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代社会风气开放,男女只要互相满意,用不着领证就能搞不正当男女关系。后来周公对这点很不满意,于是,大家的幸福时光终止了。所以,他是最早的民政局领导。
周公觉得男女不能瞎搞,将成婚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合卺七步,每步都有规定。为了更直观,周公跟媳妇一起演,演到“合卺”时媳妇死活不干了。实在少儿不宜,又找不到裸替,只好把两个葫芦瓢合二为一,比喻成那种事儿。这就是“周公之礼”……俺由此得出结论:《葫芦兄弟》素A片!
中国婚礼仪式的分水岭在宋朝。此前,根本没有蒙盖头坐花轿放爆竹这一套,整个过程严肃紧张,甚至可以说肃穆,服饰以黑色或者极暗的黑红色为主,远远看上去一屋子黑客。整个婚礼仿佛追悼会,来宾若戴上墨镜,就是黑社会选龙头大哥,一不留神,以为自己到了铜锣湾。
“纳采”就是提亲,男家雇媒人去女家提亲。女方主人在庙堂上设筵席,以西方为上以示郑重。媒人身着玄端服而来——又是黑礼服,这个造型特别《这个杀手不太冷》,不过让·雷诺黑衣黑裤手里抱着一盆花,媒人比较滑稽,手里抱个大雁。这鸟是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在此后的仪式上不断出现,是当之无愧的二号演员。主人穿好礼服迎出门,这时候造型开始国产电影化,改成《小二黑结婚》:主人的服装也必须是黑色的,两个黑人碰面不畅谈非洲风光,而是先装模作样鞠躬,主人鞠躬媒人假装看不见,造型如同“h”。到庙堂前,俩人还要玩一次这把戏,这次是两人面对面鞠躬,离得特别近容易撞头,于是两人造型改成了“M”。接下来俩人不断抬头、低头、低头、抬头……所以上古媒人考核时,低血糖患者初试即被淘汰出局。
“问名”与“纳采”同步进行,问的不是女方的名字而是生辰八字,媒人再把男方的八字交给女方。然后进入第三步:纳吉。双方把八字供在祖宗牌位前,三天之内家里没有坏事发生,就可以开始算卦,若八字合,下一步;不合,拉倒。两个八正是十六,是溜?是留?全看它。第四步“纳征”。周礼规定“凡嫁女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士大夫以玄纁束帛,天子加以毂圭,诸侯加以大璋”,“币”就是彩丝、布匹,“彩礼”这个词就是从这来的。现在的聘礼讲究低碳,只要给丈母娘一张纸,上面印着“房产证”,纳征直接改成了拿证。
纳征的时候,大雁作为礼物再次出场,之所以戏份这么多不是因为给导演送了礼,而是因为它知时节,到了季节该向南就向南,比喻女方也要学它,永远向男!另外,大雁飞行时造型统一,长幼有序,守规矩不逾越,一会排成“尊”字,一会排成“卑”字,中国传统特别注重家庭关系的尊卑秩序,于是它就成了家庭和谐的吉祥物。
接下来是“请期”,也就是订结婚的日子。装神弄鬼算卦烧香择定吉日,结果不是选在劳动节,就是选在国庆日。再往下是“亲迎”——就是娶媳妇的迎亲,一般都是男主角亲自迎接,只是皇上在家等媳妇自己上门,叫外卖和宅急送若是供祖师爷,可以考虑他。这天黄昏,新郎开着马车去新娘家,必须是黄昏。汉代郑玄《三礼注》,“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昏因”,男方黄昏到女方迎亲,女随男出门,便是“婚姻”一词起源。新郎带着伴郎迎亲,还是黑礼服,婚车也涂成黑色,在黄昏的街上一路狂奔,仿佛回巢的乌鸦。车队到女家大门外停下。新娘梳好发,穿浅绛衣缘的丝衣,面朝南站在房中。陪嫁的穿黑色丝质礼服加上条披巾,站她右边。另外的人站在她身后,全程一动不动,仿佛中了葵花点穴手。这时穿黑礼服的老丈人到大门外迎新郎,面朝西两拜,新婿面朝东答拜。进门的时候,新郎手里不拎别的,还是我们的老朋友大雁……从门口到大堂俩人继续不停鞠躬,腰间盘突出活像单峰驼。最后老丈人上大堂,面朝西,新郎面朝北磕头两次转身就走,新娘紧跟着他出门。老丈人目送,心道:小子,终于轮到你遭罪了!
夫家的新房早就布置好了,婚宴很简单:猪肉,十四条小鱼,一对腊兔。吃!两个葫芦瓢,倒上酒,喝。这就是最后一步“合卺”,然后干吗?该干吗干吗!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