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人使用城市自行车来表达他们的生活态度,这种为城市量身定制的出行工具正在逆袭成为都市人的户外骑行首选,与此同时,智能手环、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领衔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
如果要找出一种能把自行车文化与城市文化结合起来的代步工具,那么只有城市自行车能做到这一点。
在“欧洲自行车之都”荷兰,人们一般用fiets和stadsfiets来区分自行车和城市自行车。一个标准的stadsfiets(城市自行车)通常都被贴上以下标签:直立的骑行姿势,全封闭链盒,后轮挡泥板,环形锁,小型手动车铃……
在外形上,城市自行车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海鸥式车把,让你骑行时能不驼背地挺直腰板;宽大坐垫,让你不管什么姿势骑行都能驾轻就熟;耐穿刺橡胶轮胎,耐久性一流,比山地自行车更快,也更安静;内置照明系统,低成本且环保,夜间安静地为你指路,带你前进。
与公路车或山地车相比,城市自行车简洁明快的风格颇受中产阶级欢迎。这种“性冷淡”与“小清新”混搭的简约风格,一般通过单色的外观和实用化的性能体现。当然,这种看似格调高的自行车,其实骑行门槛特别低。你不用像购置公路车那样为它购置任何骑行设备,也无需为山地车的配套运动服饰而过多担心。城市自行车的使用主体,就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你使用,说明你认可并了解城市;你骑行,说明你渴望探索并融入文化。当一种自行车与城市文化发生化学反应,你就会毫不犹豫地跨上车,来一场与城市之间说走就走的骑行。
打开智能手表查收短信,套上智能头箍缓解睡眠疲劳,戴上智能眼镜拍户外照片,穿上智能鞋出门测测暴走步数——这才是2016年最有态度的生活。
事到如今,若你还仅仅停留于互联网思维,就真是“奥特曼”(out-man)了。在移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当下,4G技术高速发展,而作为智能终端的下一个热点,未来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将更为广阔。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在国内的规模将近120亿元。
国家也对智能可穿戴设备产业化进行支持,对移动互联网及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的多个热点领域提出过多项提振措施,可以预见的是,一个智能可穿戴设备风靡受宠的时代正在到来。
2012年,谷歌眼镜的亮相,开启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生猛发展。人们惊讶于这种靠着智能设备就完成视频、通话、拍照、编辑短信、收发邮件的眼镜,可以完全实现手机+相机+GPS功能化的三位一体。此后智能手表、智能T恤、智能健身服、智能探测器等一系列产品相继问世,开始逐渐挑战并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居。
在快节奏、高效率的当代,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项的工作,如何用最慵懒的心态过好最惬意的生活,成了当代人最大的“心患”。而智能可穿戴设备在这个电子化、信息化的社会中躬逢其盛,在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同时,也悄悄入侵地球人的日常生态。想象一下那个属于你的未来吧——一双皮鞋能够根据GPS定位而自动识别道路,一副手套能直接用来打电话,比基尼能自动吸收太阳光从而为电子设备充电,甚至一款智能震动玩具都能满足女性的私密需要——我们绝对可以这样说:智能可穿戴设备开启了现代生活智能化的“新常态”。
©2021 neweekl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内容归属广东新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以商业目的使用网站内容需获许可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