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路内成为上海作协每年一签的签约作家,就此彻底告别广告创意总监的主职,专心创作。如今的路内,非常在意以一个西方职业作家的专业标准要求自己。比如积极配合媒体采访、精准控制小说出版的宣传节奏、列数年的写作计划、张弛有度地安排自己写长篇的写作节奏,一切都仿佛是他在预热一场属于自己的马拉松长跑。
路内屡屡自嘲说在年轻一代作家中,从技校毕业的他算是学历最低的。19岁开始在苏州、重庆辗转,他做过钳工、电工、仓库保管员、广告创意等工作。多年的野蛮生长,构成了他最初三部长篇小说的独特底蕴。路内着迷于回忆动荡社会变迁中的躁动、迷茫的青春,而王安忆认为他的小说价值在于准确表达了1990年代社会转型期的国企工厂里的人心变幻。
2007年,路内业余写成的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在《收获》发表,这是他从“业余”走向专业的一次重要露面。这部小说引来一片好评和讨论,突然之间,路内感觉自己成为圈内人。在很多与文学有关的场合,他会听到一句寒暄——“你是路内么,你好你好”。
2010年之前,路内一直一边写小说,一边继续着原来广告公司的工作,在这里,所有的工作流程和人际关系都已经磨合了十年,他舍不得放弃。从最初带项目组到最后只负责创意,从每天上班到一周去上几次班,他一再修正、“放大”自己业余工作的时间,终于还是面临了时间不断被割裂的尴尬。每部小说到了出版环节,种种内容修改和编排商定需要大把时间;新书发表后,各地的各种宣传需要大把时间,路内又已经列了五个长篇小说的故事框架需要时间去写……他终于放弃了另一种可能性,而他清晰记得2010年广告创意总监行情是月薪两万,而广告创意算是他从事了十多年的有趣职业。
如今的路内每天中午起床,下午写作。下午写到孩子幼儿园放学的时候,他就开始进入“家庭时段”,一直到深夜妻儿入睡,他再回到自己看书、写作的世界。采访的那天,路内一天写了一万字,他说以他已创作了五部长篇小说后的经验认为自己写得太快了。“写得快容易写粗糙,才开始跑就发力,容易把自己的好状态提前消耗,到了最后收尾的时候,容易泄气怀疑自己。所以要放慢一点。一口气走完,人会非常累。”
路内是2008年做父亲的,生命经历了崭新的变化,路内对写作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他不爱夸大自己对文学的狂热。 “对于写作,至少我很喜欢,也还有天赋。其他爱好?这个年龄要再找一项又喜欢又能做好的事情,很难。”在一次70后作家的集体采访中,当被问及写作在生活中的排序,路内的回答是——小孩第一、老婆第二、文学第三。“人当然比事重要。但是我这么说,不是说文学本身不重要,也不意味着我就写得差。干一个事儿,未必是消耗了你所有生命能量就能干好的。当然在写作的一瞬间需要敬业,这是职业操守,任何职业都需要操守。”
路内觉得自己就和《少年巴比伦》中的路小路一样,当年在工厂做青工,也是一个有职业操守、非常上进的青年。在自己可能的范围内,他想追到最有气质的姑娘,想拥有干净而文化的生活。但是现实的能力太差了,一切够不着。那份茫然和绝望是路内的青春情绪。
正如小说所写,技校毕业后路内在糖精厂做电工,不想去糖精厂最辛苦的车间倒三班,但是最终拗不过命运,他还是去那里干了两个月,他说就想看看厂里最苦的地方究竟怎么苦。“冬天大雾、夏天暴雨,你也要倒三班。我记得有次晚上十一点钟下暴雨,看出去所有的地方停电了,全城都在打雷、下暴雨,但是还是必须要去上中班。”
最终,从工厂辞职回家的路内,在没钱买香烟的情况下,在家待了两年。当时路内25岁。他说年轻对一切都是无畏的。“有老妈,不愁没饭吃。可能没钱买烟,有时找人借钱也没所谓啊。不过当时家里有事需要用钱,我陡然发现自己真的不能做什么。”那两年时间,路内看了很多小说,也间或写了100万字的小说。那是有目的的习作,因为路内自知是可以写作的,但是他看不清自己未来的道路,所以那100万字的青涩文字他永远不会发表。“我在《追随她的旅程》里曾经说:带着已知的命运在空中呐喊,而不是带着未知的命运。一切都是已知的,已知以后再去回望它的因果关系会不一样。当年我就是路小路,我记录下的永远只是自己的迷茫,无法抽离出来看清楚身边的社会状态。隔了这些年,虽然现在写的是虚构的故事,但是描述中能准确把握当时社会的真实状态。每个人都很难超越自己的时代去写作,一旦超越就能成为伟大的作家。”
回望自己的1990年代,路内表面镇定的背后其实是焦虑。“你别指望时代给你什么,好好撒开手去追赶上时代已经很难,一不小心你就被时代抛在后面了。当我回家待着的时候,我什么东西都不会。我以前会做电工、会造糖精,当你发现你不想干这行的时候,你就什么都不会了。当时出去工作不断被问——你会不会使用windows?会不会使用打字机?会不会用传真?不会,全部都不会,一样一样叠加起来……在这段野蛮生长的历程中,最刺激路内耳目的是在重庆当仓库保管的日子。他才上岗,主管就告诉他有人把公司资本给卷走了,你去调查一下。在险象环生的调查过程中,路内见识了重庆的火药枪枪战场面,他也被人用火药枪顶着脑袋威胁,他说他会把一切的记忆写在他未来的小说里。
曾经,作为小城青年,路内羡慕临近大都市上海文学青年的创作环境。“在上海,也许你十几岁的时候发表了一些文章,或者你读大学时候,读了相关专业认识相关老师,你就可以在这文学这条路上走下去。因为上海有一两万个文化方面的职位等着你。苏州?几乎没机会。”作协体制改革,基本不再供养新一代专业作家,70后作家出道之际,就游离于体制之外。有些70后作家忿忿,表示对体制的不屑。路内的态度相比之下很中庸。“只要有机会,谁都想进体制内做专业作家吧。”
多年,路内的朋友不乏文艺青年,却很少有作家朋友。他说他有关文学创作的交往圈里就是一些编辑。“需要找一些编辑一起谈具体工作,如此而已。其他方面我很少混圈子。我认识人很少。只要作品还可以,别人一般就都对你很客气。作家这个职业不需要太有社交能力,你只要懂谦虚就可以。”
路内,苏州人。曾做过工人、营业员、推销员、仓库管理员、电台播音员、广告公司创意总监等职业。现居上海。第一篇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发表于《收获》2007年第6期。2012年,获GQ年度作家称号。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