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大概看了一千部的电影,在这一千部电影里面,至少一半以上属于烂片。对烂片的定义很简单粗暴:看的过程就像在吃方便面,看完之后,嚯,还真是方便面。
坦白讲,2013年至2015年,我必须承认,我看的所有国产电影99%以上都是烂片,然而那1%也难以记起。
不容反驳地说,香港与内地制造烂片的速度令人瞠目结舌,《澳门风云》、《小时代》、《天机·富春山居图》、《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在敲下这些电影名字以后,我仍然会感到深深绝望,因为这些烂片是如此让人难以忘记,想忘都忘不掉,随时可以想起……这就是烂片给的最大恩赐。
但有这样一种论调也让人无法反驳:“我知道它是部烂片,但你知道剧组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吗?导演夜以继日通宵熬夜不眠不休地写剧本,演员汗流浃背每天只睡几个小时拼了命地表演,剧组人员每天吃着盒饭在寒风中在烈日下付出自己的汗水,一个3秒的镜头拍了30多遍……”
怎么反驳呢?无法反驳。
圣母婊与爱心婊的内心随时可以波涛翻滚如海啸般喷薄出滔天巨浪,然而这巨浪翻来覆去只有三句话:
你知道烂片你还看?有病吗?
你为什么要看烂片呢?求你看了么?
你有什么资格批评烂片呢?有本事拍个不烂的啊!
我家的空调会制冷,我不会,难道我要去学会制冷吗?
好像只要拼命付出的就不是烂片,好像一个3秒镜头拍300遍就不是烂片……啊,多么疼的领悟,原来世界已经是这个样子了,烂片不仅有理,还可以理直气壮地享受理所当然的庇护。
Ⅱ
前几天有人问,陈凯歌与李安之间到底差了多远?很多人分析了很多,但是没有击中要害。
李安与陈凯歌之间最大的区别是观众与市场。
李安面对的是正常的市场与正常的观众,陈凯歌面对的是变异的市场与变态的观众。李安只需要埋头创作就行了,他不用去懂什么“粉丝定制”,不需要知道什么“互联网思维”,不必研究大数据,不必玩了命讨好观众,不必拼了命做宣传,不用在网上拼命炒……他什么都不用,只拍好电影就可以了。
陈凯歌就不行了,他得搞懂什么是社交网络,于是有了《搜索》。他得研究粉丝喜欢什么,于是有了《无极》。他得读懂什么是大数据,他得搞明白什么是网推,于是在《道士下山》前有了那一封尴尬的导演信。
最重要的是,李安面对的是正常观众,陈凯歌面对的是不正常的观众。
好东西一定可以卖个好价钱,但是垃圾有时候也能卖出天价,比如《分手大师》与《小时代》系列,那简直是太多了,多到你都不好意思仔细说这件事。
Ⅲ
啊,跑题了,跑得太远了,真正的好电影会让人获得极大满足,这种满足类似意犹未尽,感叹时间之短,恨不得请导演编剧吃龙虾……而烂片也会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当你看完之后,是这样的:我××××!!!这拍了个什么××××!然后你会到各种社交媒体上发泄不满,当你发泄完毕,你会神奇地发现,咦,我好像没那么生气了,我的痛苦好像缓解了,也没那么焦虑了……我是不是应该感谢烂片制造者?
这种满足感是纯黑色的,因为你发泄了情绪,减轻了压力,甚至还有一点舒服。
于是,观众市场诞生了一批神奇观影群:只要发现一部烂片,马上带着报复性心理走进电影院。为什么呢?因为又可以淋漓尽致地大骂特骂了。所谓爱情的烦恼、工作的烦躁、生活的乱遭,都会随着这一部烂片而宣泄出去,所以,看烂片也可以称为:精神排毒。
Ⅳ
一定程度上,烂片也是我们“宠”出来的。
我有时候会隐约担心,如果有一天,我国电影全部走向好莱坞水准,烂片大量减少的话,这该怎么办?
我们该去哪里寻找喷靶?所以,我常常会走进电影院,在我明知道是烂片的情况下,仍然会买票去看,我只想用微弱的力量支持它们一下,为票房作出贡献,尽管这贡献是微弱的,是渺小的,而这不是为了我能喷对要害,是我不想它们消失太早,毕竟,如果生活失去烂片,那精神将会多么无聊!
所以有人建议要对烂片实行保护性措施,比如我建议它们可以一直这样拍下去。
Ⅴ
大部分观众去电影院是为了消遣时间,那还有什么审美可言。
即使电影是一门严肃的工业艺术,也被狠狠忽略掉了,当“有颜值就行!我就是为了乐呵一下!”这些论调大行其道时,那些按照工业水准制造电影的人反而成了土鳖。
这直接撕裂了电影票房与电影质量的关系,只追求高票房,不追求高质量,生动地说,比如大量青春片,都是随便扒拉出一个剧本,再找一群所谓高颜值演员,拍一个没有剧情没有故事的电影,给他们的粉丝拼命下药,机械重复般告诉他们:这是你的青春,这是你的人生,这是你无法回避的过去!声嘶力竭地喊给他/她们听,再把营销费用花得比拍摄成本还高,就会不断获得高票房。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用尽了所有本事拍了一个在工业标准线上的电影,但是因为没有当红演员,没有营销费用,你不懂炒作,票房很低。那么,如果你是投资人,你会怎么做呢?你也会去投烂片。为什么呢?烂片赚钱啊。
Ⅵ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争相去给黄澄澄的翔穿上鲜美外衣,层层包装之后,告诉大家:这是巧克力。
于是很多人就去买来吃了,在购买的过程中,还会发生一票难求的情况,等吃了之后,他们大呼过瘾,这时候,如果你告诉他们不要吃屎,他们会喷死你,喷死你的原因很简单:“我乐意吃翔,你管得着么?你知道什么叫自由么?自由就是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吃完也没什么异常,不会死,不会瘦,也不会增肥,俗称“人畜无害”,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都去给翔穿上普拉达,穿上迪奥,穿上路易威登……哇,这个翔不错哎,真的很好喔,你看,它用的是爱马仕的杯子哦!
这就是资本市场狂烈注入电影市场后,烂片更加横行的原因。
制作人丧失了奋斗之心,大数据、粉丝定制、互联网思维、IP……这些形而上的玩意成为带路党,直接将制作人带入了另外一种境地:“有粉丝就行,就是拍给粉丝看的!”“不用顾及电影爱好者的喜好程度!记住是谁在给我们掏钱!”“没有IP就没有票房保障!”
所以,在他们眼里,主流观众不再是60后、70后、80后,他们认为00后与后期90后才是主流,认为二三线才是主流,认为他们人傻钱多,认为他们没有审美,是3D就给他们上,有颜值就给他们上,谁火了让谁上,至于是不是符合剧本人物性格设置……怎么,你觉得他们的剧本里还有人物性格?
这也是前面提到的,陈凯歌面对的大部分观众。
Ⅶ
但是,这些主流观众明明掉进了粪坑为什么还以为自己是在赶赴盛宴吃的是饕餮大餐呢?
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审美能力,也不具备淘汰能力,可能三观还没有建立健全,就是对事物观察不走心啊。
聪明人不用看就知道是翔,正常人打开包装一看,发现是翔,就扔掉了。他们与众不同,比较着急,甚至来不及打开就一口吞了下去,就像封建社会的弄臣一样,皇帝手一指:吃!弄臣们就像发生踩踏事故一样着急忙慌地冲过去,群起而食之,即使他们的鼻子已经忍受不了,但是仍然高声呼喊:啊!我吃到了!
还像黑社会小弟,大哥一声令下:砍死他!小弟就一窝蜂冲上去,而无论这个人该不该死。
一句话可以概括:他们还没吃过好吃的。要给他们时间,等他们吃腻了以后,会忽然发现,我靠!原来还有打分在7分以上的电影!我靠!原来还有大师!我靠!原来我以前吃的是屎!
Ⅷ
为什么要制造烂片?
因为挣你们聪明人的钱与正常人的钱实在是太难了。
难到什么程度呢?
难到直接放弃你们了,直接不把你们当作主流观众了。
为什么要放弃我们啊?
因为你们不好忽悠啊,因为你们是正常人了啊,因为你们知道什么是好东西啊。
挣我们正常人的钱不更好吗?
那你们能买翔吗?
看了上面这段简单对话,你有什么感想?大家都不傻,都在玩金钱游戏。
Ⅸ
这是个游戏,以前烂片是搅局者,现在好片是搅局者,这是一个你比我烂,我就要比你更烂的时代,俗称大时代。
但要在大时代成为烂片也是有门槛的:
第一,必须大成本。
怎么也得3000万起吧,但不能超过2亿。为什么呢?小成本的玩意连成为烂片的资格都没有,因为没人看,根本无人关心烂不烂。
为什么要制作成本不能超过2亿?按照票房分成的话,人虽然傻,但也是有限的。没有3000万就做不到第二步。
第二,演员必须有知名度。
至少得有一个有号召力的当红明星,没知名度只有演技是不行的,演技是不重要的,而且是根本就不重要的,只要长得帅,长得美,有颜有腿就没问题。
清朝的角色都可以留着当代人的发型,民国的角色也可以用手机,都没问题,只要有号召力,微博转发量十万起步,走出机场百人接机……有号召力才有忽悠力,没忽悠力就没票房。
第三,必须要有个烂剧本。
要超越智商底线,做到无下限,怎么傻怎么来,比弱智更傻,比脑残更残,在不知所云的基础上深刻加工,力争做到不可思议。
烂片也不是人人都可以生产的,它也是有尊严的,不能对其指手画脚……来,我问你三个问题:
你知道烂片你还看?有病吗?
你为什么要看烂片呢?求你看了么?
你有什么资格批评烂片呢?有本事拍个不烂的啊!
(作业本 独立影评网站ZNTA创办人)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