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微信朋友圈几乎变成了人手一本的人生指南。无论贫富,不关学历、年龄、阶层,每个人都有自己浸淫其中的圈子,不在这圈就在那圈。专为朋友圈而制造的文字琳琅满目,上至天文地理国际国内、下至人情世故赚钱养生,中间夹杂男欢女爱、生活方式。
我极少细读朋友圈里转发的文章。我的阅读习惯排序,第一是纸质书,第二是杂志或者网上的一些长文,第三是微博,第四才是朋友圈。然而,朋友圈没有带来过任何让我耳目一新的信息,充其量是个微弱的信息补充源。
其实刚开始进入朋友圈时,我还是颇为兴奋的,看着那些熟悉的朋友,瞬间变成了智者、养生学家、文学家,个个转发的文章都令人惊艳。看得多了,我渐渐发现一些问题。首先是那些文章惊人地雷同,今天看过的内容,过几天换个名字又出现了。其次,很多文章就是大段摘抄别人的原著,朋友圈里的文章少有原创,抄纸质书,抄其他媒体,再把这些文字冠上自己新起的标题。抄得全也就罢了,抄还抄得不认真,断章取义、东拼西凑,甚至驴唇不对马嘴,并且因为篇幅有限,往往没什么有效结论,看到最后一头雾水。但是这些文章有个共同的特点:危言耸听,标题取得惊心动魄、花枝招展,就怕不能引起你注意。
除了转发外,晒图是朋友圈第二常用的功能。不为记录日常生活,主要是挣得点赞量。今天你晒小清新格调的奶泡咖啡配一支小雏菊;明天我晒不羁风格的血腥玛丽配一支带刺玫瑰;上个月你发一组巴厘岛晒太阳的照片,这个月我发一组夏威夷冲浪的美图。不管真实情况如何,照片一定要漂亮,拍完一定要修图,光线要修柔和,皮肤修得水水哒白白哒。
我也试着拍一些日常照片上传朋友圈,结果是挫败感严重。同样的景物,拍出来远不如朋友们晒的漂亮,自拍更是惨不忍睹。后来经过高人指点才得知奥妙:一、手机像素不行。二、没有修图!此外还有很多技巧:自拍一定要从上往下拍,眼睛要稍微瞪圆一点,笑不露齿,等等。鉴于这些复杂的技术,我基本隐退朋友圈真人秀的舞台。
朋友圈不是交流信息的平台,更像自我心理建设的一部分。
朋友圈的美文特别多,或教你人生哲理、佛教知识,或教你情感秘笈、幸福定义,再配几张辞不达意的网络美图。卖弄概念、堆砌辞藻,如果你认真看进去,发现就是作者抵死缠绵的自我爱恋。
还有些愤世嫉俗的人,平常生活里挺温和,但朋友圈一片刀光剑影。最喜欢转发关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雄文,里面还包含很多内部消息、小道消息,振聋发聩,警醒世人,经常看得人倒抽一口凉气。这类文章的虚假信息最多,你刚恍然大悟,文章随即被证实是谣言。
最矛盾的就是养生保健类的文章。盐怎么吃最合理、醋怎么喝最养生?哪种食物不能吃、哪种食物一定要吃?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能活一百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最短命?细致到方方面面,恨不得告诉你走路先迈哪条腿活得更长。而且这些文字都带有一种委婉的诅咒:你不看我这篇文字,有可能短命噢!
刚开始,我也被朋友圈的养生文章吓一跳,觉得自己浑身致命缺点,命不久矣。后来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事实:那些爱发养生知识的朋友,他们文章里的观点都是顺从自己生活习惯的。比如,讨厌喝酒的人,经常发酒精是万恶之源的类似文章;不爱吃肉的,经常发一些素食多么美好、健康,其意义等同于世界和平;不爱运动的人经常发“生命在于静止”、“打坐是最好的健身方式”等;喜欢运动的高举“生命在于运动”的大旗,整天发马拉松、登山、慢跑的照片。以上各类学说,还都有海量文字和照片来佐证,如果你经常看,肯定精神分裂,无所适从。
有个年龄跟我相仿的朋友,特别喜欢晒爬山、长跑、快走的照片,每次在朋友圈都获得一片点赞,她一边炫耀自己的身材,一边告诫我要向她学习。说得多了,我也确实学习了,还没坚持一个月,我的膝盖就酸疼不已。后来医生说我不适合大量进行爬山、快走这类运动,因为我膝盖软组织比较薄弱。而那个朋友后来也不怎么晒了,因为她的膝盖也出现类似问题。
朋友圈最令人无语的一类人,我称为:哪壶不开提哪壶型。比如明明自己夫妻关系不好,还经常发《夫妻相处十大法宝》、《怎么才能管住丈夫的心》、《聪明的女人应该这样做》,俨然是婚姻专家;明明在教育孩子上漏洞百出,却最爱发《好孩子是这样养成的》、《你懂自己的宝宝吗?》、《成功的妈妈都这样做》这类文字,俨然是育儿典范。因为他们发得太多、太密,每当看到这些文字,我总是很想很知心地劝一句:这些道听途说的经验你都试过了吗?要是没试过你就别分享了。
用缺啥补啥来定义这类人还不太全面,更深层的心理因素是粉饰,告诉别人自己并没有那么糟糕——不信你看,这些道理我都懂!
朋友圈就像小时候写日记,按照好人好事的标准,把毫无光彩的人生规划得耀眼壮丽。
我有个女性朋友,丈夫在外地工作,孩子很小,她自己还开公司,整天忙得焦头烂额。她每发一些生活艰辛带孩子不易的内容,总被朋友圈里的小A一会儿批评她不应该让父母帮带孩子,不利于孩子成长;一会儿又说她作为女人过得不够从容、智慧。而小A同样身为母亲,自己带孩子,在朋友圈里过着举重若轻的从容生活,经常发一些漂亮自拍和育儿、幸福家庭的鸡汤文,搞得我那个苦逼朋友自觉无能、深感自卑。后来偶然得知,小A是一个富商的外室。富商给的家用宽裕,她不用也不想工作,全职在家带孩子,多余的时间难以打发,主要就是刷朋友圈,发闲得蛋疼的文字,把不明真相的群众刺激到内伤。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无可厚非,但以己之长衡量他人之短,取得扭曲的优越感,就像一场又一场的自我意淫。
太阳底下无新事,朋友圈这种抒发自我的方式并不是新鲜创造。现在发朋友圈的人,小时候大多写过日记吧?记得刚开始不知道怎么写,老师就让描写好人好事或者表达自己崇高、美好的情感。日记本来是很私人的事,但自从有了这个标准,所有人的日记都整齐划一了,大家按照老师的标准在日记里书写理想中的自己。作为平凡人,你可能是懦弱的、无能的,但在日记里,你可以把自己设想成拦惊马救儿童的刘英俊、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一篇又一篇感天动地的日记将自己毫无光彩的人生规划得壮丽而耀眼。而现在的朋友圈,很像那时候交给老师的一篇篇日记。在众人眼中虚拟出一个完美的生活和子虚乌有的人格。不为真实,只求点赞。
在庸庸碌碌的人生里,现实不如意,自我被压抑,思维被固化,有了朋友圈这个舞台,造就了意淫自己的机会。那一篇篇充满智慧、哲理、警世恒言式的转发文字,那一张张摆拍得恰到好处、美图修过的照片,斩钉截铁地告诉别人你的理想人生。微博为什么冷下去了?因为它的受众里包含了很多陌生人,这些人不在意你是什么人。也正因为如此,微博的意淫度低很多,可信度高很多。但朋友圈就不一样了,看的都是熟人,他们都是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人,所以一定要表现出最理想的自己给大家看。思考一定是深邃哒,信息一定是快捷哒,生活一定是丰富哒,心态一定是健康哒,容颜一定是美美哒!
人艰不拆是朋友圈的基本道德,朋友圈有句话叫“红尘作伴,互相点赞”,一语道破朋友圈的游戏规则。朋友圈很难发现真实的记录,也没有真诚的交流。传达真善美并不是错,但在这个私人平台自我意淫有何意义?
有句话前几年很是流行:人生需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形容朋友圈也特别合适:一场说来就来的意淫。自恋、浪漫、任性、不负责。那些随手转发的文字、随时摆拍的照片、随风而逝的情绪,既没有多少营养更没有多少真实,浸淫在这种虚拟游戏中,消磨的不只是时间,还有智商和情感。
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