟草、稻子和古法造纸,让一拨又一拨来到这儿的城里人痴迷不已。
10月末的这个下午,界头乡龙上寨,从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三楼的露台望去,远处一片黄绿的新秧苗,农人或耕作其间,或挑着一捆捆稻谷回家;田埂上燃着晒干的禾秆,烟顺着风的方向蔓延开,把后面的老宅民居和高黎贡山抹成一幅水墨画,一行行白鹭也来凑兴入画。偶尔驶过的村巴也不足以破坏这一国产文艺电影海报般的景致。
这里有一种与工业化和现代化对立的原始力量,是一种“植物的胜利”,让我们回想起很早以前,人和植物一样“是根植于大地的”。游牧人逐草而居,而吃米的人则像庄稼一样深深地扎根在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里,继而终老是乡。就像费孝通先生说的,靠泥土为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这种与土地、稻子的感情,岂是今天的城市人所能轻易体会得到?
聊起这儿的山和水,艾思奇纪念馆馆长寸茂鸿有一个有趣的描述:“我们拿一条毛巾或一块布,把它覆在一盆水面上,水分就会顺着纤维不断渗透蔓延。我们的高黎贡山,就像沾湿这块毛巾的水盆,它不断地在滋润着周边海拔低于它的地方。”
高黎贡山脚下的界头镇,还拥有印度洋的暖湿季风、北回归线的和煦阳光和孟加拉湾的适宜降雨,历来是腾冲重要的烟、粮、油、蔬菜生产基地,担当“腾越粮仓”与“边陲江南”的美誉已上千年。“这样的环境,种出来的烟,你说能不好吗?”坐在田埂上,望着已经成熟的烟叶,永乐村村民黄应发自豪地说。
界头人知道好的土地得来不易,总怀着惜物之心去耕作,他们用自己的身体捕捉到类似风土的东西,对土地进行了规划,建立了“烤烟—油菜”“水稻—油菜”和“油菜—烤烟”的水田三年轮作模式,又在烤烟、油菜、玉米、冬闲之间建立了地三年轮作模式,让人和土地得到充分的休养。
这个现代版桃花源的人相信,只要有盐,不用外出也能活得很好。
夏天的界头村有另一番景象。雨突然落下,农人慌忙遁入屋檐避雨,撩衣拎裤,各种姿态;等到雨歇,小路又开始人来人往,虫鸣蝉声复起,恢复寻常。农忙间隙,界头人都在家里抄纸,帮补孩子的学费。他们年收入并不高,也就两三万。但普通人家都很有生活趣味,花草不离,推门而入,便有香味。
龙德正是村里53户人家里较富裕的。春天油菜花开游人密集时他经营民宿,平时则造纸、烤烟、种田,样样都干得漂亮。他的儿子高中寄读,女儿在昆明读护理,供两个孩子读书负担很重,造纸也只是收入来源的补充,因为利润太低。该农忙的时候,他还是要下地,虽然生活疲惫,但他感到自足。龙德正上一次外出是五六年前,他说:“只要有盐巴,不管外面发生什么,我都能在这里活得很好。”
走在村寨里,经常会碰见扛着锄头归家的农妇,按云南官话,只管喊一声“嬢嬢”,她们就会朝你笑着点头,仿佛熟人。听着她们讲话,似乎可以看见横向的空间,农耕时代的妇人形象跃然眼前,让你浑然忘却纵向的时间。
界头的根深深扎在土壤中,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朝洪武年间,再到今天,在无涯的时间里从未间断。这漫长的时间就发生在稻田、油菜花和烟草地里,承载着西南丝绸古道交通要塞的历史,村落已不再是村落本身,而是一种久违的日常秩序——那一拨又一拨城里人称之为“乡愁”。作家冯骥才说,“我们十年间丢失了90万个村落”,现在传统村落仅剩200个。中国人像植物等待着冰雪消融,拨开现代乌托邦所掩盖的迷雾,重新勾连起日常生活的喜悦。
界头人尽力守住传统村落的同时,当然不会拒绝“舒服的生活才是硬道理”。他们去年建起当地第一家以农民为主体的阳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申报5000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也办起了“家庭农场”,让现代人直接与传统对话,让“乡愁”止于此“界”。天地养万物,这正是乡野村落给人的智慧。
打开腾冲方式之
来一场摄影之旅
火山、温泉、古镇、银杏叶和油菜花,腾冲拥有摄影爱好者想要的一切元素。
高黎贡山永远是“出片儿”的好地方。原始森林的自然景观,清澈见底的山泉,偶尔还会与野生动物邂逅,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这一切都值得收罗在镜头里。
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话在高黎贡山同样适用——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高黎贡山的美是拍不尽的,早起登高能拍到日出一刻,以及晨雾散去后山脚下的村庄和田野。也有人到山上拍日落和星轨,不管成功与否,与宇宙相处的一夜都值得好好享受。
去腾冲做摄影之旅,银杏村是不可错过的一站。每年11月,整个村庄都被银杏叶装点成金黄色,再配上远山和古朴的乡村民宅,景致美得不真实。某种程度上,摄影是享受猎奇的过程,年末的银杏村足以满足摄影爱好者对“奇观”的想象。
腾冲可以拍照的自然风光实在太多。乘着热气球俯瞰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奇特的穹丘地貌下镶嵌着温泉、湿地,这时候,别忘了带上广角镜头。
而到了5月,那就是拍摄北海湿地保护区最好的季节。那时,广阔的绿色草甸中夹杂着知名或不知名的小花,乘着竹排水中游,能让你捕捉到更多细节。
即便不去什么著名的拍摄点,驾车沿着田野和村庄行摄也是一种享受。从腾冲到中缅边境猴桥口岸有一个半小时车程,路上会远远望见高黎贡山,有梯田、油菜花和山间村落,遇到心仪的景色,随时可以停下来。
如果喜欢拍摄人文景观,和顺古镇的民宅、祖屋和古镇里的人间烟火就是最好的素材。带上轻便的相机在古镇小巷里随便走走,老房子、老物件、悉心装点的小花坛、漂亮的糕点、质感粗糙的一砖一瓦……心境不同,入眼的精致就不同,总有打动你的细节,让你有拿起相机的冲动。
寻找失落的手工艺也是不错的拍摄主题。深入村庄寻找古法造纸的传人,和土陶工匠聊聊,拜访油纸伞、皮影戏的老师傅。摄影是理解世界的方式,透过镜头记录下的人和事,也早已印刻在你的心里。
让镜头和快门带着你去看一个更细腻、具体的腾冲,这或许才是腾冲摄影之旅的意义。 (文/宋彦)
打开腾冲方式之
感受热海滚锅的温泉
来火山脚下的腾冲,去热海滚锅泡温泉,在惬意的旅行中养生。
温泉爱好者绝不应该错过云南腾冲,这里的58个水热区,分布着与火山群伴生的88个大大小小的温泉。
“一在城北马邑村,一在城东南大洞村,一在城南罗左冲村,一在城西缅箐村,皆水沸如汤,人多浴之。”公元1451年,明朝云南右布政史陈文纂修的《景泰云南图经金腾两指挥使司志》,记录了腾冲四处当时就已经知名的温泉。
热海名气尤大,据说这里的温泉水有奇效。它原本叫“硫黄塘”,近代有个名士李根源留学日本时面部偏瘫,在日本热海县温泉疗养后反而觉得,其实真正的热海还是在腾冲,回国后便题写“热海”二字赠予硫黄塘。
在热海,因为地下温度太高,以至于能直接把水气化掉,所以全年无休沸腾的大滚锅前,常有老人叫卖用气泉蒸熟的鸡蛋、花生、土豆和芋头,按分量装盛在竹篮里,又叫“大宝”和“小宝”。
据说硫磺泉对皮肤病有很好的疗效,泉水中含游离态的金,轻微浓度的硫化氢不至于中毒,但能对上呼吸道感染有杀菌作用。因此成群的老人常年到冒着热蒸汽的泉水旁呼吸调养。
“来时人背轿抬拐杖带,走时抬头挺胸脚步迈。”腾冲人信奉温泉对人体的神奇疗效。热海甚至有个“怀胎井”,里面是氡氟泉,能治疗女性疾病,病好了易于生养,因此叫“怀胎井”,慕名者接踵而来。其中原理其实是,水中含有的微量元素能调节神经系统、促进新陈代谢,人们可以用各种瓶罐把这个“妙方”带回家。
在腾冲,人们对泡温泉没有时间限制,一年四季、一天早晚,都是“良辰吉日”。夏天在热海还可泡冷泉,将温泉水放凉至20度,然后和热泉冷热交替沐浴,对皮肤和心肺功能都有益处。
每年五六月恰逢腾冲雨季,来腾冲泡温泉的游客相对较少,但下雨天戴个小帽,在淅淅沥沥的细雨里泡温泉也别有一番景象和趣味。 (文/曹园)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