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爱买世界,在汽车界亦不例外。
“蛇吞象”连续剧
2009年6月,四川民营企业腾中重工收购美国通用旗下硬汉车悍马一事,很多悍马粉丝至今记忆犹新。这条收购之路在全世界人民节约资源、降低油耗的美好愿望下,颇为一波三折。最终,这场蛇吞象的闹剧在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况下宣告破产——2011年2月25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声明:“通用不会就出售悍马接受任何形式的收购和报价。”虽然腾中有知情人向媒体表态:“通过收购悍马,中国汽车将第一次正式获得美国市场的准入证,同时悍马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悍马延伸产品在美国本土的法律权利都是收购悍马品牌的价值所在。”腾马之间,本无真爱。
2011年3月28日,吉利集团在瑞典签署协议,正式收购沃尔沃。在这场收购中,吉利用18亿美元将福特旗下沃尔沃轿车100%股权收入囊中。这其中包括9个系列产品,3个最新平台,全球2400多个网络,人才和品牌,以及重要的供应商体系。这意味着沃尔沃轿车的整车厂、零部件厂、研发中心、经销商、整车平台及车型等实体资产,以及沃尔沃自有知识产权的商标、专利及注册等,福特转让给沃尔沃的发动机、平台、模具等技术专利,福特许可给沃尔沃的发动机技术、安全技术等,全部都成为吉利麾下。
82岁的沃尔沃虽曾与奔驰、宝马、奥迪齐名,如今早已今非昔比,要知道当年通用收购它时,总共花了64.5亿美元,是现在吉利价的3倍。而被誉为“世界上最安全汽车”的沃尔沃,在汽车安全和节能环保方面独家研发出的先进技术和专利,这下也全部脱离通用怀抱,进入吉利家门。虽说18亿美元对吉利来说并非小数目,但它为了能够完成收购,已经上天入地地筹集到了更多的钱:《上海证券报》称,这一大笔资金分别来自中国、美国和欧洲的多家银行,甚至瑞典和比利时政府也为此次收购提供了低息贷款担保。为了此次收购,吉利甚至专门成立了吉利万源国际投资公司,这样就可以用注册资金,及两家中资国有银行的贷款作为收购资金。
但这18亿美元,其实只能算是首付。在吉利收购沃尔沃新闻发布会上,吉利表示,收购及收购后续发展总共需要27亿美元,国内与国外的融资比例约为1:1。说白了,把整个吉利卖掉都值不了27亿美元,但如果有中国银行浙江分行与伦敦分行提供的近10亿美元,吉利—沃尔沃新工厂落户地所在政府提供的至少5亿美元,这27亿美元就没有看起来的那么遥远了。
吉利傍名牌
2011年4月7日,《联合早报》发表的《从吉利收购沃尔沃看中国市场的神奇魅力》称:“中国民营吉利汽车收购世界著名豪华汽车沃尔沃轿车100%股权,是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最具标志性的一个事件。它与其他欧美日大汽车公司的兼并收购不同的是,收购方不是以技术、管理和资本优势来实现收购,而是典型的蛇吞象,无论是技术实力、品牌价值、管理技能,收购方都不占任何优势。”在新加坡人看来,好像中国人除了不缺钱,其他什么都缺。
再去回想一下中国的第一辆汽车民生牌75型——就是美国“瑞雪”号汽车的拆解再设计版。吉利用27亿美元买来的就是当年的“瑞雪”。虽然吉利从1997年进入轿车市场至今,已经走过十多年,并被戴上“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企业”的帽子,但在吉利旗下拥有的三十多个车型,基本上没有一款高档车。然而这并不影响吉利在中国的市场——用低廉劳动力支撑的“老百姓都买得起的价格”,让吉利稳稳占有3.8%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列自主品牌前三位。这也正是吉利不差钱的原因——富起来之后,基层品牌们就要向“老百姓们都买不起的车”看齐了。
吉利显然并不想让沃尔沃变成中国的皮尔?卡丹——吉利老板李书福说了,“吉利还是吉利,沃尔沃还是沃尔沃,二者是兄弟关系。”即使收购成功,沃尔沃也不会就此变成中国人——吉利集团将保留沃尔沃轿车在瑞典和比利时现有的工厂。在中国方面,只会在北京建立年产能力约30万辆车的新工厂,目的在于让沃尔沃汽车的全球年产量提高近一倍。而吉利买来沃尔沃并不是就想让自己跟福特一样亏钱——吉利计划要在2011年之前,让沃尔沃轿车扭亏为盈。
吉利要比福特牛气的是它的中国的生产线。《联合早报》认为,只要沃尔沃实现了中国生产,那么中国人自己生产的高档轿车沃尔沃必然会成为采购单上的热门货,也会大受中国高收入人群的欢迎。简单来说,就是扩大了吉利—沃尔沃的内需。李书福之所以要用高于吉利全部家产的价格收购在福特旗下都不盈利的沃尔沃,是因为他看清了沃尔沃的真正问题只在于产量过低,从而使得技术研发的分摊成本相对偏高,由此导致亏损。只要将沃尔沃的销量从2009年的30万辆提升到37万辆,沃尔沃就会实现盈利。而在汽车需求量大爆炸的中国市场,这区区7万辆“国产沃尔沃”,简直是太容易消化了。换个角度来说,就算沃尔沃继续亏钱,吉利也完全可以当它是广告费。
疯狂的“闪婚”
“腾马恋”、“吉沃恋”之外,萨博、斯巴鲁、捷豹、路虎等一干品牌也曾引发中国汽车企业大哄抢——这些国外品牌亏损的窘境,恰恰成了中国暴发户眼中的机会。拿被炒得火热的萨博来说,先是国内SUV先行品牌华泰汽车出价1.5亿欧元,收购萨博所在的荷兰世爵公司29.9%股权,结果闪婚不到10天,双方就发布声明称终止双方此前签署的战略协议。马上,汽车经销商就立刻上位,与世爵在两天之内“闪婚”,并迅速支付3000万欧元定金,但最终,这些因心急而群起扑上的中国企业们,都被国家发改委叫去开会了。
萨博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2010年,萨博全球销量仅2 .8万辆,低于5万辆预期值。荷兰世爵CEO维克多?穆勒曾对媒体承认,2012年之前,萨博不可能获得利润。汽车分析师贾新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萨博公司目前流动资金枯竭,相关供应商因被拖欠上亿欧元货款自4月开始停止供货,使萨博汽车陷入停产困境。在萨博这个曾经显赫的光环之下,留下的除了高达10亿欧元的巨额债务,就只剩下一个汽车品牌和尚未开发完成、急需大量往里砸钱的“凤凰”汽车平台。而萨博作为曾经辉煌的“前高端品牌”,其最有无形价值的知识产权,也在去年就已经让北汽买走其中9-5和9-3汽车平台和配套动力总成技术。华泰的这个“闪离”动作,很有可能是得知真相后立刻做出的。
对于曾经用7400万美元和价值3.26亿美元的萨博股份,从通用手中收购萨博的荷兰世爵公司来说,萨博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但它到了中国,却成了个香饽饽,各方企业争破头,甚至要发改委出面调停。
钱不能买到一切
汽车专家张志勇在接受《第一财经日》采访时表示,中国汽车企业疯狂收购海外洋品牌,“只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行为,并无裨益。”而他之所以做出这种结论,是因为“中国汽车行业特别是自主品牌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在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并无实质性的突破。现在又将突破的希望寄托在外部力量上,希望通过和二三线品牌的合资、合作而缩短发展的历程,是缺乏长期战略的举动”。我国颇有历史的合资运动也早已证明,国内汽车企业和这些洋品牌的合作“从长期来说,并不能获得核心技术”。
用钱能买来贵族气吗?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人早已不愁赚不来钱,而如何做出贵族气,却是百年以来一直在思考,从未被解决的问题。虽然吉利收购沃尔沃看似是一个机会,但是要记住,上汽作为国内技术研发能力屈指可数的汽车集团,在收购罗孚5年之后,孵化出的自主品牌年销售规模也未能突破20万辆。所以,在眼下的中国汽车企业里,这句金句依然屹立不倒: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不能用钱解决的问题,比如动动脑子自主研发、慢下心来做强做大,才是最本质、最核心、最难解决的问题。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