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伪文青情感泛滥的唉声叹气里,八小时内的苟且工作,只是为了能在八小时之外寻找片刻“诗意”。
在高晓松与许巍共同创作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冲上新歌排行榜的同时,千千万万上班族在工作时将其设为单曲循环——他们在上班时憧憬着远方,在下班时憧憬着别人的远方。他们所有的时间都可以用来思考一个问题:工作是生活的全部还是谋生的手段?上班是对人生的绑架还是通往自由之路?
心灵鸡汤大师陆琪曾经提出过“上班奴”这个概念:“奴”,是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掌握的人。上班奴将命运全权交给老板。老板永远都会为公司的前景画大饼,员工却永远都是饼上的芝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工作,可以让幼稚但热血的男孩直接飞奔到世故油滑的中年男人。两年前曾经和你彻夜讨论诗歌与爱情的男孩,再见面已经只会心无旁骛地谈论股票、房子、相亲标准。再往后几年,他就能脸不红心不跳地谈起派系斗争、厚黑手段、职场等苟且秘笈。而在那已然了无生气的生活里,唯有装模作样的诗和远方,能让他看起来不那么无趣。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中国CPI上涨1.4%,食品价格上涨2.3%,非食品价格上涨1.0%。食品中,猪肉、鲜菜、水产品价格分别上涨9.5%、7.4%和1.8%;非食品中,服务价格上涨2.0%,保姆和小时工等家庭服务、理发、学前教育、洗浴、衣着清洗价格涨幅都在4.9%以上——看清楚了吗?诗意生活的背后,散发着金钱的味道。那些总想不通人为什么要上班的诗意症患者,所有的消费指数都会让你想通。
朱德庸说过:“所谓上班族就是收入永远追不上物价的那种人;所谓怀旧就是当你想起上份工作薪水时的感觉;所谓努力就是当薪水与账单相比较之后你会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所谓敬业就是当老板站在你桌旁时你所呈现的一种状况;所谓专业人士,就是他拥有豪华轿车而他的老板拥有他的人;所谓中产阶级,就是拥有车子、房子、妻子、孩子,但四者都只到中等程度的人。”
我们总是过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总觉得哪里不对。比起老实接受生活的普通青年,心怀远方的伪文青看起来更容易闷闷不乐——在他们看来,人生的成就和乐趣绝不应仅建立在工作之上。在伪文青情感泛滥的唉声叹气里,八小时内的苟且工作,只是为了能在八小时之外寻找片刻“诗意”。而那些出现在各个社交网络中的“别人的诗意”更加时刻刺激着他们对苟且的鄙视、对诗意的向往——在那膨胀的虚荣劝诱之下,他们更加彻底地割裂苟且与诗意,忠心耿耿地成为“假装很诗意小分队”的忠实队员。
保罗·福塞尔早就在《格调》中参透了大多数人理想中的诗意生活:有点钱,不要太多;有点权,也不要太多;但要有大量的闲暇。大量闲暇用来做什么呢?“读书,写作,和朋友们交往,喝酒,听音乐会,旅行,等等。”他唯一没有告诉你的,是名为生存的那个“首先”。
对上班族来说,一人分饰多角没什么难度。仿佛只要一按下shift+ctrl,就能随意地切换上班模式与下班模式,在“活着”与“生活”之间自由转换。他们可能早已忘了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倾诉的大实话:“人们常在我耳边叮咛,用他们的美妙理论和解决宇宙问题的各种花言巧语,可是对我并没有帮助。我还是回到那无边无际,亦无岛无屿的汪洋大海上去,一刻不停地探测着、寻找着可以下锚,紧紧地抓住不放的一处底层的好。”
在韩寒这里,自由“肯定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自己所愿地生活”。然而真相是,这世界上大部分人既没有做想做的事,也没有过如愿的生活。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自由是免于对生存的恐惧”。除了老板用他的钱来换取你的人生,你用你的人生去换取他的钱之外,工作绝对有它存在的意义——那所有在幻想中蒸腾的诗意与远方,都只是别人在做的一份工作而已。而那之所以让你心存向往,是因为人家比你敬业百倍。
你认为的诗意和远方,是酒店、旅游、服务行业的一份工作。你总想证明自己是一个靠理想就能获得自由的人,但你最清楚那不叫理想叫妄想。一个你需要明白的真理是,无病呻吟式的诗意生活,也许就像《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这首歌,只是脑海中一首绕梁三日余音不绝的假想曲而已。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