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入藏转山时,孙冕在海拔6714米的冈仁波齐神山下捡了件“宝贝”:一块形似脚印的石头。他把石头摊在手里翻来翻去,发现横切剖面很像一只红色的脚丫。他大喜,随后便辗转多地将石头送给忘年交南怀瑾。他称南怀瑾为“南师”,并称“仙石只能赠南师”。
七年后的2010年,孙冕在珠峰北坡登顶。返程时,他意外发现一块白色褐底石头,酷似靴子。他再把靴石送给“南师”,“正好给七年前的那个脚丫石穿个靴子”。
孙冕始终记得“南师”的一句话:“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虽然南怀瑾在2012年去世,但孙冕每次登山远足时都会想起这句话。于他而言,登山、行路已在近二十年里演化成了一场人生的修行。“在这种修行里,我们洗身、洗肺、洗心,终会豁然开朗。”
“行走的力量”变成了“重组的力量”,不断地向前行走,促使你不断地重组你的躯壳,并将新能量注入身体。
2011年,在一次“吃饭、喝酒、唱歌、醉倒”的相遇后,孙冕和陈坤匍匐倒地,随即决定结拜为兄弟,地点是在陈坤重庆家附近的一尊大佛下。同年,陈坤力邀比自己年长23岁的“老爷子”加入他创办的“行走的力量”公益项目中去。“和一群人向前行走,这没得说,我肯定参加。”孙冕当即答应。
不过与陈坤团队的第一次行走,孙冕就惊着了。“坤儿对着几个大学生发飙了。”
2011年8月,“行走的力量”项目选拔了北京的12名在校大学生,向西藏进发。陈坤规定行走途中全程禁语,他在行进了20余公里后突然停下,转身质问身后三五成群的大学生:“你们谁说了话?”
有学生小声承认,陈坤随即情绪失控,摔掉行路手杖,一个人头也不回地独自向前。慢慢地,他发现自己前头有个老头走得飞快,最后近乎跑了起来。老头就是孙冕。
“我知道劝他(陈坤)肯定无功而返,索性就快点向前走。他看到我这个老头子都能如此,也许会静下来想一想为什么出发。”孙冕后来回忆道。
当晚,陈坤找到那几个大学生,和他们聊了聊自己的童年和成名经历,也问了问大学生们的想法和计划。第二天行走途中,没人再说过一句话。
“我刚开始就错了,我希望做一个正能量的公益项目,却在行走的第一天就给身边的人带来了满满的负能量。我很惭愧。”陈坤事后对孙冕说。
孙冕为陈坤点了个赞:“举头三尺,你再俯瞰自己的心胸,会发现你的心胸里哪一方面是正的,哪一方面是负的。”
也是从这一刻起,孙冕觉得“行走的力量”变成了“重组的力量”,不断地向前行走,促使你不断地重组你的躯壳,并将新能量注入身体。
“行走,就是一个背包、一双脚、一颗心、一条路。”
《金粉世家》之后,陈坤曾经长时间“活不明白”。成名后,他开始心生惶恐:“我长得不是最帅的,演技不是最好的,智商不是最高的,比我优秀的人比比皆是,碰巧拍了部电视剧让大家喜欢我,于是片酬噌噌往上涨,很多东西轻易就得到了。”
这对于从小家境并不宽裕、吃着百家饭长大的陈坤来说有些猝不及防。“过去最盼望的就是奶奶一个月给我做一次糖醋排骨,现在则是吃着别人认为最好吃的那些东西。我所拥有的财富和名望让我感到恐慌,因为我既吃不完也用不完。有些事情,完全搞不清楚是做给别人看,还是做给我自己看。”
孙冕完全理解这个小兄弟的感受。他希望和陈坤一道,通过行走感知世界,通过行路获取能量。
2011年起,“行走的力量”项目启动,首季招募十余名在校大学生前往“世界屋脊”西藏,活动筹备297天,用时11天,跨越2000公里,实地行走的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此后每年招募志愿者,陆续在青海、喜马拉雅、敦煌、香格里拉等地行走,周迅、胡歌、李连杰、董洁、王珞丹、潘石屹、谭维维等明星参与其中,与陈坤、孙冕及志愿者们一道行走。
“行走,就是一个背包、一双脚、一颗心、一条路;力量,就是在行走中发现,在行走中给予,在行走中释放”,这是“行走的力量”的初衷,也是陈坤与人分享的行路感想。他希望通过“行走”这种方式,把笑脸、问候、责任和温暖播撒出去。“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行走去敲击心灵,去传递大爱。”陈坤说。
尽管每次行走的外部环境都不一样,但孙冕认为每个人内心最坚定的一点一定是一样的,那就是往前走。这个向前看齐的过程中,杂念在心里沉淀,慢慢把内心清空。“当一个人把内心的杂物清空了,心里就有新的空间去盛放东西了。”
项目开始时,孙冕的儿子孙神州也参与到“行走的力量”中。走了一段路后,孙神州渐渐无法继续行进,孙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帮儿子卸下行囊,背在自己身上,同时用语言刺激他:“你走不出去就喂野狗。”
孙神州那天高原反应明显,但是,看到一个满头白发的老爸在前方行进,他还是感到踏实和满足。结束行程后,他在微博上回忆:“那天在山上行走的时候,看到爸爸的身影,我默默地哭了。本来一直带头的他,为了落后的我而放慢脚步,从最前跑到最后给我带路。这些天到底走了多远的路,有多艰辛,我早已忘记。唯一记得的是,在我前面的总是这位穿着大红衣服的父亲。”
“漫漫人生路,走一段少一段咯。”
“老爷子,一看您就很会走路。”
“漫漫人生路,走一段少一段咯。”
“你不走,它也在少呀。”
孙冕怔住了。当时他正在北京捏脚,捏脚小妹的这句话让他目瞪口呆。“这话比我那句漫漫人生路高级啊,你不去动,不去行走,生命也在消失。那为什么不去动?她说的这句话是真心牛逼。”
于是孙冕开始把行走当作修行来看待。“我觉得‘行走的力量’在慢慢演变为一种符号,一种内心修炼的符号,一种不断净化自己的符号,一种现代社会修行的符号。几年行走下来,这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行走即修行。”
他开始喜欢行走中不断重复的过程:清空旧的—进来新的—再清空—再进来……“所有山重水复的遭遇,才会有柳暗花明的结局。只有这样,你才会知道哪些东西是你需要去坚持的、保留的,哪些东西是你可以摈弃的、丢掉的。”
艺人白举纲参加了2015年行走香格里拉,行进途中,他结识了一个名叫“勺子”的素人志愿者。勺子告诉他,自己之前在德国留学,由于背井离乡和文化差异,在德国期间特别痛苦和迷茫。此后他报名参加“行走的力量”,通过行走回归了内心的本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也更加专注了。
白举纲是个话痨,止语行路的规定让他颇感难受;他是个手机控,但行路又要求他专注于脚下。一路走下来,他没有发微信,没有聊天,倒是在劈柴取火和给营地锄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很多人说理想只能当屁吃,我却觉得理想能当饭吃。行走中,不要看山有多高、路有多远,不要去关注自己在哪个位置,只需要专注于自己的呼吸。”
但行走途中,还是有不少人不断地追问着营地和终点。不少年轻人问孙冕,帐篷在哪里啊,大本营在哪里啊。“我告诉他们,不要问帐篷在哪里。当你越走越远时,你内心的压力也自然越来越大。现在有句话叫‘此心安处是吾乡’,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不要认准哪里是你的故乡,是你必须一直待着的地方。这其实是内心一个陈旧的念想。通过行走,你会发现有很多地方都能让你眼前一亮,很多山水、丛林和丘壑都会让你豁然开朗。”
“前方在哪里?别问了,径直往前走吧!”
“两杯黄酒一根烟,经纶如织藏笑颜。长眉似云卷世道,垂耳懒听早成仙。”
这是孙冕写给南怀瑾的一首诗。与“南师”的插科打诨间,他把这诗写在了餐巾纸上。不料南怀瑾看完后大笔一挥,将最后一句“垂耳懒听早成仙”改成“垂耳懒听孙冕言”。孙冕大笑称妙,至今仍珍藏着“南师”修改过的这首诗。
他佩服南怀瑾的幽默和达观。“有些人一提到修行、修炼相关字眼就发笑。在他们的逻辑里,修行就是寺庙青灯,修行就是捻珠信佛,修行就是闭目打坐。”孙冕说。
在孙冕看来,登山和行路都是在修行。在行走的过程中,一样可以达到念经、打坐的境界。每次睁开眼,他总可以清晰地看见梦想和目标的形状和颜色。它们就在眼前飘着,而他则是迈开腿向前去追着。这种感觉让他痴迷。
“行走的过程中,如果你总惦记着还有多久才到达,还有多远才到达,那就失去了行走的本来意义。不要去忌惮那些公里数和山峰高度,你要做的是每一步迈出去都能踩实,都能走得很稳健。眼下的扎实,是为未来的到达做的一次次基础准备。”
活在当下,活好当下。“每个人都想着怎样改变、如何转型、为将来打算时,也把当下的黄金时间耽误掉了,”孙冕说,“前方在哪里?其实这句话并不需要多问,径直往前走就行。”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