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人来说,198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北京一位名叫刘桂仙的中年妇女意外地领走了全城的第一张个体餐馆执照。从此,一个新的身份开始在城市里流行:个体户。
1980年是整个八十年代的开篇,刚刚走出“文革”十年浩劫的中国,在摇晃中站稳脚跟之后,面对新的十年,显然需要一些“特别的举措”来回应时代的呼声。
这一年,中国还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第一”。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立了,第一张外汇兑换券发行了,第一家个体饭店开业了,第一支时装表演队诞生了……这一年,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来说,犹如一辆满载“加速剂”的列车。这其中,“经济特区”的正式建立为这一“加速”贡献了最为深厚的现实基础。
刚从“十年浩劫”喘过气来的广东,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近在咫尺的香港,80%以上的人祖籍是广东,为什么它的经济发展却比自己领先那么多?这个问题困扰着时任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也困扰着1979年提出要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的邓小平;更给成立不到一年的主管特区工作的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抛去了一个难题——这个委员会在1980年的秋天组织了一个环球经济考察团,担任团长的江泽民必须在考察后的报告当中,回应来自南方的困惑。
这份包含有允许地方政府授权减免税收、转让土地和保留外汇等建言的报告引发了争议:外贸部表示反对、财政部疑虑重重,更有甚者,把“建立经济特区”视为资本主义的公开侵蚀,是对社会主义体制的公开扭曲……江泽民用国外业已成功的经验和证据回应了种种质疑,并把问题的焦点转移到了经济产出上。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注定缔造了历史。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批准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这些被划定在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较国内其他地区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特殊政策的特定地区,为吸引外商投资和促进出口,国家不仅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而且在产品/设备进出口、税收减免、外汇结算和汇出、土地使用、出入境手续等方面制定了特殊的优惠办法。
此后的短短数年,这些特区用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一次又一次地回应了人们的质疑,“生活水平的提高比意识形态的分歧更重要”渐渐成为社会共识,并在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中得到了广泛认同。
1984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经济体制改革,1988年增设的海南省经济特区,加上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发区,引发了不同城市之间的人口迁移,“民工潮”成为三十多年来中国变革发展当中独特的社会现象,意识形态的作用逐步淡化,人们开始关注自身,回归本源……凡此种种,都是当年“画了一个圈”的蝴蝶效应。
1980年中国十大事件
1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中央政法委员会的通知》。
4月1日——中国开始发行外汇兑换券。
4月10日——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被批准成立。
5月17日——中共中央为已故国家主席刘少奇举行追悼大会。
5月18日——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6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处理文化大革命中一些干部在报刊和文件上被点名批判问题的通知》——宣布一律平反。
8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在中国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9月10日——赵紫阳接替华国锋出任中国国务院总理。
9月30日——中国第一家个体饭店悦宾饭店在北京开业。
11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开庭公审林彪、江青集团主犯。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