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电影《心迷宫》票房突破1000万,这是当时独立电影在院线体系内赚到的最高票房。11天之后,另一部独立电影《喜马拉雅天梯》票房也突破1000万,同时打破了纪录片院线票房纪录。
多年来,包括王小帅、刘烨的电影在内,院线艺术电影一直是高口碑、低票房。《心迷宫》打破了这种定律,不到200万的投资,收获千万票房,导演昕钰坤对这样的成绩不仅仅是满意,甚至觉得难以想象。
“目前来看,国内院线能接受《心迷宫》这类独立电影的,基本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采访当天,昕钰坤正坐在烟雾缭绕的太合娱乐会议室里聊电影宣传与发行的收尾工作。《心迷宫》是昕钰坤的长片处女作,在此之前,他觉得自己都算不上业内人士,对于院线电影的流程、周期更是一无所知。
在写《心迷宫》的剧本之前,他做过编导,学过摄影,写过剧本,甚至还想过去做调色师。与电影相关的核心领域,他都想尝试。直到遇到这个“一副棺材走了三家”的真实故事,他才终于写出一部投资小却意义深刻的故事。
昕钰坤把故事的壳借来,按照悬疑类型片的创作方式为它填上了复杂人物关系,并进行平行剪辑,这让整个电影看起来既深刻又有精巧的结构。
即便从First青年电影展拿到最佳导演和最佳剧情片两项大奖,昕钰坤也不曾想过把电影推进院线。原因很简单——没有宣发费用。他当时的想法是,带着它到全国各地去展映,“越多人看到越好”。
直到太合娱乐找到他,昕钰坤才正视了电影进院线的某种可能性。“太合娱乐愿意给我们做发行,帮我们进院线,一定不是图钱,这片子赚不到大钱。根本上,还是觉得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应该被更多观众看到。”昕钰坤说。
“很多人都会问这人是谁啊?”昕钰坤觉得,自己和一些在业内有些名气的青年导演不同,他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新人,“导演名不见经传,也没有大明星,还是个类型片,电影肯定不能走常规的宣传策略”,在这一点上,昕钰坤与宣传团队有共识。
今年过完春节,昕钰坤开始和宣传团队频繁碰头,他们绕开了各种砸钱的、策划噱头的、拼卡司的宣传方法,最后选了最合适的,可能也是唯一奏效的策略——拼口碑。
First影展让《心迷宫》积累了很好的业内口碑,而且从之前的几次展映来看,观众口碑的确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优势。
在投入宣发前,昕钰坤和整个团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电影改名。在拍摄阶段,电影叫做《心事》,后来注册时发现,叫《心事》的电影已经有了,不得不改名。“当时,电影还是三段式,最后一个段落的小标题是‘殡棺’,棺材正好是电影的贯穿道具,就叫《殡棺》吧。”昕钰坤说。
整个宣发团队都双手反对这个电影名。“殡棺”这两个字太复杂,有些人会读不准。这个名字也会让人觉得电影是惊悚片,误导观众。“殡棺”也会让迷信的中国人觉得晦气,不吉利。
后来,《殡棺》就变成了《心迷宫》。从名字上看,电影终于有了点悬疑片的意思,“心迷宫”三个字也促成了一种巧合,科恩兄弟的第一部电影叫《血迷宫》,这或许为电影后期宣传与大咖捆绑做了铺垫。
9月19日起,昕钰坤就带着他的《心迷宫》开始了“11城超前口碑场+15场试片员超前点映+30城导演见面会”的密集宣传。
“路演结束后,豆瓣电影的评分从8.0生生被拉到了8.4。”昕钰坤说,电影口碑的作用直接反映在打分上,这让他心里有谱儿了。
无论是“路演”还是最终上映,《心迷宫》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放映。宣传方从长长的院线名单中选中了那些艺术电影票房好的影院,也和愿意为电影多排片的院线谈好了合作。“目前来看,国内院线能接受这类独立电影的,基本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昕钰坤说,“这就是国内的现状。”
电影正式上映当日,北京万国城的百老汇电影中心为《心迷宫》做了100%的排片,影评人、媒体的评价集中在首映当天刷屏,“中国的科恩兄弟”、“2015年华语电影的最大惊喜”、“葛优、曹保平、管虎力荐”、“不可错过的处女作”……众多溢美之词一夜间都送给了昕钰坤。
虽然上映以来排片率没有超过4%,但凭借少有的口碑,《心迷宫》充分挖掘了艺术电影的受众,半个月的时间票房就过了千万。
这是一部从业内到业外,靠着口口相传被捧起来的电影。影评界普遍认为,电影剧本精致,有“迷影”情结。他们从《心迷宫》里看到了诺兰的剪辑、科恩兄弟的黑色幽默、奉俊昊的讲故事能力……
从“圈外人”到如今成为被影视公司和制作人普遍看好的青年导演,昕钰坤因《心迷宫》而得到了他未曾想过的起点和声誉。
上映前5天,《心迷宫》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做了首映。首映前的发布会上,昕钰坤接受了媒体群访。他明显不适应这样的场合。“做梦都没想到,我的电影可以在电影资料馆放映。”作为资深影迷,这里是他常来的地方,但他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的电影会与这里发生关系。
“我真要感谢太合娱乐的钱总。”大概是意识到自己的说法过于官方,昕钰坤马上解释,“在钱总决定帮《心迷宫》进院线前,我从未想过电影可以在院线放映。他先拿出200万给了制片人。这200万太重要了,它能帮制片人解套,让他先把钱还上。”
《心迷宫》在整个拍摄和后期制作过程中都处于资金紧缺的状态。甚至在开工前一天,电影的账户上还没有一分钱。在拍摄的26天中,电影停拍过两天,昕钰坤对外宣称是要看素材,实际上是制片人要匀出时间去找钱。
但昕钰坤也是幸运的。和多数独立导演相比,他没走什么弯路,也没经历从短片慢慢过渡到长片的常规流程。从一开始做电影,他就有了一个60人规模的制作团队。用他的话说就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因为没有钱,昕钰坤只好憋在家里自己做剪辑,一剪就是大半年。后期为了使电影达到大银幕的放映标准,导演和制片人又借了钱转格式和调色。
“当时也没想好电影出来后怎么用,觉得或许可以卖给视频网站之类的。后来入围和得奖,让我接触到一些圈内的人和资源,也最终找到了能帮《心迷宫》进院线的机会。”
“我赌的不是今天观众的电影品位,而是五年、十年之后,他们的电影品位。”
一片叫好声之外,也有另一种声音。有人认为,大家对《心迷宫》的评价过高,电影剧本可以,但制作非常粗糙。有人觉得,演员的表演过于做作。也有人说,台词用普通话是最大的败笔。
“大家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一定是过誉的,这毫无疑问。”按照昕钰坤个人的追求和对品质的把控,《心迷宫》从拍摄到后期的各个环节都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受资金所限,务实的昕钰坤一直在努力压缩电影拍摄周期。“每个镜头都拍得勉强够用。这就没有时间和金钱让我把每个镜头多拍几次,多试几个机位,多感受一下不同的表演方式。”电影素材多少直接关系到电影后期剪辑是否有足够的发挥空间。
除了缺钱这一客观原因,早期拍栏目剧出身的昕钰坤也觉得,自己第一次做电影导演,在场面调度和对演员的使用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摄影,我们就是想用纪实的手法去展现一个曲折的故事。这本身是很好的选择,方向是对的,但真的去执行时,经验和操控上的不足就表现出来了。”
“我是在踩着箱子拍电影呢!”昕钰坤说,大家对他的评价都是在“小成本”和“处女作”的标签下进行的。这两个标签就是他踩在脚下的箱子,帮他赢得了不少宽容。
可是,从第二部电影开始,昕钰坤就失去了这样的竞争优势,他脚下的箱子会被抽走,再没有人会宽容他,一切都得动真格的。
First影展拿奖后,昕钰坤就知道,自己再也不用为第二部作品的资金发愁了。很多影视公司和投资人找过来,希望可以与他合作。
选来选去,昕钰坤还是选了“娘家”——First青年电影展。“1000万的保底资金,不多也不少,但应该刚好可以拍一部电影。”昕钰坤说。
小成本意味着不需要赚大钱。“不指望赚钱”这件事,对于想拥有创作独立性的导演来说太重要了。没有赚钱的压力,就不需要为客户和投资人负太大责任,也就更有资格全权把控属于自己的电影。
一切都在按照昕钰坤自己的节奏进行着,《心迷宫》最费工夫的部分是写剧本,第二部电影也一样,正处于最紧要的剧本调整阶段。
和捞一笔钱相比,昕钰坤更希望可以把电影一直拍下去。如果以这个为目标,拍出好电影就是唯一值得努力的事。
“我赌的不是今天观众的电影品位,而是五年、十年之后,他们的电影品位。”昕钰坤看到了这种苗头,观众已渐渐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在档电影,他们的观影趣味正在细分。
在这样的趋势之下,独立电影的春天一定会来。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