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马仕的包是奢侈品,齐白石的画也是奢侈品。
5月底的香港,是艺术消费者的购物天堂。自由汇率、零关税和宽松审查(皮力语)的优势一如既往,香港艺博会生意兴隆,也让帝都和魔都的艺博会们压力很大。苏富比、佳士得对不差钱的内地买家释放出邀约和诱惑,与湾仔会展中心相呼应,散落在香港各地的画廊也通过展出张洹或周铁海等艺术家招徕热爱淘货的买家。
因为申请入场的人太多,5月28日的佳士得“亚洲20世纪及当代艺术”夜拍不得不设了两个拍卖厅同时进行竞投。佳士得亚洲执行董事石俊生喜滋滋地对路透社说:“总有一天,香港会达到伦敦和纽约的水平。……或许五到十年内就会实现。”他选择了最保守的口径。
端午之后,2011年各大拍卖行的春拍也相继报出成绩单。结果自是一个天价接着另一个天价,一个纪录打破另一个纪录。总成交额一山更比一山高,香港苏富比43.9亿港元,香港佳士得40亿港元,中国嘉德53.23亿元人民币……骄人的成绩,同时也是数千亿内地民间游资的机会成本。
分析人士警告说,国际藏家正在清仓中国艺术品,但这似乎完全没有影响内地新富接盘的兴致,反而正中下怀似的。他们用一张卡把杭州大厦刷成中国的奢侈品销售冠军,另一张卡刷爆了全球艺术品供应商的眼球。
美国贝恩咨询公司2011年5月发布的报告称,中国将在今年超过日本,成为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市场。差不多同时,美国艺术网站Artprice也公布了一项最新调查的结果,宣称中国在2010年已经超越英国和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据说,这一统计已经非常克制,还没算上去年轰动一时的《砥柱铭》、《平安帖》这两单过亿的成交。
今天再来看中国富豪愿望清单上的奢侈品,已经不仅仅是专卖店里明码实价的爱马仕包和杰尼亚套装,还有要用抢的“尤伦斯重要当代中国艺术收藏”、清乾隆时时报喜转心瓶、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只有谈不拢的价格,没有找不到的买家。
理财的队伍从售楼处和外资银行VIP接待室排到了拍卖场上,艺术品成为最热门的奢侈品和投资品,价格动辄以千万计,数亿元也时有出现,这些数字并不意味着它们作为物质实体的实际价值,而是附着了资本运作的种种预期。
为艺术品一掷千金的人,哪个不希望转手赚更多?尽管事实已经证明投资艺术品不仅不是只赚不赔的生意,还让很多投资客“砸”在手里,但预期中的高收益还是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新的买家入场,金融机构也纷纷以投资基金的方式将财力有限的志愿者打包带入拍卖场。
钱多,各种投机就来了。开在798艺术区的韩国昌阿特(CHANG ART)画廊利用了热火朝天的中国艺术市场一把。这家画廊的老板是釜山储蓄银行大股东、釜山第二储蓄银行行长Kim Min-yeong的儿子,挂在这家画廊墙上的23幅当代艺术作品本来价值84亿韩元,但这对父子用它们反复抵押,从釜山储蓄银行非法贷款362亿韩元。在他们的游戏里,张晓刚、曾梵志、尹朝阳、岳敏君、杨少斌、俸正杰、陈联庆的市场表现是最有说服力的套钱幌子。
盛夏已至,2011年春天的故事就快讲完了,行情继续走高,多少镶满金边的艺术品从恒温恒湿的大展厅飞去了买主的小仓库。行业观察者依旧为泡沫何时破灭忧心忡忡,艺术圈的活跃分子却早已前后脚飞往威尼斯(双年展),在水波荡漾的晚宴或大排档里,开始了新一轮的勾兑。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