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我相信白岩松 当一批批央视记者、主持人另谋出路时,白岩松依然守在央视这个传媒机构里。他深知体制内的弊端,却选择留下。“少一点畏惧,就会多一点真话。” “央视的良心”所剩无几,白岩松是其中之一。
我相信罗永浩 在锤子手机遭遇危机时,他依然有大批拥趸。他们是海归,是文化人,是各个领域的行业精英——他们是学着托福、GRE,听着罗永浩的段子长大的。相信才华,相信自己生而不同,在不惑之年依然热血,做着改变世界的梦……罗永浩卖的不是手机,是情怀。
我相信王菲 她不讨好,却有市场。她懒,却有经典传世。她多情,却总能找到真爱。女儿和男友被她的光环笼罩,连前夫们都不能幸免。她是“传奇”,是“高中女生”,一切女人求而不得,得到也要付出代价的,王菲都以不劳而获的姿态恣意拥有。信她和恨她的其实都一样——她们羡慕或嫉妒,竟有人活得比梦更自由。
我相信春哥 她是中国第一位票选偶像,她把“中性审美”普及到草根阶层,“帅”不再是男明星的专利。出道十年,专辑依然大卖,演唱会门票依然一小时售罄。“玉米”用实际行动证明,追星不是排解年少时无处安放的荷尔蒙,那是一项不老的事业,值得奋斗终生。
我相信韩寒 他是少年作家,是反应试小英雄,是冠军车手,是造假嫌疑人,是微博段子手,也是阶段性成功的文化商人。每次转型,他都失去些老粉丝,拉拢些新粉丝,赢得更广泛的关注与讨论。拒绝成功学也是种成功学,韩寒成功了,大批模仿者正在试图迎头赶上。
我相信郭敬明 三十出头的年纪,就获得了主流价值观中几乎全部的成功,郭敬明才是“中国梦”的实践者。文化人不喜欢他,搞艺术的不喜欢他,一切有情怀的人都不太喜欢他。但合作伙伴信任他,甚至依赖他。没有永远的兄弟,只有永恒的利益。他是商业社会最受欢迎的人——只要赚到钱,谁在乎你的身高和性取向。
我相信孟非 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所有人都比他抢风头。黄菡知性,乐嘉犀利,孟非是最被忽视的人。“你说”,“等会儿,你说”,孟非才是舞台的控制者,是分配话语权的人。他有“卫视一哥”所必须的特质:睿智、幽默,值得信赖,不锋芒毕露,却细水长流。
我相信王思聪 作为“非典型富二代”,他的公众形象不纨绔,更不高冷,他一边炫富,一边在表达方式和关注点上与屌丝同步。他黑人,也自黑,“国民老公”的微博影响力是很多机构官微的几十倍。财富自由赋予他说真话的权利,和相信随时会被利益绑架的公知相比,不差钱的“公子”更可靠。
我相信崔玉涛
文/朱甜甜(知乎用户)
崔玉涛医生为什么这么火?很大原因是因为他耐心和专业,值得妈妈们口口相传和信赖。
我是新手妈妈。
首先,你需要知道一个新手妈妈对于育儿这件事情是一无所知的,她吸收的是妈妈或婆婆或三姑六婆的经验总结,这些长辈说法不一,还不专业不正确,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让人难以信服;新手妈妈去产检,医院医生态度冷漠,普遍懒得解释那些他们已经答过一万遍的问题,有很多问题不敢问,问出去也得不到满意的回答。
另外,中国的医患关系非常紧张,听到的医患事故多了,妈妈不愿意相信她们所在地的医生(当然有时候是太敏感),对于医生的处方和处理方法,总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
崔玉涛早期有自己的博客,博客后有微博(在工作非常忙的时间也争取每天两三条答疑,而且普遍是上班前的空隙,六点多钟的时候发),还有一整套书,马伊琍、李小璐、白百合都推荐的,这些平台中的知识可以回答你在育儿过程中99%的问题。
我就是看着崔玉涛的书和微博一步步走过来的,从怀孕之前就开始看他的书,所以坚持了母乳喂养,随着家中小妞的长大,我把他的书几乎翻遍,微博也搜索了无数遍。
从新生儿的护理到疫苗到辅食的添加,事无巨细。你会发现有很多问题在上一辈人那里是无法找到答案的,我和老公都是独生子女,所以我婆婆和我妈妈各自都只带了一个小孩,很多时候带错了也不知道,我家妞刚出生的时候总是因为这些问题爆发战争,比如:新生儿被鼻屎堵住鼻孔怎么办?我明显看到一坨鼻屎在鼻孔里,堵住宝宝的呼吸,可是我婆婆老花看不到,她以为我女儿感冒了,就拿葱贴头!然后用纱布绑起来,说是通气!气得我差点内伤。我妈则不肯让我给她清理,因为她太嫩太小了,她不敢弄,怕伤害到宝贝。后来还是在我自己的坚持下,用吸鼻器和滴鼻剂结合清理出两大坨,她们两个才相信。
还有更多问题:新生儿能不能套脖圈游泳?什么时候开始翻身?该不该补钙?不小心坠床了怎么办?婴儿爬行有多重要?婴儿有枕秃怎么办?尿不湿到底好不好?安抚奶嘴到底要不要用?幼儿急疹怎么办?——六个月的时候,多亏我提前看了很多幼儿急疹的书,我很淡定,没有吓半死。
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合理的回答,看书学习后你可以心中有谱,不慌不忙,现在我家小妞已经一岁三个月,度过了诚惶诚恐、什么事情都要照搬书的阶段,但是回过头看崔玉涛,他还是一遍遍解释那些在我看来非常初级的问题,这样的耐心和专业值得妈妈们的口口相传和信赖,前有明星推荐,后有千万妈妈的拥护,也许这些就是他火起来的原因吧。
如果有另一个医生也如崔玉涛这般细心、耐心、专业,相信也会受到妈妈们追捧。顺便给大家推荐几个有名的医生、药师:@冀连梅家药师、@张思莱医师、美国的西尔斯。
我相信我自己
文/暖宝宝(知乎用户)
相信自己一直是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人。
1. 22年来没有输过液,身体免疫功能比较强。
2. 大学四年每天坚持给妈妈打电话,风雨无阻,还算有毅力。
3. 专注锻炼身体8年,每早空腹温白开,还是有毅力。
4.坚持每天学习英语13年,每天看的英语单词超过10个,还是有毅力。
5. 大学四年,自己赚钱,带着自己最亲的七个人北京一周游!
6. 高一剃了光头,比较勇敢。
7.33个男生、7个女生的2000米考试,我得了第4名,还算比较汉子。
8. 36小时不合眼翻译完成了15K关于安卓手机软件开发的硕士论文。
9. 只要有机会,每次讲座必发言,并争取第一个发言,比较有毅力。
10. 真心话大冒险从来没有输过,无原则地超级无下限。
11.大学前三年,上课地点都是在8—10层,除个别情况外,基本不坐电梯,硬生生一口气爬上去,比较懒,懒得挤。
12.校运动会最好成绩:800米第二名,跳高第六名,跳远第三名,身体素质比较好,喔,对了,跑过马拉松。
13.在校某大赛中获得第一名,两次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市和全国的非英语类某某比赛,酱油打得还不错。
14.参加N多次英语演讲比赛,最好的演讲成绩是在一次关于D的汉语演讲比赛中代表学院参赛,专业打酱油。第一次面对1000人演讲的时候,很自然,还算有点自信。
15.倒立可以坚持15多分钟,一天内学会骑自行车,还有点克服风险的勇气。
凌晨两点爬起来写这些,比较有毅力。
我相信李健 他是2015年娱乐圈最轰动的话题,舆论的喧嚣更突显他的沉静。他喝手冲咖啡,读莱昂纳德·科恩,听黑胶,看文艺片……他的音乐是有诗性的,生活也是。在这个快时代,“李健”是田园牧歌式的存在,代表着对多数人来说已经远去了的安逸且悠长的旧时光。
我相信窦文涛 “话痨”窦文涛在屏幕里张牙舞爪,将近期的社会热点一网打尽:评刘翔,论窦唯,起底赵黎平,笑骂莆田系,再冷不丁开一小口黄腔。对社会问题的犀利解构,对热点话题的无情臧否,总是压线擦边,却又一次次得以安全着陆。窦文涛让我们相信,很多事情还可以这样另类解读。
我相信大幂幂 “自黑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影随行。从今天开始放弃治疗。”持续自黑的杨幂,修炼出令粉丝由黑转粉的功力,一时娱乐圈无人能出其右。在这个网友既不信说教,也不信辟谣的信息爆炸时代,大幂幂的自黑,结合其向网友“主动交心”的平民姿态,使得一个个黑子转路人,路人再纷纷转粉。不服不行,不信更不行。
我相信李毅大帝 屌丝都有自己的信仰,这个信仰就是李毅大帝。十年前,面对记者关于“迟尚斌下课”的提问,李毅大帝的一句“天亮了”,道出婉约派诗词情怀的同时,也收获了千万枚网络粉丝。十年过去,屌丝文化已成网络文化重要一环。这些粉丝不信命,不信邪,就信李毅大帝。他们拒绝被喂心灵鸡汤,也拒绝一切刻板说教。李毅大帝是他们在网络世界里的耶稣。
我相信王朔 上个世纪末,他率领“顽主”激情表白“我是流氓我怕谁”,高喊着“千万别把我当人”的口号上演了一出“无知者无畏”。“四海之内皆兄弟,五洲震荡和为贵,喝!”《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王朔客串的“大哥大”喊毕,众皆膜拜,将其抛起。总是操着调侃笔调写故事的王朔,让我们无比相信他笔下的每一场“过把瘾”。
我相信钟南山 “一说话就要挨骂,但还是要说真话。”“两会”时钟南山院士的再开炮,批论文、批抗生素污染,一如既往地口无遮拦与侠骨柔肠,一如12年前那场全民抗击非典战役中,实事求是地对“衣原体之说”提出质疑。他的每次开口与发难,都道出科学界无畏的勇气,讲述着医学界无悔的良心。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一个说真话的人。
我相信马云 谈到马云你会想到什么?淘宝?支付宝?还是阿里网络银行?抑或是ET?也许更多人想到的是马云模式:如何从普通英文老师,摇身变为中国首富。“要想自己赚钱,同时也要让别人有钱赚! ”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马云效应和马云模式,注定将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让大家深信。
我相信连岳 他的情感信箱里,总是堆满问题。他总是把别人诉说两性间烦恼的“情感信箱”,变成拨云见月的“情感相信”。连岳的声音,是给情感纽带添加的那剂润滑剂。他的诸如“没有错的女人,只有错的爱情”的观点,总是被每个婚姻恋爱中的宝贝奉为圭臬。
我相信黄菡 她在婚姻节目里被无数人称为“黄妈”——既然叫了“妈”,她的话,总得相信吧。这位心理学教授总是告诫女人“在爱情里为自己留个退路,否则受伤时会措手不及”,并向直男癌患者建议“爱情,是需要用心经营的”。我们相信这位为情感把脉的专家,并在相信中、恋爱里不断升华自己。
我相信警察叔叔
文/木燊子(知乎用户)
现实中的警察真的像电影里那么勇猛吗?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还要不要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
我是警察,没有像电影里那么勇猛,但我试过从隔壁楼层的三楼跳到别的天台,然后擒获大盗;试过开车在山路追赶用枪支顶着民警的悍匪;也试过在车水马龙间追赶毒贩。
我们警察相对身体素质可能要比正常人差,因为我们基本都熬夜加班,研判案件,整理材料呈捕。每次抓捕真的都提心吊胆,但遇到抓捕机会自己总会第一个冲进去,试过有一次,我和两个同事冲进一个40多人吸毒的场子来控制他们,几个人都拿着牛角刀出来对着我们。你们以为我们真的不怕?但是我们相信兄弟,相信后援。所以每次行动都必须严谨,我们不能一个打十个,不是叶问。但是可以用最低风险的办法控制坏人。
他们身上执着、硬朗的刑警精神一直引导着我。
自从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出现后,公安部对枪支使用进行了培训,说实在话,我在警校就摸了一个星期的枪,打了30发子弹。直到这次培训的三天里,才第二次射击。但这次培训务实很多,不要求远距离射击,要求的是短时间出枪和中靶能力。因为穷凶极恶的歹徒真的会拿出枪支或者武器来袭警,特别是缉毒时尤为严峻。我就有一个同学是路上缉毒被歹徒弄瞎了左眼。
平时我们抓捕,基本上一个民警配枪,其他人都拿警棍。年头,我们大队协助某市刑侦支队抓获一个在闹市区金铺抢劫了600万元的抢劫犯,他们告知我们,疑犯当时使用的是手榴弹和冲锋枪威胁经理转账的。那时候安排我们冲主犯的房间,我负责踹门,踹开门把人控制后,才真的开始后怕,怕踹不开我就死在那儿了。
我是警校生,警校期间,都被灌输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可以这样说,现在在其他学校和其他单位招录的警察,确实对这份工作会有点儿受不了。我还是学警的时候,去某市的刑侦支队实习,刚好我去的大队属于重案大队。基本上业务很繁忙,刚去就经历了几单命案。我问过实习的师兄,做刑警后悔吗?他们告诉我的都是同一个答案:既然选择了就不要后悔。说实在,我很感谢实习的时候遇到他们,虽然现在不在同一个城市,他们身上执着、硬朗的刑警精神一直引导着我。
很多人投诉我们,向我们报案了为什么硬是破不了。
无穷无尽的安保以及维稳,每天都排得满满的,而且上头给我们的绩效考核,对,没错,就是绩效考核,细分到各个任务,领导常说:绩效论英雄。例如刑拘人数、行政拘留人数、强制戒毒人数、宣传绩效,使用的业务平台的绩效,要数我真的数不完。
很多人投诉我们,向我们报案了为什么硬是破不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市算是治安比较好的,昨天的警情是1300多例,大到抢劫,小到纠纷,基层派出所和刑侦大队的工作压力还真的不是一般的公务员能受得了的。遇到大案子,群策群力,整个市局给予相关的部门支持,可以告破。但是一般的小案子呢?我试过跟的案子最简单的是一个新手进行抢夺,24小时内告破,但是我在40摄氏度的车内伏击了14个小时的辛苦又有谁试过?
再说待遇问题,现在我在四线城市领到每个月的工资是2800多元,估计随便打个工的都比我强,你们肯定说什么公务员的待遇好,你又可以问问你身边真的是公务员的朋友真正的工资是多少呗,加班是常事,算起来出去搬砖的也是我们的几倍工资。
而且警力真的奇缺,警察与国民的比例真的如同沙尘。很多人觉得民警很多,但是除去监狱、司法、缉私、森林、铁路等警察同行,真正业务上面对你们的片警、刑警又有多少?我们经常是熬夜到凌晨三四点才回家,遇到第二天有会议还得硬着头皮起来,我购置了一张简单的沙发床放在自己的办公室,因为我知道老是加班,有时候一弄就24小时不能回家。每次我加完班回家,我老爸肯定问我,昨天又执行了什么任务,每次我都轻描淡写,不敢说得太多,他总是告诉我,能拿枪就拿枪出勤。上次我从天台跳下来,我们宣传科的民警来跟随抓捕,那段视频上了新闻,我老妈看到心痛得要死,还好人没事又抓到了人。
有危难找警察!
新闻老说有困难找警察,这个其实应该定义更加准确点才对:有危难找警察!现在很多市民,无论大事小情都喜欢找110,例如自己的衣服丢到楼下了,宠物走失了。不是说不想帮助你们,而是我觉得这种警情不应该过多浪费警力,受理出警这个阶段最少也得半小时,很多时候是接踵而至的警情。希望大家还是能在危难的时候再找警察,我们肯定会帮你们处理好!
打击犯罪防控我们也想做得更好,希望每个人能够多多理解公安工作而不是指着我们的鼻尖说:警察了不起啊?我们也想破更多的案,很多人投身警察这个行业,真的是出于对警察这个职业的敬仰和信念才坚持到现在,但是现实就不断地抹去热情。我遭遇过群体性事件,七个民警对着拿着各类工具的三四十人,四个民警受伤。这种压力你又可曾面对过?
我是刑警,入警三年,经历了盗窃、抢劫、故意伤害、贩毒、妨碍公务、绑架甚至碎尸案,接触社会的阴暗面实在太多太多,自身的心理健康安全也在一点点被磨蚀。
但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选择这个职业,我知道我的一点点努力能让群众的损失减至最低,能让一个将要误入歧途的未成年人悬崖勒马,用自己的拼命来打击毒品犯罪,我知道我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刑警,但我的信念,会支撑着我不断前进。
我相信霍金
文/著微(知乎用户)
有一种说法,说霍金其实没有那么高的成就,是他的病让他成名。事实是这样吗?
对霍金的推崇是言过其实吗?部分上是的。
首先尝试总结一下霍金的贡献。
科学方面,霍金的研究领域是引力与黑洞,他主要有两个贡献:奇点定理(1970)与霍金辐射(1974)。霍金的主要工作都做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黑洞研究大发展时期,霍金(与G. Ellis)的专著《时空的大尺度结构》(1973)也成书于这一时期。霍金的早期工作是当时引力与黑洞领域非常重要的进展,对这一领域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还谈不上最重大(更谈不上伟大)。相较于前面提到的两个贡献,霍金被引用最多的工作可能是“贝肯斯坦—霍金熵”公式,但很可惜,这个工作不是霍金先做出来的。
而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30多年时间里,引力与黑洞领域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霍金的贡献可以位列其中,但是并不是唯一和最重大的。另一个例子是宇宙学。虽然公众对霍金的印象是霍金在研究宇宙,但有趣的是,如今专业的宇宙学研究论文里几乎不会出现霍金的名字。至于霍金的《时空的大尺度结构》,虽然这本书在专业领域名气很大,但是今天做引力和宇宙学研究的人可能大部分都没看过,因为他们有别的好得多的参考书籍。
作为一位70岁的老人(霍金生于1942年),霍金仍然在搞科研。但是和所有已经功成名就的大科学家一样,科研基本上止于姿态,对主流科学界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科普方面,霍金作为当代理论物理的代言人,对于在公众面前宣传理论物理的作用是极大的。这一点应该无人能出其右。霍金在科学界的名气一部分也来自于从科普到科学的“出口转内销”。霍金在公众眼里的巨大名气当然算是他对物理学(甚至科学)的贡献,至少一些少年因为受到霍金感召而报考了物理系。但是不知道有没有人研究过各国政府是否因为霍金“大使”而增加物理学研究的经费。
霍金在学术界的名气是与其贡献相称的。他的理性的同行们将霍金视为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引力和黑洞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众多学者之一,而并没有把他摆在诸如牛顿、爱因斯坦,甚至费曼、杨振宁的位置上。
至于霍金在公众面前的名气则多少有些匪夷所思。其一方面来自其研究领域的普遍吸引力——你很难找到比诸如时空、宇宙这样更吸引大众的主题了,何况还可以拿爱因斯坦打广告;一定程度上也是剑桥大学霍金团队以及出版商的运作,否则你很难理解为何一个科普作家被包装成了“伟大”的科学明星。当然,作为一位大半生困在轮椅上的人,霍金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科研和写作,与命运抗争,这种精神或许称得上伟大。
将霍金视为当代爱因斯坦显然是言过其实的,但是简单地说霍金名不副实也是不负责任的。名气这个东西本来就是主观和人为的。
我相信万峰 相信万峰需要勇气。这名“电波怒汉”会在一分钟内,像数落孩子一般急切地对你怒,但主要是骂。万峰的怒火烘干了很多人的心灵潮地,而骂声则惊醒了不少梦游在婚姻和两性关系里的迷路人。当你的电话打进《伊甸园信箱》时,话筒那端的这个声音已经在告诉你:“相信万峰老师,不要相信那个负心的男人!”
我相信崔永元 对于事物和话题的那股执着劲儿,崔永元一直都有。他的身份,从电视节目主持人、公益人,到知识分子、斗士,跨度很大,确实挺拼;他所做的事儿,从《实话实说》到《小崔说事》,从筹办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到角力转基因调查,这位曾经荧幕里最会说话聊天的人,让我们看到了执着的力量,并对这股力量深信不疑。
我相信王小山 有困难了吗?@王小山吧。有疑惑了吗?@王小山吧。有生老病死油盐酱醋婆媳关系失业就业妻离子散……都去@王小山吧。至少还有这样一个加V的微博主能回复你的忧愁,调侃你的寂寞。你时常丢失的东西,会不会就在那个不经意间甩在沙发上的包包里呢?后来我们渐渐发现,相信王小山,就是相信普普通通的生活经验。
我相信王小波 相信王小波能得到什么好处?无非是一点儿思维的乐趣、秩序的美感和逻辑的胜利。王小波说:“作为一个前理科学生,我有些混账想法,可能会让真正的人文知识分子看了身上长鸡皮疙瘩。”王小波是一个会写代码的大极客,将写作视为“减熵”,规避捷径而选择更费劲的那条道路,我们为什么不相信他呢?
我相信李银河 不是因为她是名作家的遗孀,而是因为她作为女社会学家在性学领域的不懈研究。她与“大侠”的爱情故事,第一次让国人了解到“跨性别”(transexual)乃至“性别酷儿”(gender queer)的存在。如果不是李银河,对同性恋、一夜情、虐恋等的讨论永远只停留在肤浅层面。
我相信面相君 中国人一向在意面相,所谓“相由心生”,所谓“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所以面相君@面相与命运坐拥300万粉丝,甚至有粉丝求面相君鉴定@新周猫 的面相。大师如此回答:眼神不错,鼻孔明堂素净,聪明,会有好命的。
我相信陆琪 陆琪是情感导师中的汪国真,自带鸡汤属性。他的自我定位是男闺蜜:“大多数的人,在苦闷、悲伤、哀愁的时候,要的无非是一根救命稻草,一两句温暖的话。那就给她们吧。”也难怪,@陆琪 最受欢迎的晚安帖,每条都能达到5000多次转发量。
我相信蔡康永 当你想看明星如何被打回原形,去看《康熙来了》就好了;当你希望拥有幽默感,去买一本《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就好了;当你觉得这个世界很残酷,去看他微博上的暖心语录就好了。作为一个会说话的人,蔡康永总有办法戳中你的心。
我相信我爸我妈 朋友/闺蜜会出卖你,另一半可能会分开,同事还是不要走太近,但父母是可以无条件信赖的,因为你知道他们永远不会害你,也永远会站在你这边(像周董那种只信自己连父母都不信的苦孩子就太累了)——这种东西就叫安全感,现代人都缺。
我相信老婆(老公) 曾经有这样一个说法:外事不决问谷歌(好吧,现在需要改一下),内事不决问老婆。同理,换成老公也一样。世界归根结底也无非外事和内事,外事管不了,把“内事”也就是自己的小日子过好了,比什么都强。
我相信中国大妈 只要给中国大妈一个支点,她们就能撬动地球!据说,中国大妈文能搓麻将,武能退流氓(真事,一大妈徒手夺刀,逼得抢劫犯束手就擒),跳得广场舞,入过暴走团,有道是,“大妈出手,宇宙颤抖”——大妈们,请收下我们的膝盖!
我相信熟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同学推荐饭馆,老乡推荐工作,亲戚介绍对象。因为他们试用过,我可以减少试错风险。熟人会为我着想,熟人不会欺骗我,我跟熟人经常处在一个利益共同体中。如果我们不相信熟人,我们就不是熟人了。
我相信陌生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陌生人社会,吃陌生人做的牛肉饭,坐陌生人开的出租车,听陌生人报的《新闻联播》。陌生人是很讲道理的,所有陌生人都生活在契约社会中,人人奉公守法。在人人平等的法律面前,我相信陌生人,因为每个陌生人跟法律都是熟人。
我相信未被社会浸染的孩子 天真无邪,想睡就睡,想哭就哭,想吃就吃,想拉就拉。没有掩饰,没有假装,没有世故。人之初,性本善。活在这样的天真之中,便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我们要相信未被社会浸染的孩子,因为未被社会浸染的孩子都相信我们。
我相信理工男 理工男是一种什么生物?他们是大众文化产品中“刻板印象”的载体,是社交媒体上万年不变的被挤兑对象,可是,别忘了,社交媒体和传播大众文化的技术是理工男做出来的。文科男掌握了言语制高点,理工男不说话,他们只把文科男喝咖啡和抱怨的时间拿去改变世界。
我相信乔布斯 “Think Different”——特立独行、决不妥协,这是乔布斯一直信奉的信条。2007年,他用第一代iPhone颠覆了人们对智能手机的看法,之后更是以11款经典产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宗教之一——苹果教。乔布斯说,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他做到了。
我相信巴菲特 相信巴菲特,但不要过于相信他,因为你相信的巴菲特说过“在其他人都投了资的地方去投资,你是不会发财的”——恰恰因为如此,我们才更相信他。一个令人愉悦又上进的悖论,是不是?
我相信福尔摩斯 福尔摩斯首先是个有才有趣的人。他还总是有办法。当所有人一筹莫展,陷入困境,他总能察觉到别人不曾留意的细节。他是那种任何时候都会被需要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拯救大家心理底线的角色。你当然可以说,他是虚拟的,他只存在于19世纪末英国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的作品中——是,那又怎样?
我相信007 007的故事上演了快五十年,詹姆斯·邦德永远不老——假如真有这么一个人的话,他简直可以被视作“黑暗男性”的典型:随时准备置身风暴、杀人、热衷新鲜事物,每一集都要换部高科技的汽车和新姑娘——007故事是成人版科幻童话,是精神上的安全过山车,让你大开眼界,又平安返回。
我相信村上春树 “我喜欢你”还可以怎么表达?村上春树的说法是:“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块儿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说棒不棒?——我就这么喜欢你 。”太棒了。对,我们就是这么相信村上春树。
我相信陈丹青 相比“沉默的大多数”,陈丹青是个异类:看到不顺眼的地方,他会质疑、追问,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不过是出来说几句真话的傻子”。我们需要这样的“傻子”,愤怒、敏感,就像跟风车搏斗的堂吉诃德,时时警醒着世人。
我相信斯诺登 人类社会越是发展,能让世界为之色变的人就越发不多,而斯诺登是其中一个。这个夏威夷一处国家安全局设施内的前系统管理员,牺牲掉曾经安稳的小日子,只因为他对美国政府的秘密监控工程感到良心不安。在2013年5月,他选择离开美国,披露一些秘密。他付出的是一些代价,他做到的是打碎一些神话。
我相信变形金刚 《变形金刚》的伟大之处可不只是变变变,更在于它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并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商业动画之一。我们可能生长在不同地域吸收着不同食物营养,但我们分享着相同的“正义战胜邪恶”这一朴素价值观。
我相信哆啦A梦 作为一只机器猫,它怕老鼠,它的歌声比胖虎的还要可怕,它吃不到铜锣烧会脾气暴躁。可是,它有各种灵巧的道具,但它不作恶,它乐于助人,为了好朋友做事很拼命。相信它吧,相信哆啦A梦,就是在心里捍卫一场永远做不完的童年之梦。
我相信喵星人/汪星人 幼态持续!持续的年轻化是一种进化现象,显而易见的指标包括:相对更大的头,眼睛大且位置低,短而粗的腿,灵巧的呆板,笨拙的运动。人类赢了大多数生物。而现在的情势是:喵星人赢了人类。消灭人类暴政!请喵星人占领地球!
我相信抖森 他是从龙小学、伊顿公学一路飙到剑桥大学与皇家戏剧学院的大学霸。他相信现实艰难,未来只会比现在更糟,他也更相信和遵从内心的信仰与力量。他从不停止向上攀爬的脚步,并鼓励你也不要停止。相信汤姆·希德勒斯顿并不是相信正能量,而是相信人的努力可以突破天际。
我相信莎士比亚 他写人性之善,亦写人性之恶。他写爱情,更写偏执与憎恨。他既写过“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躁动,却没有任何意义”,也写过“接纳痛苦,并力求完美——让我们后会有期”。相信莎士比亚,就是相信一颗由光明与黑暗交织而来的美丽心灵。
我相信英国科学家 英国科学家是一个奇特的物种,他们脑洞够大,认为任何未知的事物都值得认真探究——是的,任何事物!包括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头恐龙有多重,等等。而他们的发现往往颠覆三观,比如:早上不叠被子更健康。感谢他们持续为我们带来八卦和欢乐。
物
我相信非转基因 相信大自然的馈赠和优胜劣汰,就像手工制作和机械生产两者中,人们总是偏爱笨拙古老和传统的方式所带来的稀有和精致感。据说在英国和日本,95%以上的人都不接受转基因食品。人们可能只是希望,吃在嘴里的每一口食物,都不是精心制造的试管产品。
我相信转基因 转基因并非一个新词,早在1974年它就已经出现。闻转基因色变大可不必,实际上九成以上的木瓜都是转基因。这种提高产量、改良品质、增加价值的方式如同整形一样,受到不愿向命运妥协的人群的追捧。相信科学家,也相信基因带来的不可思议。
我相信《新华字典》 陪着中小学生走过了无数个学期,被称为“启蒙神器”的《新华字典》代表了汉语言文字的行业标杆。10年前它的发行量就已达到4亿册,仅次于圣经,它是中国人的文字信仰。最新发行的第十一版,“晒工资”、“房奴”等时代新词被收纳,它既正统又与时俱进。
我相信钱 不管上面印的是毛泽东、本杰明·富兰克林还是伊丽莎白女王,拥有它就像拥有了整个世界。以物换物时代结束后,钱就是大多数人拼命工作和社交所追逐的一份安全感,毕竟有些爱情是买来的,有些健康是买来的,有些快乐也是买来的。
我相信我的狗 憨厚忠实是Doge的同伴们与生俱来的气质。你一回家,它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迎接你;它不会骗你,心情都写在尾巴上;它为你捡报纸、递拖鞋,为你坐,为你卧,为你表演装死;它不屈服于陌生人的一根火腿和隔壁阿花的无限挑逗。对它来说,最美好的两个字是“主人”。你的一生不都是它,但它的一生却都是你。
我相信凉茶 怕上火,信凉茶。不管是王泽邦还是黄振龙,只要能清热泻火、消暑益气,都是正宗好凉茶。不吃药丸,不碰针筒,街边倒上一杯苦凉茶,就能缓解多日积郁在你心中的火气。凉茶就是热带人民的信仰,它是药还是饮料并不重要。
我相信《大英百科全书》 从人文历史到科学技术,一切奥秘都藏在这里。它是“渊博”和“权威”的同义词,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居里夫人等大家为其供稿,比尔·盖茨9岁开始阅读它。尽管纸质版已经停印,数字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带着247年的醇正,继续领衔知识的大旗。
我相信可口可乐 除“OK”以外,世界上被大家最广泛认识的英语单词就是“Coca Cola”。这款堪称伟大的饮料,现在也广泛应用于刷厕所和去油渍。它不创造流行词,却用自身肉体传播流行词,纯爷们、天然呆、表情帝和高富帅,总有一款适合你。
我相信马桶盖 吴晓波一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直戳细节控对高品质追求的内心。于是继电饭煲和保温杯后,今年春节期间,马桶盖在日本供不应求,摇身变成一款相当有钱途的产品。它的秘密无非是用马桶圈加热和温水洗屁屁的技术使你尽情享受坐便快感。从今天起,爱护菊花,认真排泄。
我相信杜蕾丝 它致力于爱的事业,造福无数夫妻和Pao Friend。它调皮隐晦却又无比安全,同时兼任段子界的高级玩家,让网友再也不敢直视“且”字。小杜让你坚信:男人和女人在一起什么都可能发生却什么都不会产生。正如它的一则广告:对不起蝌蚪们,前方是死路。让我们一起love sex。
我相信3M口罩 “这世间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街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北京的大裤衩又看不见了。这个时候,戴口罩出门就像穿鞋一样自动而自然。雾霾之中,我们无处可逃,口罩就是最大的安全感。
我相信一切限量款 有些东西不是你想买就能买。任何商品只要打上“限量款”的标志,立刻自带优越圣洁光芒。限量款最大的狡猾在于,其数量和价格成反比。购买限量款,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金钱、更多的心力——只有买限量款,你才好意思说,我是那谁谁的死忠粉啊!
我相信测谎仪
文/许鹏飞(知乎用户)
测谎仪准确率有多高?经过训练的嫌疑犯可以控制测试结果吗?
假设你身高确实是1.75米,注意,你身高就是这么高(默念好多遍)。
你默念完了没有?
再对你提问:你身高是1.69米?1.70米?1.75米?1.85米?
在1.75米这个提问出来后,你会在心里咯噔一下,嗯,不错,这就是我的身高。对于其他数据,你是几乎一点反应都没有的,此时,就在你心里感觉“咯噔”一下时,你的血压和皮肤下的微电流会发生轻微的变化,这是心理变化的表象,是生物的本能,接受到涉及自身的信息,必然会做出反应,只是反应得明显与否而已。这就是测谎的原理。哦,当然,这样说是十分不学术的,不过我相信你一定能理解。
一个小孩,幼儿,他见到好吃的就会伸手要,听见异响就会将头扭过去看一下,遇见会动的彩色玩具就欢喜,遇见天黑孤独就要哭。成年人呢?成年人其实也一样,不过,世界太复杂,成年人学会了伪装、控制。
伪装、控制的前提是什么?是因为事实确实发生、存在了。只要感受到外界刺激,生物必然做出反应,此为客观规律,或者说这是神的旨意。
测谎仪需要将一些测试接线连接在被测试人身体上,记录下被讯问对象在被讯问时,其身体本身(血压、皮肤下微电流、血液流速、心跳频率,等等)在被讯问时的反应。
测谎的应用在咱们国家十分的不广泛。在重大案件中,物证无法突破,又有重大嫌疑人的情况下,会应用测谎仪。
注意,测谎仪只相当于一部车,将这部车开成什么样,取决于驾驶这辆车的驾驶员!也就是说测谎仪的使用并不能像烧开水器一般,灌入水,将电钮打开,然后等一会儿,里面的水就自动烧开了。
测谎仪是人机联动的,其中重要的因素是操作机器的人!应当是有丰富应用经验的心理学专家。可以搜索“武伯欣”,此人是咱们国家的测谎专家。
由于测谎是人机联动的,所以,应用测谎仪测出来的证据,其客观性就值得商榷了——所谓证据,必须是客观的。那么,测谎仪测量出来的结果不能够将其作为证据在法庭上使用,换句话说,警方出示测谎结果,法官也不会采信。
不过,测谎结果对于警方来说依然是有价值的,可以把测谎结果当做一个线索去调查,查实了,证据不就出来了么。
因为并不把测谎结果直接当做证据使用,而且此测量结果和操作的人也有关系,那么,就没有测谎仪的准确率这个说法,只能说某次某个心理学专家应用某品牌测谎仪的准确率如何。
经过训练的疑犯是可以部分对抗测谎的,不过准确地说,是对抗得过那个使用测谎仪的人。
这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
机构
我相信知乎 在充斥着八卦、谎言、段子的网络世界,知乎是一片友善的知识净土。这里有大牛,有干货,重科学,重理性。你可以了解到宇宙百科,也可以学会如何正确地吐槽。在这个有些“一本正经”的问答社区里,没有坏问题,只有好答案。一切,从回答的态度开始。
我相信蓝翔技校 蓝翔的挖掘机广告,敢于连续洗脑播放二十年;蓝翔的学子,敢于在冰桶挑战点名北大清华的学霸——“除了学真本事,蓝翔和北大清华没有区别”;蓝翔的职业化教育,使其在唯学历的就业市场上杀出一条血路。这不是一所技校。这,是一个帝国。
我相信果壳 泛科技知识+满地节操+俯拾皆是的脑洞=?一个通往新世界的任意门。相信果壳就是相信未来,相信在人类之船上总是翘首瞭望的那群人。
我相信中纪委 十八大至今,短短两年半,中纪委不断刷新落马高官数据:调查人员1172次,其中查处国家中央机关干部及国企高官61人、查处副国级以上干部5人,涉及党政军、人大、政协等多个领域。“高官犯法与庶民同罪”,中纪委的战斗力,让反腐不再成为“运动式”。
我相信香港廉政公署 香港的大老虎,最怕的是被廉政公署请去喝咖啡,一杯下来,几乎难逃罪名。正如廉政公署的经典广告“香港优势,胜在有你和ICAC”,香港百姓至今有一个共识:廉署是香港的发展基础。执法41年,廉政公署以对贪污“零容忍”的态度为香港守护廉洁。
我相信NASA 它发布夏威夷莫纳克亚山的月出,亦发布机遇号火星车在第4000个火星日中发现的细长陨石坑。它发布距离地球约5000光年的新发现小行星HATS-6b,亦发布地球比土豆更不规则的“素颜照”。它的使命是“理解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行星;探索宇宙,找到地球外的生命;启示我们的下一代去探索宇宙”。相信NASA,就是相信宇宙之中生命之内的美丽壮阔。
我相信豆瓣 它发布最新的电影、书籍、唱片与同城信息,它用电台会集原创独立音乐人,它同时容纳小清新、文艺癖、理中客、重口味、朋克党、金属党、时装精与哲学家,它培养未来的撰稿人、设计师、画家与音乐家。它构建了一个让文艺生活蓬勃发展的虚拟地盘。相信豆瓣,就是相信文艺能够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我相信米其林指南 一家轮胎公司通过一本纸质指南,将餐厅、地图、加油站、旅馆、汽车维修厂等打包成一种新兴的汽车旅行生活方式,此后,它被“美食家”奉为至宝,被誉为欧洲的美食圣经,这一切得益于一群公正、苛刻的“美食密探”用挑剔的眼睛和舌头为吃货们把着关。
我相信Discovery频道 它致力于制作全世界最高品质的野生纪实、科技工程、历史文明、探险等主题纪录片,它教授你《求生一加一》,它带你《异想天开玩科学》,它将《战争引爆点》娓娓道来……它既是《抓鬼行动大队》,又是《流言终结者》——相信Discovery频道,就是相信人类智慧永无止境。
我相信《国家地理》杂志 美国《国家地理》将“开拓知识疆界、反映时代面貌、改变世界的传奇摄影、考察与探险大发现”合为一体。它不只为满足地理探索的好奇心。相信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就是相信蔚蓝星球独一无二、值得无私守卫的珍贵美丽。
我相信恒大队 恒大俱乐部开创了一种“恒大模式”,为2009年反黑风暴后的中国足坛止痛、换血和疗伤。纯市场化的运作让恒大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支亚冠冠军……相信恒大,是相信市场规律,是相信中国足球明天会更好。
我相信半岛电视台 它每天24小时不间断双语播报全球资讯,它在全球拥有25个记者站、60多名记者、200多名技术人员,它开创了电话采访与电视论战等节目,它在“9·11”事件后多次率先播放本·拉登和其他基地组织领导者的录像声明——相信半岛电视台,就能最快了解世界各个角落的真实面貌。
我相信穷游 想要去看看那么大的世界,你可以先上穷游看看。穷游里有无数的活雷锋,手把手教你如何办理英、美、日签证,图文并茂告诉你如何在西贡街头寻找最美味的米粉。穷游,让你带着脑袋展现你的坚韧与好奇,去发现一个更为壮阔富丽的世界。
我相信美图秀秀 美图秀秀以及所有的修图软件都隶属造梦产业。眼睛可以增大,脸盘可以变小,鼻梁可以变高,皮肤可以一键变白,细腰长腿可以液化……相信美图秀秀,相信一个只存在于希望中的美好世界。
我相信诺贝尔文学奖 它关注世界、人性、美、苦难、政治,关注挣扎的灵魂。它表彰辛苦的写作者、跃入灵魂深渊的创作者、展现世界之美的描绘者、历尽千辛万苦的回归者。相信诺贝尔文学奖,就是相信以灵魂之之书。
我相信普利策 普利策归于卡特里娜飓风的报道者、国家安全局窃听事件的揭露者、众议员兰迪·宁汉姆的调查者、民权运动与国家觉醒的记述者……普利策奖不断激励人们设法看见一个真实世界。相信普利策,就是相信新闻人对真实的信仰。
我相信一切榜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能被纳入数不清的权威或不权威榜单,而位于榜单前列的名字就是你进入某类知识的敲门砖。相信一切榜,就是相信存在的一切均可待发现、意义万千。
我相信《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它是美国最有权威的书评杂志,它会将新书分别寄往全国各地的高等学府,只为获得最为权威的意见。它尊重文字,尊重作者,更尊重读者——它在研究者与阅读者之间建起一座由严肃知识搭建起来的坚固桥梁。相信《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就是相信文字的力量永无止境。
我相信大众点评
文/贝叔(知乎用户)
为什么人人吃饭前都要上一下大众点评网?
作为业内人士说两句,如果谁想挑战甚至干翻大众点评,得先要知道大众点评的优势或者根基是什么。
人工梳理的海量商户信息累积,准确度极高。
大众点评起源于上海,经过近十年的数据累积,目前上海地区至少餐饮商户的覆盖率已经非常高了。但全国范围内看,点评的模式决定了它前进会比较缓慢。
它的商户添加是由用户和点评的销售共同完成的。一些喜欢分享的用户发现家附近出现了一些新餐馆或美发店什么的就去添加在点评网上。顺便写一篇消费体验获得点评积分,再顺便在朋友圈里炫耀一下我是美食达人。
除此之外就是线下销售人员。点评的销售按照行业分为餐饮类和非餐饮类两种。再根据地理区域划分成不同小组。再根据街道、区块等划分给销售个人。销售们每天的任务就是在区域内逛大街,每家门店进去推销点评的三个产品:关键词排名、电子优惠券、团购。如果销售发现之前某家门店倒闭了(改名了、暂停营业了、换电话了),就去页面上报错(当然普通用户也可以)由后台编辑进行核实后确认修改和更正。如果区域内有新店开张,销售是最开心的,意味着有潜在客户存在。销售会把新门店添加在点评网上并展开销售工作。
这样累积的数据准确率会非常高,也能够做到及时纠错,因为靠的就是人工梳理。这对一个用户来说,依赖度会很高,因为同样是在一个区域内搜索餐厅,大众点评无论是结果数量还是准确度都要高于后来的竞争对手。
累积多年的UGC点评内容是点评网的核心。
点评网解决了用户两个核心需求:
第一是找店。不管是吃饭、美容、洗浴、休闲还是婚纱照、宠物店,都能找到。
第二是找到店铺后面临的选择。以餐饮为例,市场上商家太多,良莠不齐,消费者的试错成本很高,这对于一个饥肠辘辘想找餐厅却面临着五光十色的招牌、广告、DM的小白吃货用户来说,最先想知道的就是已经吃过的食客的看法。大众点评的评价体系列出了餐厅总评分,口味、环境、服务三项细则分数,基本上能快速判断一个餐厅的情况。再加上之前用户提供的人均消费金额,新的用户很容易选择自己可接受的餐厅,避免吃了以后肉疼付不起钱之类的尴尬。如果还是不能决定,用户就可以根据之前其他消费者的详细评论来帮助判断,例如菜品照片、就餐环境、服务员态度,甚至菜的口味偏甜偏辣都能知道个大概。这消除了用户和商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2003年的点评网早期用户,将这个网站当做一个美食家老饕们分享经验甚至有些炫耀意味的平台。2008年以前点评网上有一大批资深吃客,他们对大众点评早期的贡献非常巨大,一些高级用户的评论可能导致一些餐厅一夜成名,天天客满。这极大地推高了大众点评的影响力。
而点评网对添加店铺、撰写点评、上传图片等用户行为进行奖励——给予积分可以用来换取小电扇、公交卡等实用小物品,也增加了用户黏性。如果你在那个年代上大众点评会发现点评内容两极情况比较突出,因为早期用户较少,而且乐于分享的用户也不多,用户愿意写点评无非两个原因:要么特别满意,觉得不表扬两句对不起商家的招待;要么特别愤怒,因为以前被商家坑了,最多店门口吵两句就没办法了,现在总算找到发泄口了,各种发泄不满各种喷,恨不得在愤怒的驱使下十分详尽地将餐厅老板祖宗八代拍扁了摊在地上印成画给大家展示。这也促进了点评内容作为一种评判工具的成长。
已经形成的忠实用户与线下渠道。
大众点评实际上是一个贴在公开网络上的商户黄页+用户经验分享平台。但大众点评的用户使用习惯也是经历过翻天覆地变化的。
大众点评早期更像个美食指南媒体,聚合了线下网友们的评价后,每年结集出一本《上海美食指南》,在各种小清新书店里贩售。后来里面开始附带上一些商户的优惠券,还能够打折。这在当时很多吃货群体中相当受欢迎。这也促成了大众点评最早的营收模式:电子优惠券与关键词搜索排名。
2005年开始,大众点评网开始推广自己的会员卡,基本模式是用户持卡到特约商户去消费,根据消费金额获得积分,积分用于兑换礼品。另外,很多特约商户可以打折。
2004—2005年期间,HP、索爱、多普达等智能手机开始出现,用户开始用手机上网。大众点评注意到这一点,开始WAP布局。
2006年1月,拿到了红杉的第一笔投资,同月,推出了电子优惠券。这是大众点评在互联网上的第一个可以创造营收的产品。其模式是以按月收费的形式向商户收取。用户通过打印优惠券到店出示享受折扣,后来加入了方便的短信下载功能,用户在页面上填入自己的手机号码,会免费发送到手机里,到店家后展示一下短信就可以了,这在当时可比天天带着一大堆分不清的各种VIP会员卡方便多了。
2006年10月推出了关键词排名,这个模式其实就是学习Google了,不过点评网没有采用百度的竞价排名,而是将定价权控制在自己手里。关键词越热门,定价越高。
2007年以后,随着苹果和安卓机群的出现,大众点评迎来了一个新的增长点,他们很早就开始和线下的手机厂商谈合作,包括一些山寨机上都会预装大众点评的应用。这是点评产品负责人L君非常有前瞻性的一步,这步棋直接决定了和大众点评同质化的口碑网、丁丁网、饭统网、咕嘟妈咪、订餐小秘书等之后很难再有作为。因为移动应用改变了用户的原有使用习惯:从必须出门前做功课、打电话,变成了随时随地可以获取信息和优惠。而最早开始使用移动应用的用户又正是大多数餐厅、KTV和咖啡馆这类商家最想要的用户群——年轻、愿意外出就餐和娱乐、乐于分享、消费频次高。大众点评对这类用户群的先入为主使得后来的类似竞争者只能处于跟随的状态。因为越早接触用户,就越早了解用户需求,越早开始改进。最后结果就是大众点评的用户体验一直是这类应用中最好的。
我相信《经济学人》
文/成远(知乎用户)
《经济学人》在互联网时代保持成功的原因何在?
我一直觉得《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是给全球领导者看的意见性刊物。它能综合许多经过核实与考证的事实,分析和归纳各方意见,最后给读者一种“定见”式的结论,是一种典型的知识精英的编辑思路,信息综合、逻辑清晰、判断独到。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缺大量的信息,而缺少这种几十个知识精英聚集成的编辑部给你带来的判断、意见和指引。所以每遇金融危机,《经济学人》的销量都大幅增长。
具体分析《经济学人》能保持成功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因素。
它诞生于英国,这个最早具备全球视野现今又有点没落的国家。英国在160年前是“日不落帝国”,这让《经济学人》有丰富而历史悠久的国际经济数据的积累,比如它的各国汇率历史数据在很多时候比WTO更权威,得到更多经济学家的参考和使用,我觉得这是一本创刊近170年的刊物所积累的内功——沉淀下来的知识,相信没有其他任何一本刊物在从汇率看世界经济发展的报道方面能超过《经济学人》。
另一方面,因为英国相对美国的没落,让英国知识精英可以处在一种旁观者的视角上看待世界,这种次优的国际政治地位反倒让《经济学人》的记者编辑们在看问题时有更理性和客观的态度,保持了一种独立性。它的成功很难复制,不过向来真正的成功都不可复制。
再有就是《经济学人》没把自己定位为杂志,几任主编好像都这么说过。随着全球化,的确更多国家读者在读《经济学人》,在美国的销量比在英国多很多,美国人应该是第一大读者群。
它的话题比较严肃,它是意见性的报纸类读物,对于发表意见来说,每周一次要想保证质量,已经够快的了。不过他们的确有点高傲,有人问《经济学人》的编辑为什么不出中文版,他们觉得这个问题不是问题,回答是说,我们觉得在全世界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读者,阅读我们的英文版应该没有理解上的障碍。
我相信维基百科
文/李奇(知乎用户)
你更愿意相信百度百科,还是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是这个星球上用户间协作做得好的产品之一,但是这和它的产品设计没有任何关系。相信任何一个产品设计者都能得出一个结论:Wikipedia 的产品设计绝对也是这个世界上最糟糕的之一。代码式编辑、糟糕的首页设计、无引导,连和协作息息相关的讨论区域也用着糟糕的布局……
反观百度百科呢?优秀的布局和编辑器、用户激励体系、各种方便使用的模板、优秀的编辑引导、严格的权限控制……但为什么人们似乎更偏向于维基百科呢?不客气地说,像维基百科这种垃圾一般的产品为什么有能力聚集到这样的一群狂热分子呢?照理说这样的网站在现在这个时代早应该死了不知道多少回了。那是什么让一个仅有着142 名员工的网站成为了全球第六大网站的呢?
维基社群铸造了维基百科,他们是维基百科的建设者、灵魂、主人,他们愿意花很长的时间在维基百科上不遗余力地撰写每一个词条、检查每一次改动、帮助每一个新来的编辑者。
Jimmy Wales 在创建这个网站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他能每天上线都有一帮来自各个国家在线的管理员告诉他维基百科的服务器是什么样的状况、每年都有人愿意为维基百科捐献他们的收入以支撑这个网站运行下去……到底是什么让他们聚集在一个得不到任何积分、头衔、好处甚至偶尔无法访问到的网站呢?
维基像对待“参与者”那样对待他们,而不是“消费者”。
维基的使命是将世上全部知识用当地语言传给这个星球的每一个人。
维基社群的唯一目的,就是通力协作,创作这部无偿、自由、具备最高品质的百科全书。
因着这些使命与目标,维基人对于维基社群的文明有高度的要求与基准,维基人需要彼此尊重、坦诚、沟通、友爱,来创设这个多元、自由、宽容、正直的维基社群与百科全书。
维基百科清楚自己的理念和本质目的,而且确保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真心实意地符合这个理念。让一个产品强大的不是它的规模和力量,而是文化,一种牢固的价值观和信念,而这种东西上至这个产品的设计者,下到参与者,每一个人都认同它并且能够清晰地传递给每一个人。维基百科的文化全都在他们的方针和指引中,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编辑者,看过这些东西之后则会感受到这个社区散发出的善意和愿景,忍不住希望参与到这项伟大的事情中来。
只有当个人信任这种文化或组织的时候,他们才会愿意冒着个人风险去推动这个文化或组织的整体发展。因为信任,他们才会相信你会去做哪些事情,不会去做哪些事情。每一个事业需要的都是认同你理念的人,唯有这样,他们才会主动替你宣传,用不着提醒,也不需要什么奖励。如果他们真心认同你的理念,那他们根本无需激励。这种“激励”是真正的激励,而非胡萝卜式的激励,他们这么做,是因为自己愿意,这种愿意不是用积分、勋章或者头衔换来的。如果你奖励了这些人,会让这些人背离了他所属的群体,过不了多久就会发现,这人做出的推荐 和贡献并不是为了大家的利益,而是为了私人的谋利。信任一旦坍塌,这个人的价值也就没了。
一个好产品就像是一个人。有些产品只是名义上的领导者,而有些则是真正的领袖。
伟大的事业总是能够启发、鼓舞、唤起我们的热忱,每一个参与者都会期望为之做些什么,可能是撤销一次不对的编辑,可能是撰写一个条目,可能是修改一个标点,可能是捐献 5 美元,可能是贡献一个 PV……这些人都是行动领袖,他们是维基百科的灵魂,他们让维基百科成为“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在创立之初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们极端地开放:开放编辑、开放规则制定、开放首页设计、投票选举管理员……让每一个维基人自由地参与进维基百科的建设中来,让他们理解维基百科想要做什么事情,而维基人基于这个理念撰写大量的指引条目帮助后来的编辑者理解和认同这个理念。
当然,维基百科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前维基百科共同创始人拉里·桑格认为,维基百科必须放弃它的反精英主义,管理员/编辑者人数下降严重、缺乏权威、不够可靠……正是因为这些缺陷才驱使着维基人更加紧密团结合作,努力完成“将世上全部知识用当地语言传给这个星球的每一个人”这一伟大使命。
经常有人问,维基百科是如何做到/改变 ×××的?其实改变世界的不是维基百科,而是受维基百科感召的编辑者们,正如改变美国的不是马丁·路德·金,而是被他感召的数百万人。
我相信Lonely Planet
文/杨帆(知乎用户)
Lonely Planet为何会成为旅游指南纸质书时代的传奇?
Lonely Planet (简称LP)是旅游指南纸质书时代的传奇,世界上大概每卖出四本英文旅游指南,就有一本是Lonely Planet(这个垄断地位估计在中国很难被感知到)。它的地位源于四十年来不断深入目的地,用第一手的体验为私人旅行者提供平价旅行指导,同时,它的指南是遍历式、不留死角的百科书,一直力争用最严谨和齐全的撰写方式提供指导。在这个基础上,又衍生出多种可贵的品质,比如:
1.中立,客观:包括对酒店和餐饮的推荐,包括在历史人文段落讲述时带有的政治立场。
2.负责任的旅行者:融入当地生活,尊重当地人习俗,不破坏生态和对当地人民力所能及的帮助。
3.作者的选择:倾向于中立的媒体背景,熟知当地人的生活,通过赞助作者间隔年的形式,而不是雇员,确保作者深入并在目的地居住或长时间停留,但又尽可能规避过强的本地人视角。
从阅读体验来看,LP的旅游指南带有极强个性或者叫气质,每一本书都带有相当多对目的地背景故事、历史、风俗成因的讲述和温和的政治文化主张。明显不同于市场上其他只是单纯介绍景点、线路的旅游指南。但在目前的移动互联网发展以及新媒体趋势来看,LP也确实面临不小的挑战,这里主要是LP在新媒体上的布局十分缓慢,或者说基本是零。
问题是多方面的,有LP自身就带有的慢而精的工作风格,也包括这几年被BBC收购后的战略失策,BBC收购LP后,在所谓电视媒体、杂志媒体和新市场布局上加强投入,但收效甚微。有人提及LP杂志,其实杂志媒体是BBC整体把授权卖给一家亚洲公司的产物,和LP本身的编辑、发行、作者团队没有任何关系。而LP杂志除了口袋指南这样的小创意外,看不到明显的风格,内容质量不突出(甚至和LP品牌的中立视角相违背),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旅行杂志中,一直也未能获得足够的市场认可。电视媒体上,确实拓展出比如Globe Trekker、Lonely Planet Six Degrees之类的节目,但空间有限。而新市场布局方面的水土不服,中国读者感受会更明显,合作模式太粗放了,甚至引以为荣的内容都不再是优势,传统的英文指南直接翻译过来,并不适合中国读者。
最终BBC选择了出售LP,新东家NC2在一次公开声明中讲他们不会局限在传统的内容创作商业模式,但具体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现在还是未知数。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读者越来越多地发现依靠创作型作者提供的内容的局限,比如旅游信息的变更,纸质书无法适应当前的快速发展,这不仅仅是LP一本丛书的困境。但如果真的脱离传统创作,LP此前引以为荣的个性,多少会打一个折扣,不管怎么讲,如何转型新媒体,是LP必须要面对的事情。而从历史经验看,风险确实大于可行性。
我相信微软
文/NavisLi(知乎用户)
第一次看到Modern UI的时候被美哭了,微软脑残粉是怎样炼成的?
我个人相信一件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不会走向灭亡,反而会愈加强大。
记得很清楚的是在2014超级碗上Microsoft发布了一条很短的宣传片。它主要讲述了这几个故事:旁白是由Steve Gleson利用眼球捕捉技术在Surface上选词,接着利用语音合成技术读出的。
科技是什么? 它能做些什么?
失去双腿的小男孩利用智能假肢再次奔跑并且击球。
失去大部分视力的老人利用辅助功能继续作画。
利用Kinect控制X射线辅助手术。
在课堂上使用Skype,使得各国学生互相学习与交流。
让远在战线无法回乡的士兵,在恶劣的网络条件下能给予正在分娩的妻子以鼓励。
有人利用智能假肢挥动手臂。
科技带领我们去到梦想中的地方(探索宇宙)。
科技给了绝望的人们希望(失聪者在助听器的帮助下重新听到声音)。
科技让失语者重新发声(Steve Gleason,前职业橄榄球运动员,不幸患上ALS,现在借助轮椅与眼球捕捉技术在Surface上重获新生)。
上述所有的故事详情,都可以在广告片Empowering Us All里找到。
特别要说的是Steve Gleason,他所患的ALS,正是前一段时间冰桶挑战宣传的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由Microsoft与Intel主导的团队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关注这一疾病,霍金的轮椅与电脑都是由这个团队主导完成的,这支撑了霍金相当长时间的研究,霍金的电脑也从十多年的X40t更新到了X230t,Intel updates Stephen Hawking's comms system。 长久的技术积累让受益人群更广。
其实在大众消费者看不到的地方,像上述的例子还有很多,只不过没有被广泛报道过而已。
以上就是我成为软粉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大陆有个现象很奇怪:一说到科技,各大媒体的科技版全是什么手机、笔记本电脑,简直跟卖电子产品的广告一样。
一问科技是什么,总有数不清的“硬件屌丝”跟你说什么手机配置参数。他们见识太短浅,总觉得自己是个“Geek”,说起微软的时候他们总会不屑一顾“Win 8就是个垃圾,下一代Windows再做不好微软就要倒闭了”云云。
他们总觉得卖手机卖电脑就是科技的全部,殊不知在他们永远接触不到的高度,微软正在做的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的东西。说句不夸张的话:“微软驱动了这个世界的发展。”如果你想在大众熟知的公司里找到真正的Science,而不是Engineering,这样的公司少之又少,不过Microsoft肯定在这其中,它对世界的贡献相对于某些仅面向电子消费市场的品牌,是基石,是从无到有的质变。
防喷补丁1.0:
我并不是从伟大程度或者谁更成功的角度来排名,最后那段中心思想其实就一条——按普通消费者了解程度排序:IBM、Microsoft(Science)<Google(Engineering)<Apple(Design)。
并不是说IBM、Microsoft就比Apple更成功,只是大众了解得少,所以往往觉得它们不如Apple。
所以我真的只是在黑“硬件屌丝”而已。
我相信奥斯卡
文/magasa(知乎用户)
为什么奥斯卡不青睐高票房电影,艺术取向和价值取向偏向成熟的中产阶级趣味?
在好莱坞的历史上,高票房大片和奥斯卡奖并非生来就无缘彼此的。
奥斯卡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最卖座的类型主要集中在魔幻、科幻、动作这几类,也可加上恐怖片,基本都是好莱坞传统地位不高的“二流类型”——因为这些类型在过去不是面向主流人群的,而是针对青少年亚群体,六七十年代后青少年观众成长为美国电影市场上的票房主力,中老年观众占的比重下降,这些“二流类型”的票房也水涨船高。
然而奥斯卡奖的艺术取向和价值取向,却是偏向成熟的中产阶级趣味的,因而和上述“二流类型”有些格格不入。所谓成熟的中产趣味,要求电影具备丰满的人物性格与流畅动人的故事,这恰恰是上述几种所谓“二流类型”欠缺的。
随着电脑数字技术进入电影特效的领域,科幻、动作这几种类型也是最容易展示特效成果的片种。作为制片商,为了追求尽可能多的利润,资本势必流向这些曾经的“二流类型”,于是科幻片、动作片开始了对票房排行榜的常年霸占。
所以,是超级卖座巨片的出现,改变了奥斯卡的取向。
此外,影评也是较为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在七八十年代的产业转型以前,新片发行是一个慢慢铺开的过程,如果评论界和观众的反响积极,那么就扩大上映规模,反之则无。所以影评人的笔对影片是否能获得商业成功是很重要的。但到了《大白鲨》和《星球大战》之后的时代,狂轰滥炸的广告宣传,一部影片开画动辄3000张银幕,影评人的声音就显得很微弱了。媒体影评的好坏基本不对大片的票房成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但在年末,冲奖项的影片仍然较为看重评论界的态度,各家影评人协会的选择可能会影响奥斯卡投票人其后的选择。我们也能发现,虽然奥斯卡获奖电影是否名副其实从来都存在争议,但几乎没有过众口一词的烂片笑到最后,可见投票的学院成员实际上也会受外界风评的影响随大流。而评论界对电影的判断更加看重其艺术价值,不太注重票房表现,他们当然也不会青睐爆米花口味的商业大片。所以,这种分化愈加确立,让票房的归票房,让奥斯卡的归奥斯卡吧。
不过,票房和奥斯卡合流的个案也并不是没有,最典型的例子是《阿甘正传》(Forrest Gump),这部影片感动了全美国人,横扫各大奖项,同时又是北美年度票房榜冠军。它虽然不是科幻片、动作片,但同样以特效作为卖点,例如阿甘与肯尼迪总统的握手镜头被有意识地作为噱头大加宣传;同时历史传记片的类型身份避免了它在奥斯卡的擂台上沦为二等选手。
三年后的《泰坦尼克号》(Titanic)的核心吸引力仍然是特效打造的大船奇观,但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也勉强堵住了一部分指责它过于空洞、卖弄的批评。这部影片的营销空前成功,连续霸占北美票房排行榜多周,一举打破《星球大战》保持多年的历史冠军纪录,终于,长达半年的话题轰动效应,让奥斯卡投票人终于将大奖拱手相送,尽管论成色质地,《泰坦尼克号》还是更靠近大片那一路。
进入新世纪后,小成本独立电影时而以黑马之姿问鼎奥斯卡,但在商业上它们顶多只是取得中等程度的成功。合流的成功案例也有,譬如《指环王》,更有意义的一点是,它捎带提升了幻想类型在奥斯卡竞技场上的地位。
再往后看,《阿凡达》在奥斯卡上失利就并不奇怪了,即使是詹姆斯·卡梅隆也难将《泰坦尼克号》的历史再演一遍。在可预期的将来,年度票房冠军和奥斯卡最佳影片重合的机会也许就是十年一遇吧。
我相信德国制造
文/邓健(知乎用户)
小到牙刷、牙线,大到汽车,为什么德国制造口碑那么好?
我在某Top50德国制造业公司总部工作,与德国人一起,设计“制造业王冠”的复杂设备,我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工程制造是科学范畴,科学的核心应该是科学方法,而不是科学本身。
中国人一直以来犯的错误就是,觉得制造业好像就跟武侠剧里面的武功一样,找到一本秘籍,或者诀窍,就可以成为顶尖高手,如果没有,那肯定哪里不对,还有秘籍或者诀窍没找到。
我倒是感觉,科学方法比科学结果本身更重要,方法对了,是自然而然的好结果。当然,也需要积累。
制造业里面的科学方法,不管是多复杂的装备、设备,具体到任何设计的细节,其实那些知识、最低层的公式,大部分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机密的不多。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理论基础,会设计出不同的东西呢?这里面就是方法论外加积累了,最开始的设计肯定都是粗糙的,然后呢,通过检验验证,知道如何改进,建立新的补充文档,设计规范,升版设计。如此积累上百年,升了无数的版本,建立了无数的补充设计、指导规范、设计文档,逐渐设计变得复杂,就开发了便于设计的软件,积累了无数公式、经验参数,这就是当前的产品,以及中国人觉得很神秘的“研发能力”。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深入的研发能力?因为我们很多产品的资料,都是近几十年通过市场换图纸得到的,没有过去的数据,不知道这当前的产品资料如何演变而来,而且,没有这种建立开发文档、逻辑化知识和累积知识的制度,所以大部分中国的研发沦为做PPT骗钱的。
中国的制造业,尤其是顶级装备制造业底子太差,即使是大部分普通高校的老师,坦白讲也不懂什么,大家把各个高校顶级装备相关的教科书买回来对比下,就可以知道多么浅显,还有纰漏。当然,顶级高校的除外。
再说制造业的品质,包含哪些东西?
1.从根儿里说是材料。材料怎么做出来?工厂根据标准做的。内部会议上,我曾经不建议本公司执行GB的检验标准。为什么呢?我的理由基于一个事实,中国的GB标准,大部分内容,都是抄袭来的,抄ASME、DIN、EN和苏联的一部分标准,里面乱得很,抄也不严谨地抄,为了显示不是全抄,总得改一点点,导致用起来很麻烦。最重要的是,材料的成分中国抄袭了,譬如ASME,但是该高要求的时候把检验标准降得很低,很容易合格,特定时间段应该放一点的地方,无谓地提高要求。加上中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这材料出厂的时候,就跟国外差了一截。
2.研发设计。之前已谈,不赘述。
3.生产制造。要说设备,走遍欧洲和中国各大公司、供应商,我的印象是,中国同行业里好的公司,大部分设备是比欧洲要好的,问题就来了,设备是工具,但是工具是为人所用的,中国大部分公司的加工工艺,几十年不变,国企里面的人都忙于去陪领导吃饭喝酒洗脚搞政治去了,工艺设计缺乏改进的动力,缺乏积累的制度。单有设备是远远不够的,我所见到的我们欧洲不少工厂,设备是很旧的,精度达到就行,何必追求最新。中国有几个大型工厂,把各个设备、人、部件的成本算清楚,并且做了优化配置了的?
4.质检。国内企业,大部分执行国标厂标,这些标准,大部分几十年前定下的,都是很低的标准,这个标准定得低,那么产品的质量水平肯定上不去。对于检验点,国内设置得太马虎,厂内检验点不多,检验马虎,供应商那里,见证点少,供应商自然也忽悠你。从这点来说,为什么德国制造业东西贵,其实很多花在了过程中,真不是公司赚走了。
5.管理工具的利用。敢问国内哪些大型制造业公司有成熟的工程管理工具+SAP,或者成熟的PLM工具?大部分上个OA都觉得挺不错的了,或者国内找个什么山寨的PLM或者team center,软件是可以山寨,但是还是没有理解透,这些软件是表现方式,这些软件公司的行业经验和业绩背后的方案经验才是关键啊,这几百上千万元,当时肉疼,其实长久来看,还是很值得投资的。大家去各家大型国企看看,大部分公司,现在的设计更改单、NCR单子,还在人写、签字,实习生、新人还在骑车跑单子呢。
6.民族性格。德国人性格很严谨,善于积累,严谨到点球都很少输……这可能也需要很多年的养成吧。
(作者系西门子中国总部高级工程师)
我相信红点奖
文/蒋宇宁(知乎用户)
现在随便看到一个设计都宣称获得过德国红点设计奖,它真的有那么权威吗?
先概括一下红点奖的分类。
红点奖分为3种:Product Design (产品设计奖),Design Concept (概念设计奖),Communication Design (传播设计奖,广告之类)。
其中Design Concept(概念设计奖)又分3个等级:Red Dot (winner)(红点奖);Red Dot : best of the best(最佳中的最佳奖);Red Dot :luminary(红点之星奖)。另外,还有一个Red Dot :honourable mention(优秀奖)。
所以,如果有人说自己拿了红点奖,那就是第三名的winner,并不存在模糊歧义,如果你拿了第二名,你一定会说自己拿的是best of the best,不会跟普通红点奖混淆,红点之星一年就一个,就更不会搞混了,反而有人会把best of the best看得和winner一样,不知道其中区别,其实第几名都好,都是工业设计领域很高的奖项。
先不说产品奖,红点作为工业设计领域的最高奖,视传类奖是鲜为人知的一个部分,当我们谈论红点奖时,我们谈论的其实大都是概念设计奖。
红点产品设计奖和概念设计奖的区别。
产品设计奖的获奖对象是已经生产销售的成熟产品,这个产品不单独属于任何设计师,如宝马的汽车。红点每年选出各个产品领域最优秀的产品,汽车在汽车里选,手机在手机里选,是涵盖领域非常广的奖项,所以每年的确会颁发很多,一个生产销售获得成功的产品需要很多人的付出和长时间的努力,所以产品设计奖显得特别扎实牛逼。
但是,大牌企业用最优秀的员工最丰富的资源生产时下最好的产品,得到一个肯定是金上贴金、水到渠成的事。这个赛场并没有头破血流残酷激烈,在已经生产销售的商品中挑出最好的,让你选你也能选出来。相比之下,概念设计奖是针对独立设计师,是学生、小型设计工作室充满活力和未知的赛场,尤其是对于青年设计师和工业设计的学生们,这几乎是在求学阶段目光可及的最大的目标。
概念设计奖是颁发给设计师的,这是和产品奖最大的不同,这也是这么多产品设计师和学生趋之若鹜想得到的原因,因为那是对个人专业的一个重要的肯定。
红点的概念设计奖到底有多少含金量?
参加红点概念设计奖每一步都要花钱,提交作品按个算钱,过了初评再算一次,颁奖礼带人要加钱,证书邮寄自己花钱,作品年鉴自己花钱,多人团队拿到一个奖最少要花两千多,去领奖就更多了。
对一个学生团队来说,一个作品提交就是几百块,是很高的门槛,这间接提升了参加比赛的作品的质量,你不会随随便便把上课的作业拿去投红点,我接触到的同学,都像我一样把其他大大小小各种比赛当训练场,用最满意的作品去红点和其他设计师PK,早几年国内学生拿红点是很稀罕的,一个winner学校就可以加分甚至直接保送研究生,后来拿的人多了……其实也还是挺稀罕的,因为土豪们一次投几十个,怎么也能中几个,大家都把自己提升到了较高水平后,就看运气了,我接触到的拿过红点的人,大部分都比单个获奖作品体现出来的水平要高许多。红点概念设计奖每年选出200多个产品,总数一直没怎么变化,只是国内的获奖比例提升了,我相信红点依然是一个高水准的比赛无疑,都是百里挑一的优秀作品,只是学校对应的奖励比起早几年的确缩水了很多,奖以稀为贵。
每一个领域都设有各种奖项,像摄影类的普利策、建筑类的普利兹克,而设计师最想得到的往往不是最难的,而是名声最在外的,比如我这个外人其实就只知道普利策和普利兹克一样,红点无疑是工业设计最声名远扬的比赛。除了学生,几乎所有的大牌产品都乐于标榜自己是红点获奖产品,互相贴金所以成就了大雪球。国内品牌想要走出国门,就像我们拼命想在奥运会上拿金牌一样,为了拿红点而专门做一些符合红点选择标准的产品,拿的多了,那些习惯性鄙视国人的人顺带着轻视红点。
再者,虽然我们几乎拿了一半的红点winner,超市里卖的热水壶还是那么丑,这种自上而不往下的设计风气也难怪为人诟病,靠砸钱大量投稿,为了拿奖而做设计的浮躁气氛的确在高校里蔓延,把拿到红点视为工业设计生涯终点的也大有人在,可这些是红点奖本身的错吗?
也许大家发现红点已经证明不了自己的牛逼,就都去刷IF、IDEO了。
红点概念奖额外的吸引力。
我们对红点的趋之若鹜,除了名声、褒奖,还因为有很多让你身为工业设计师感到心满意足的地方。
红点每年会集合获奖作品出版一份厚重的年鉴,年鉴上将有你的作品、你的名字、你的照片、你的团队介绍,你会在一本精致的设计书上出现,拥有这本年鉴的设计公司都会看到你的存在,这是一种让你终于觉得自己是设计师了的高级体验。
其次,红点有其他齐名比赛都没有的隆重的颁奖典礼,酒会、音乐、红毯,聚光灯投射在你被精心布置过的作品上,对工业设计师学生来说,那个颁奖礼简直是无以复加最棒的一刻。
红点设计师庆典每年都在新加坡红点博物馆举行,对国内学生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地方,每年到场最多的,都是韩国、台湾和大陆的学生,在颁奖礼开始前会有交流酒会,你在那接触的就是各个一流大学最优秀的一批学生,尽管去和他们相识,得到的远远不是“啊,我今天看到一个外国人好帅”那么简单的回答。
不管红点的含金量是否缩水,更重要的是,我曾经以它为目标拼命提升自己昼夜不歇,直到今天它已经是我过去一个没人提起的标签,但我获得的成长值却一刻也没有离开我,就此变得更好,我常常鼓励我的学弟学妹,好歹要有一次走红毯踩音乐领奖的经历,在学生时代,有一个这样的目标是百利无害的。 (作者系互联网视觉设计师)
观念
我相信中医 神农氏在尝尽百草后,终于死在断肠草的剧毒之下——既然杀人的药这么有效,那么救人的药也会同样有效。虽然我们不知道宋代针灸铜人中数百个穴位是怎么“GPS定位”出来的,但“药好不好看疗效”的实验原则还是吸引了无数外国医生来学中医。
我相信西医 自从显微镜把疾病归因到细胞水平,巫医和偏方再也不能装神弄鬼。今天核磁共振可以“GPS定位”全身每一个细胞的病变,即使病治不好,我们也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我相信西医,如果连西医都不相信,感冒了我们也只能在家等死了。
我相信法制 念斌案、呼格吉勒图案、杨波涛案……我们怀念纠正错案的2014年,公平正义只要到来,多晚都不为过。我们从未如此相信法制的力量。庙堂之上响起依法治国最强音时,“迟来的正义”也彰显出法制的进步。相信法制,就是相信公平正义能够最终到来。
我相信市场 市场经济是继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生产力快速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最早由经济学先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总结为“看不见的手”——一股内在于社会生产和商品交易的平衡力量。相信市场,使人类迸发出强大的创造力;相信市场,也使中国变成世界经济的润滑剂。
我信命 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这是宿命论者下的结论。这些结论被阐发为易经术数、面相测字、星座占卜……不但人的命运可以通过生辰八字或者水晶球测算出来,连人类的命运也可以在《推背图》中演算而出。不管你相不相信命,你都会去算一下。
我相信来世 来世可能是一个没有痛苦的地方,那里叫天堂,又叫桃花源。来世也可能是一个很痛苦的地方,那里叫地狱。来世所发生的,在这一世都已经发生。我相信来世,因为相信来世是这一世的升级美好版。
我相信真爱 真爱是所有人的生命之光,所有人的欲念之火。真爱令基因在伊甸园之河得以传递,而这正是我们之所以在这里写作、思考和论证为什么要相信真爱的基础。
我相信养生大师 养生大师至少不算欺骗你:绿豆本来就是吃了无害,十一点前睡觉本来就是正常作息,打打太极拳确实舒筋活络。对大师们的教诲之所以惊诧莫名,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回归常识。我相信养生大师,因为他们讲的都是常识,即正确的废话。
我相信跑步圣经 为什么要跑步?不是因为你买了苹果表或者NIKE AIR,而是因为跑步使你成为行为艺术家、英雄,跑步使你回到童年,跑步使你独一无二,跑步使你找回自我。跑步成为圣经最早从《阿甘正传》开始,在反复横跨美洲大陆后,有记者问他为什么跑步:为了世界和平?为了孤儿?为了环保?阿甘回答:我,只是想跑。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