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看完贾樟柯的电影《山河故人》,彭小六发了一条朋友圈:“这部电影我没看懂,但是我看得喘不过气。”后来有一次,在回家乡的高铁上他明白了,那个让他不舒服的情愫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衣锦还乡,很多人其实再也回不去了。
彭小六是中国年轻人里最普通的那一类——在十八线小城度过童年,毕业于普通大学,落脚于三线城市;碰到喜欢的姑娘却追不起,30岁了还是单身狗;买房找父亲借钱付了首期,但“房奴”不易做,穷得吃菜包子也供不起,只好又卖楼,“最后连房子长什么样都没看过”。
人生的进度条落后于同龄人,拉低了GDP 平均水平,这还不是最糟糕的。2011年,还是“程序猿”的彭小六踌躇满志地学习诺基亚的开发语言Symbian,结果等来的是诺基亚发布公告放弃Symbian系统的消息。他第一次意识到知识会过时——你的知识并不值钱,它每时每刻都在被淘汰。
就在这时,他被外派到北京工作一年。在这个聚集了全国精英的城市里,他看到太多比他条件好、能力强的年轻人,却过着比他拼命的生活。晚上11点他下班,对着周围黑压压埋头加班的同事,低声说:“不好意思,我先走了。”
当彭小六回到自己的小城,看看周围人朝九晚五稳定工作、结婚生子、30岁就活得像退休的生活,他急切地想要改变。但他没有急着奔往北上广,他是一个沉得住气的人。“自己的能力和状态没有变,拿到的可能还是一副烂牌。当务之急,不是掀桌子重新开始,而是学会如何打牌并等待重新开局的机会。”
人生就像编程,从0到1,是一个认知与心智的迭代过程,需要不断打补丁和系统升级。彭小六的模式是建立“两小时学习圈”,利用周末从镇江去沪宁线的一、二、三线城市转转,参加线下社群学习活动,比如拆书帮、十点读书、行动派、BetterMe大本营、趁早等,与小伙伴们一同听课、讨论和分享,平时下班以后再在网上写知识分享的文章。原来用来晒太阳、看电影、葛优躺的周末时光,再也回不去了。
这种故事听着像典型的励志鸡汤。但实际上,就连一个早上4点起床的尝试也是困难的。难的不只是要与自己的惰性作斗争,还包括周围的人会把你看成怪物——睡懒觉不是很好吗,你为什么要这样折磨自己?一本书慢慢看不好吗,为什么要一天看一本、一年看一百本?……“我有很多次都想放弃,因为学习是一个很反人类的事情,但因为有大家互相鼓励,有奖励也有惩罚,你就会觉得其实没有那么难。”也是在这样的社群模式里,他安全度过了无数个想要放弃的时刻,一直在向前进的群体会把任何一个跑偏或掉队的小伙伴拉回来。
慢慢地,彭小六获得了更大的生活、收入和人脉圈子,月入从四位数涨到六位数,从鸡汤派变成了行动派。他出版了第一本书,开始建立一个“五小时学习圈”——周五下班去机场,礼拜天凌晨回到公寓,星期一正常上班。而五个小时,基本上可以飞国内的大部分城市了。
他坦承:我也想葛优躺啊,我也想国庆放假好好轻松一下。但他算过自己每小时的收入价值——作为一个典型的“斜杠青年”,他白天创业、上班,晚上的时间都“卖掉了”,卖给线下讲课、线上培训还有各个网络平台的文章分享,都是哗啦啦的钱。这么高的时间成本,逼着他不得不做时间管理。就连国庆回老家探父母,他也不忘在长沙安排一场新书签售和一场线下写作课程,朋友调侃他:“小六,你回家还不忘挣钱!”如今,终于可以在自己家乡谋生了,这是日日夜夜的期望啊!在纠结“回去”与“不回去”的10年里,这是他第一次有勇气和家乡“和解”。
2016年年末,彭小六放弃了三线城市的稳定工作、公司股权和高福利,选择到深圳创业,也完成了从三线城市到一线城市的跳跃。聊起最近在深圳的生活节奏,他的描述是“完全要疯了”。白天他忙碌于公司里的各种事务,晚上10点下班后,他抱着笔记本电脑去家附近的咖啡馆继续写作,直到咖啡馆打烊。
他依然每天活在焦虑之中。“因为知识红利经济的发展,我们就像风口上的猪,飞了起来,飞得越高,就会担心自己摔得越惨。在风停之前,我们比任何人都要拼命。”但他也看到还有很多比他焦虑和迷茫的年轻人,他选择继续做知识服务,做“小六老师”和“六妈”,他想要让这些人看到,你看我这样,我做到了,这条路我走通了。
最近,一向勤于每日更新文章的彭小六安静了,几乎没什么输出,他说他在思考2017年要干吗,他看书、旅行、拜访高人。“5年后再成名”是他的口头禅。他计划着今年要去徒步、转山、禅修。“我想练习如何在势能正旺的时候停下来。我们高效学习的目的,不就是把时间节约下来,‘浪费’在最美好的事情上吗?”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