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从1988年到1998年之间,企业大学数量由400家猛增到1600家。到了2003年已超过2000家,其中财富500强的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大学,如GE克劳顿学院、IBM学习中心、西门子管理学院、摩托罗拉大学、惠普商学院、麦当劳大学等等。不久的将来,企业大学的数量甚至会超越传统的大学,成为未来成年职场教育及终身学习的主流。
给中国最早带来“企业大学”这一全新理念和形式的是数家外资公司。1993年,摩托罗拉中国区大学成立;1997年,西门子管理学院和爱立信中国学院先后成立;2001年,惠普商学院成立。一系列实践证明,企业大学体现了最完美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是最有效的学习型组织实现手段,更是公司规模与实力的证明。
自2006年起,国内企业对企业大学的热情逐步显现,国内企业所创办的企业大学已经超过200间,预备创建企业大学的国内企业也为数不少。
向麦当劳学习
世界上最为人熟知的企业大学是麦当劳建立的,在第一家麦当劳餐厅于1955年开始营运后,即在1961年就创办了“汉堡大学”。麦当劳汉堡大学期间经历了1968年的迁移以及1973年的扩张,直到1983年10月才搬至美国芝加哥汉堡大学现址——橡溪镇(Oak Brook)。汉堡大学的设备也从早期在地下室仅能容纳9—12名学生的规模,到现今可容纳200名学生的教室、1座大礼堂、6间多功能室、6座剧院式教室、17间会议室以及1座图书馆,教室内附设有提供28种语言同步翻译的设备。截至目前为止,汉堡大学已拥有超过7万名高级营运课程的毕业生。
LG是最先在中国开设企业大学的外资企业,在LG商学院总经理罗辉看来,商学院或者培训部门的主要职能就应该是传播公司的经营思想和经营理念,让员工充分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进而为公司的整体战略服务。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与欧美公司相比,韩国企业大多是强调凝聚力和团队精神的公司,再加上LG身处的家电领域本身就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且竞争激烈的行业,如何调动起公司各个层面员工的荣誉感和凝聚力对于LG而言至关重要。上世纪80年代初,LG韩国的一间工厂曾发生过特别严重的劳资纠纷,给LG的发展造成了重创。从那时候开始,LG总部开始意识到员工的凝聚力以及劳资双方的和谐关系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多么重要。于是,LG总部研发出了一个标准化课程——冠军精神挑战课程,每年都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次这样的全员培训,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度。1997年,罗辉把这套课程引入了中国,开始在LG天津工厂实施这样的培训,内容包括大强度的扩展训练,这次培训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LG的成功让中国的企业开始注意到企业大学的重要性。
企业大学的功能
苏宁大学被公认为中国目前最好的企业大学,苏宁的董事长张近东把员工升迁和大学学业巧妙联系在一起,苏宁集团的员工晋升前,必须先拿到苏宁大学毕业证。
苏宁的副董事长孙为民说:“从南京宁海路一家200平方米的小店发展成全国最大的商业企业,苏宁电器走过的路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苏宁集团的高管、核心业务骨干构成了苏宁大学的“软件”,占到全部师资的63%。
对企业来说,“企业大学”不仅为发展提供了战略人才保障,更有实际产出。摩托罗拉大学的办学经验表明,每投入1美元培训费,就会产生30美元的产值。上海复星医药人均培训时间从2008年的41.33小时到2010年的68.35小时,而相应的员工流失率,却从2008年的17.20%降至2010年的12.82%。
其实,不仅仅是摩托罗拉、上海复星,自1955年全球第一所企业大学GE克劳顿学院正式成立以来,目前全球企业大学超过3700多所,其中,80%的世界500强企业拥有或正在创建自己的企业大学。近年来,海尔、联想、华为等大型企业也纷纷创立了自己的大学。
中国式企业大学的阵痛
作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人才培养始终是每个企业头等大事,毕竟一切事情都得由人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大学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据专业研究企业大学的凯洛格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企业大学粗算大约有200多家,但真正活跃、真正称得上企业大学的估计也就在四五十家。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有一些企业大学已经运作得不错,然而依然无法掩饰中国本土企业大学的盲动与浮躁。
一些企业在建立企业大学时,其初衷也不是要为公司的整个战略服务,而是另有私利,这在国有企业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由于国家有明文规定不允许企业借培训的名义进行建设,因此就谈不上借此名义进行预算申请了,但是国家却没有规定不能够建立企业大学,于是不少国有企业将之当成了又一生财之道,通过企业大学的名义申请更多的企业预算。
不少已经建立企业大学的企业也越来越发现,企业大学在设想阶段的确不错,然而真正开始运转起来远不是那么回事,因为先扣上了一个大帽子,连企业大学本质还没真正搞清楚,最终成了鸡肋。
企业大学能够完成许多外部的商学院或培训机构无法完成的功能。管理知识、团队训练、公关技巧等等具有普遍性的知识技巧,外部的商学院或培训机构都能够达到这一效果。然而企业发展过程中自身的经验与教训的沉淀和传承却是他们没有办法完成的,这些东西必须由企业大学来实现,而这些东西对于企业来说往往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企业要的不是一个个能言善辩的好学生,而是一个个能在市场上冲锋陷阵的精英。比如企业会把身边的谈判案例或成功或失败的,呈现在销售人员面前,直接让当时谈判者和大家现场交流经验与教训,甚至将一年来或者一个季度以来的客户进行分类,分析各种各样客户如何进行攻克。这些虽然是极为细分的问题,但却是企业大学真正应该承担的东西,因为企业大学所要培养员工的就是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当然企业在建立企业大学时,还往往会有更多原因,比如满足供应链的快速整合,实现产品与服务迅速覆盖一线市场等等。总之,企业大学应该回归它的本源,它需要的不是徒具形式感的表面文章。如今国内企业大学之所以出现种种脱离其本源的现状,也离不开现在的内外环境。英国《金融时报》发布的2007年世界商学院MBA百强排名中,中国可怜至极,只有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一家上榜,其余的全体隐身,而一个新加坡就有两所大学入围百强。师资的缺乏是中国的很多企业大学无法成长的最大原因。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