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特首选战愈打愈激烈,有人说是“混战”一场,有人更称之为“混仗”或“混账”,皆属负面描述,只不过程度不同。
对此描述,我基本上同意。但,话说回来,世上任何地区任何社会的选举游戏——不管是符合现代文明形式的真选举抑或划地自限的拟似选举——相信从来不会不“混”,从来就不会如孔老夫子所期待的立身处世守则般“温良恭俭让”。只因选举涉及政治,政治涉及权力,权力涉及利益,而世间只要是涉及利益之事, 就从来不会不复杂麻烦。换句话说,“混”也者,常态也。有选必混,逢选必混,大家大可不必大惊小怪。
其实,与其感叹于“混”不“混”,不如从比较积极的角度出发,思考一下。“混”完一番之后,这个社会还能取得一些什么,是否“混”得物有所值。好吧,就让我们从这角度出发,检视一下这场选举混战或混仗或混帐的几组得失,看看这波“选战星云”到底引爆了什么问题与启示。我认为,至少有四组得失板块值得我们深思与观察。
第一板块主要针对个人的真假面相,亦即几位候选人的所谓诚信问题。选战至今,关乎候选人的丑闻材料几乎无日无之,占领了香港特区的大中小报。谁谁谁涉嫌利益输送,谁谁谁僭越权力,谁谁谁内外勾结,诸如此类。坦白说,虽然常有劲爆消息,却亦容易催生“金属疲劳”的麻木效果,令人读得有几分厌倦。
厌倦了,便不读?也不是,厌倦了,仍要读。因为候选人都是社会菁英,这么多年来,在管治架构里占据高位,虽然有时候闹笑话、惹麻烦,但总体而言仍算是头上飘着光环的权贵领袖。如今经由选举混战或混仗或混账而露出了不良尾巴,社会大众于看傻了眼之余,亦算是认清了若干假面和真相,今后,对此等人物之权位进退例能抱持更谨慎的期待或警觉。这,便是正面效益了。
“选战星云”的第二组效益板槐跟个人无关,而是关乎制度,指向公权力的监察、制衡、评核。这方面的争议主要由所谓“曾大屋”和“坐游艇”事件引发。特首是特区管治的最高首长,下有下属,上无上司,当这位特区天字第一号人物涉嫌犯错,在制度上,如何能够揭发、监察、惩罚他?谁有权这样做?谁有能力这样做?谁有胆量这样做?此等问号直接指向香港的法治传统和精神,稍为处理不慎,即易令香港的核心价值走向崩溃,意义之重之大,远远超越了个人诚信之利害得失。超越个人,对准制度,这才可以见到正面的效益。
第三组效益板块,关乎特区政治势力之曝露与重组,但意义绝对不止于权力集团之间的博奕输赢,而更涉及特区管治之未来走向。选战开跑至今,报名参选者聊聊数人;但在争取提名和展开阵势的过程里,各路财团金团政团学团商团名团娱团这个团那个团的关系脉络皆已呈现,谁支持谁,谁反对谁,统统现形。昔日都只是传说,如今才见真身。这其实不仅有助我们了解当下政治运作的权力根源,更有助我们在不管谁当选后,加深了解未来管治政策取向的权力思考逻辑。今天展现于社会大众眼前的“权力光谱”其实亦是一幅“权力地图”或一个“权力指南针”,有助我们预测未来特区政府的政策走向,东南西北,牛鬼蛇神,尽在此矣。我们大可按图索骥,日后好好思量个中意义。
第四组政治效益板块,是民间社会的力量与局限。选战开打以来,民间社会高度关注。因为先前一百年的殖民管治没有首脑选举,先前的十五年特区管治的首脑选举亦有等于无,唯独今届,尽管仍然只是小圈子的1200人的游戏,但因建制阵营分裂厮杀,阴错阳差地引爆了浓浓的选举火药味道,自会持续激荡人心。可是这味道的意义绝不止于八卦看热闹而更足启发,再一次启发,大家对于小圈子选举游戏的正当性思考。“”选战星云”或是前进过程的必经阶段。我们必须受到“星云”洗礼和撞击,然后才会成熟。日后回看,说不定,我们或会对“星云”感恩呢。
唯望真的有此一天。真的希望。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