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70%是水,人的体重中70%以上也是水。前者说的是面积,后者说的是重量,本不相干,但人们常举此例,用来说明天地人相感相应的道理。确切地说,占人体体重7成以上的不是水,而是体液。你刚喝了一瓶水停留在胃里,或者憋了一泡尿存在膀胱里,都不能算体液。前者有待转化、吸收变成体液,后者则是体液代谢后排出的废水,有待排出或被吸收再利用。当今社会,无论上智还是下愚,大多采取简单粗暴的思维,把水等同于体液,把人当成了试管,以为灌进去的水会直接变成体液。所以,无论大事小事、何种疾病,多喝水成了万能利器,甚至衍生每天要喝八杯水、早晨起来先喝一杯水等养生谬论。
其实用脚趾头想想都会明白,水要被消化、过滤、吸收,才能变成体液。水与体液最显著的区别是温度,人的体温36.5度,喝冷水、冰水或者直接嚼冰,需要用肠胃把它们加温到与体温相同才能被吸收利用。这需要消耗人体内部的热能。有些人肠胃温度低,或者一时间喝进大量冷饮,冷水暂时不能被温化,反而会冷却、降低周围组织的温度,造成组织液的凝滞,阻止腺体分泌。具体表现可以参考冰敷的效果。最终结果就是不仅不能补充体液,反而阻碍了体液的循环,会越喝越渴,或者出现胃里有存水,口腔却极度干燥的症状,中医称为水气病,日本汉方医生直接称为水毒。
中国人历来主张喝热水。除了消毒灭菌的因素,喝热水便于人体消化吸收,快速促进津液生成。喝水并不直接解渴,生津才能止渴;只要能生津,不喝水也能解渴——想想望梅止渴的故事。相较于喝冰水,喝热水不会消耗肠胃能量,而且能补充热量,一方面补充水分,另一方面促进体液代谢循环。津津有味、津津乐道就是体液得到补充的表现。
早年间没有冰箱,北京人在三九天凿冰切块存放在房山的溶洞里,到了夏天拉到城里去卖。运冰人一路颠簸,焦渴难耐,进了城往往要敲开街坊或茶铺的门,讨口热水喝。自己车上有冰,为什么不吃冰解渴呢?搁现在谁也不理解,夏天大家不都是买冰棍儿、冰激凌吃吗?其实,吃冰棍儿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吃冰棍儿不解渴甚至越吃越渴的感觉估计谁都有过。喝口热茶,有回甘感,就是有了唾液分泌;再喝,头面、体表轻发汗,发散燥热;继续喝,有腋下生风的感觉,就是腋窝出汗了。腋窝是极泉穴(手少阴心经的第一个穴)所在,这里出汗或分泌狐臭粘液,扰心的热毒就有了出口,内心的燥热烦闷就会消散,心静自然凉。
有人指责中国人喝热水的习惯是陋习,是当初灭菌消毒不严格的产物,现在卫生条件好了就可以学外国人喝冰水、喝凉水,甚至认为月经、产后喝凉水也没事。这种无视人种、种族差异,骤然改变几千年来形成的饮食习惯的做法,只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事实上,中国人到北美留学或生活,一般不到两年就会罹患花粉症,这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有直接关系。在北美,日常接触的都是冰水,再加上冷饮尤其是碳酸冷饮和冰牛奶的摄入,使得中国人温暖的肠胃逐渐冷却,胃肠道腺体分泌衰退,肠道各种消化酶遇冷失去活性,很多营养物质未被充分分解、消化就被吸收,成为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变态反应,出现各种过敏症状。
在现代医学对抗性的诊疗思路下,医生不让患者反思自身饮食习惯,而是去查找过敏原,然后建议患者尽量不接触或摄入相关物质。但却没人想过,为什么以前不过敏现在却过敏了?现代医学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思路也很可笑,就是压制人体的过激反应。所以很多所谓抗过敏药都有严重的副作用,造成人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很多过敏患者回国以后,过敏症状逐渐减弱甚至不治而愈。原因不是过敏原消失了,而是饮食生冷的习惯得以纠正。
不渴不喝,喝必热饮,饮则三口,是为有品。不是穷讲究,这么喝水才能快速转化为津液。外国人很难理解中国人喝工夫茶的杯子那么小,贾宝玉也把咕嘟喝水的刘姥姥称为牛饮。这不是文化差异,是进化差异。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