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看见打小孩的就报警,中国人看见打小孩的居然点赞。”网络作家出身的今何在,对如今一些网帖感到很诧异。
8月21日,微博网友@阮公子先呵为敬 发布文章《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娃小而不撕》,描述了偶遇熊孩子、被熊孩子冲撞,最后“手撕熊孩子”的过程,获得了近5万个点赞、3万多条评论,绝大多数都在叫好。
面对舆论对熊孩子的群情激愤,今何在连发8条微博,站在主流网友的对立面给熊孩子“站队”。有读者闹着要脱粉,有人觉得他是“为反对而反对”。
但是今何在觉得自己的观点没错:“所谓对付熊孩子的方法,本身也是一种熊孩子的做法。其实大家都是熊孩子,但都认为对方才是。”
他把“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归结为一种“熊”的思维方式:“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情,压力很大、情绪不好时常有之。碰撞、剐蹭,这样的冲突每天都在上演。但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虽然你和别人有矛盾,但并不代表你就可以动手,打架不能解决问题。如果你老是觉得讨厌他就要教训他,这种想法很可怕。”
这位因写了一只惩恶扬善的猴子而曾经大获欢迎的作家,人到中年,反而对时下的网红帖很不解:打小孩的人貌似都没有什么后果,不会被人追究,可以逃之夭夭,甚至发篇文章到网上被人点赞。“直到后来大家会觉得,原来打小孩是一件很爽的事情,是可以用来发泄情绪的一种行为。你面对的不是歹徒,就算是,我们也会劝你不要自己单独一人搏斗。这不是李逵的时代了,考虑后果的人不会这么冲动。”
他抛出另一个问题:假如你面对的不是小孩和妇女,而是一个真正强大的流氓,你是否会去打他?是否还打得过他?
如今的现象,其实不是“你弱你有理”,而是“我打得过你,我就有理”,今何在说,这是“放弃了合法性和正义性的一时痛快”。
“不管这个小孩有多么讨厌,一个真正的男人和侠客绝对不会动手。”接受采访时,今何在正忙于《悟空传》电影的拍摄工作,据说彭于晏演孙悟空。编剧今何在从会议室溜出来,“侠客”这个词出现在他口中如此自然,好像本来就存在于生活之中一样。
对于网络上各种“暴打熊孩子”的段子,他引用鲁迅的话说:强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弱者愤怒抽刀向更弱者。
“熊孩子没有年龄界限,最可怕的是不自知。”
在8月为熊孩子说话而“炮轰”网友之前,今年5月,今何在就写过一篇《如何忽悠熊孩子》的长微博。
触发他的是知乎一条热帖,他认为那篇文章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将一个小孩自动代入“熊孩子”的身份,顺应了群众的心理,站在制高点将熊孩子“吊打”。
擅长写网文的今何在对原文进行改写,以另一种口吻描述了相同的事实,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画风”——小孩被熊大人欺负,十分可怜。
这就是文字的作用,今何在说:“熊孩子已经被网络妖魔化了。”他厌恶执一面之词的网络段子,写作者有选择性地隐藏和夸大,忽悠读者,熊孩子正在被网文和一群不明真相的群众“塑造”得相当“丰满”。
“就算是法院在处理案件时都会让双方陈述,如果一方发言,另一方沉默,事情将会很片面。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无比正义,哪怕是杀人犯也有理可辩。网上这种爽文,变成了专门给大家发泄情绪的文章。”今何在说。
对于另一篇大热的网帖,那个犯错后得到亲戚“鼓励”而在商场用可乐洗琴,面临19.8万赔偿的小孩,他认为那是恶意报复,“你会觉得很爽,但你发现他做错时,却教他做更错的事,这么做比那个孩子更加恶毒”。
欺负弱小,并且炫耀自己做了一件解气的事情,这和今何在受过的教育背道而驰。“打架总是两败俱伤,哪怕你能赢,也不是件光彩的事情,拳头硬不代表你有道理,我会觉得打小孩是我情绪失控了,虽然小孩做得很不对,但我这样做也是。”
他甚至不会太苛责网文中那些“放弃教育”的母亲,因为他发现,比熊孩子更可怕的是那些“长大后觉得自己不是熊孩子,但所作所为都缺乏教育和法律意识”的成年人。“熊孩子没有年龄界限,最可怕的是不自知。”
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打”是最偷懒的一种。
“我有一个梦,我想我飞起时,那天也让开路,我入海时,水也分成两边,众仙诸神,见我也称兄弟,无忧无虑,天下再无可拘我之物,再无可管我之人,再无我到不了之处,再无我做不成之事。”
今何在的小说都是关于青春成长的,主角无一例外都是富有抗争精神的少年。对于自己创作出来的形象,今何在说,他们虽然顽皮,但包括那只无法无天、自由自在的孙猴子在内,没有一个是熊孩子。
15年前他创作了“大陆第一本红起来的网络小说”《悟空传》,新鲜的思想和文字击中了一批读者的心,连王家卫都“觉得很温暖”。
他在书中对孙悟空写道:“你要记住你是一个猴子,因此你不用学做神仙,你的本性比所有神明都高贵。”他否定的是天庭神仙,将他们塑造成自私和霸道的代表,玉帝、王母和如来都有丑陋的一面。“巨灵神那一类,只敢欺负弱小,碰到真正强大的对手,他就怂了,这才是真正的熊孩子。”
今何在的成长经历也曾叛逆,逃课打游戏被老师抓回办公室训导,但父母从未那样骂他。“我感受到的是父母很爱我,我知道他们是对我好,这样才让我学会了同理去对待别人,而不是因为粗暴和无理。”他觉得严厉不等于“小兔崽子”式的打和骂。教育有很多种方法,但打是最简单、粗暴,也是最省力、偷懒的一种。
即使最不懂事、爱吵闹的童年,他也没有被打过,“最重要的教育是让你明白道理和分辨对错。所谓家教严厉,是当你第一次做一件事时会明确地告诉你对错,但绝不是用打的方式”。
在他看来,被爱引导的熊孩子,长大后是可以变优秀的,比如《九州·海上牧云记》中将军的儿子穆如寒江。这个“富二代”从小疏于管教,个性顽劣,像小混混一样打架,“但长大了的他变成了真正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