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不仅愿意为快乐埋单,还愿意为恐惧埋单。
越来越多中国人关注万圣节。10月以来,各大城市的主题乐园纷纷推出万圣节活动,鬼屋理所当然地出现在“节日礼单”上。古怪的人群,诡异的音乐,昏暗的房间,作为万圣节的文化担当,一直以来,鬼屋撑起了半个门面。
一面怕鬼,一面装鬼,人们对这份自虐般的刺激体验爱得深沉。在美国加州,需要签“生死状”才能体验的McKamey Manor鬼屋,虽然开业14年里无人闯关成功,却依旧有2.4万人排号等位。在美国,一个大型鬼屋往往能在万圣节期间赚入300万美元,而据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数据,鬼屋已发展成年产值达3亿美元的旅游产业。
有人来鬼屋吓唬他人,有人来排遣失恋忧伤,还有人试图在这偷窃或做爱。
穿过鬼屋是个恐怖的经历,但鬼屋里的“怪物”也可能受到惊吓。扮鬼者永远不知道,受到惊吓的游客将做出怎样的疯狂反应。《赫芬顿邮报》采访的13名鬼屋员工,描述了各自工作中遇到过的难忘之事。
他们见证过,许多具有阳刚气质的男性进鬼屋前表现得无所畏惧,最后却都发出小女孩般的尖叫逃离。多数人只是在鬼屋里喊叫,尽管很多鬼屋明确贴有“不准殴打工作人员”的告示,但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游客对扮鬼的员工拳脚相加的事件。一位扮演僵尸的员工庆幸地说:“有位小个子男人的拳头还好只落在了我的肩上,因为僵尸是不能被击倒的,否则我就装得很失败!”
还有一位员工曾受到顾客投诉,仅仅是因为自己表演得太成功。他说:“我在一个恐怖的角落突然出现在一位女士面前。几分钟后,她和一位客服职员一起回来了,认为我让她受到了严重的惊吓,应该被解雇。这位职员很客气地告诉她,这就是鬼屋的亮点所在。”
一些大胆的游客还有进鬼屋后“不经意地”吓唬他人的趣味。有位男士悄悄地戴上了大猩猩的面具,对陌生人喊道:“我要香蕉!”
大部分鬼屋有最低年龄限制,但个别小型的私人鬼屋却没有,使得员工对小孩的出现感到很困扰,他们表示,凶狠地吓唬一个正在大哭的孩子,这种感觉很不好。
员工们还抓住了不少试图在鬼屋里偷窃或做爱的人,因为监视器无处不在。一名员工委屈地说:“我不得不上前拆散情侣,他们会很生气,我又不得不道歉,因为没有让他们把鬼屋当作酒店房间一样使用。”
有一次,一名员工履行工作职责,跳出来恐吓从他面前走过的一名中年男子,这名男子几乎没有任何反应,反而对他说:“哥们,你装得太可怕了,干得不错!”随后递给他半支雪茄,便走开了。这名员工说,那位男子是他见过最酷的一个。
根据工作经验,他们会给予游客严肃的忠告:如果在鬼屋里看见警示,称有癫痫发作的危险,说明曾经有人确实在鬼屋里犯了癫痫;如果闪光灯困扰着你,那你就不要去鬼屋了,死在里面不值得。
有数不清的人在鬼屋里尿湿了裤子,他们失禁后又感到无比尴尬和羞辱。所以鬼屋的员工会强调:进鬼屋前,请各位先去一趟洗手间。一位员工分享道:“有个女孩拉在了裤子里,后来我们几个员工一致认为,如果你让游客拉在了裤子里,你应该获得一份奖金以资鼓励。”
一名扮演邪恶稻草人的员工跳出来吓唬一对夫妇,几分钟后,这对夫妇回来了,于是他又吓唬一遍。他们第三次经过时,主动开口说:“听着,哥们,我知道你在完成你的工作,但我们在这该死的鬼屋里找不到出口了,我现在只想早点回家。”“邪恶稻草人”对他们的诚实肃然起敬,揭下了面具,详细地为他们指路。
还有一个刚失恋的女人被朋友带来鬼屋。每个员工都不忍心吓唬她们俩,因为她一直在小声抽泣,朋友则在一旁让她重新振作:“亲爱的,忘了他,让我们来享受这里。”
外表和行为看起来越像人的物体,越使人感到恐惧。
通过口头传播鬼故事的方式,人吓人的历史源远流长,但付费让别人吓唬自己的历史就短一些。据美国HLN电视网,早期的“商业化恐惧”案例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期,俄罗斯人购买雪橇,滑过结冰的山路,路两旁则是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画。
最早可知的鬼屋始于20世纪早期。英国是恐怖娱乐产业化最早的国家之一。1915年,英国利普胡克游乐场推出了鬼屋。而在美国,最早的鬼屋雏形被认为是“freak show”(畸形秀)和马戏团的奇怪房子,那里展示了各种怪异的东西。
如今,人们认同的鬼屋概念,是一个可以穿过的建筑物,里面使用各种把戏来吓人。这样的鬼屋从迪士尼的“幽灵鬼屋”开始。华特·迪士尼在1950年代想出了这个点子,但直到1960年代末才在南加州开业。“幽灵鬼屋”树立了现代意义上的鬼屋典型。
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早期,美国国际青年商会创建了非盈利性质的鬼屋,通过鬼屋收入的筹款使得商会运转。90年代,大型鬼屋陆续出现。1991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闹鬼景点“Terror Behind the Walls”开放,虽然只是用了些黑色塑料和蝙蝠,并没有什么高质量的恐怖内容,但这标志着鬼屋成为一种真正的商业和产业。
70年代,大学毕业生斯科特·西蒙斯开始从事鬼屋的经营。他成为匹兹堡鬼屋The ScareHouse创始人。“我以吓唬别人为生。”西蒙斯说。
他认为,尽管很多年过去了,人们对恐惧的反应一点都没变。“有一整代人伴随着好莱坞品质的鬼屋成长,他们不知道自己有多幸运。鬼屋是互联网兴起前的‘病毒’。”
美国“恐惧专家”玛基·克尔博士在大学教授医学社会学课程,同时在The ScareHouse鬼屋兼任顾问。如何吓唬别人,是克尔为之着迷的一项长期研究。
人们总是“不争气”地被一些并不陌生的东西吓住,比如僵尸、小丑和黑暗。源于1906年的“恐怖谷理论”(当机器人的仿真程度达到一定程度,会使人产生恶感)依然让人们担惊受怕。克尔说:“当某物看起来或行动起来有如人类,实际上又不是人类,比如僵尸,人们会对此感到恐惧。这是本能反应。”
对于有些鬼屋提供模仿绑架、掠夺甚至强奸经历的做法,The ScareHouse希望保持一个界限,西蒙斯不希望鬼屋使人们的精神受到创伤。“我们希望人们从鬼屋里走出来,发觉自己克服了一切。人们在鬼屋里尖叫,然后笑出声来,留下一段美好的时光。”
西蒙斯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参观The ScareHouse鬼屋的人年纪越来越大。“几十年前,游客们都还是些孩子。现在,当年的那些孩子已长大成人,却依旧希望来到这里享受乐趣。”
鬼屋让人自信。人们喜欢这种有欺骗含义却又有保障的形式。
《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文章写道,很多社会学家仍然认为恐惧在社会层面上是一种“负能量”——恐惧使人们分裂。
有150名员工的The ScareHouse鬼屋,旺季每晚有大约3000名顾客来付费体验。克尔在这里的工作包括观察顾客,以及分析调查问卷。这些工作让她坚信,人们对恐惧的渴望值得进行社会学研究。
通过收集到的信息,克尔预测,在21世纪后期,僵尸会重新“崛起”——这是在美剧《行尸走肉》之前做出的猜想。“这很有趣。我还记得我看着这些数据,然后脑子里在想:哇,原来僵尸还真的要开始引起重视了!”
什么东西能够持续让人们感到害怕?克尔的答案是声音惊吓。“这很简单也很廉价,几乎每个人都对此有反应,听到非常响的空气枪和爆炸的声音,你会不自觉地跳起来。再加上闪烁的灯光,同时有鬼怪出来吓唬你,那就太完美了。”
但更高级别的恐惧是那些能够唤醒你内心深处的心理阴影,而不是那些一闪而过的小把戏。当你经过一个幽暗的房间,没有任何声音发出,你更会胡思乱想。
鬼屋是一个男性主宰的产业。克尔去过很多鬼屋,同样的场景和老式的把戏反复上演,通常是一个邪恶的女人试图谋杀别人,或者有人试图谋杀一个邪恶的女人。
“每当我看到鬼屋的营销资料时都会想,天哪,这都21世纪了,我们还在上演着无助的女性受害者被杀人犯拿着斧子追着跑上楼梯的情景吗?”用对女性的暴力行为来描述恐怖,克尔感到非常厌倦和生气。
那么,人们从故意制造害怕中获得快感的根源是什么?克尔认为,这和我们身体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内啡肽和后叶催产素)有关。所有的神经递质和其他物质从身体中穿过,当我们确认自己处在安全环境时,愉悦因子便“劫持”了身体的应答方式,使人们放心地享受这一份“自然嗨”。
当然,还有心理因素。“我们在害怕中获得有趣的体验,是因为鬼屋让我们感到自信。我们在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并能存活下来,这种感觉棒极了,尽管我们知道一切都是假的。正是这种有某种欺骗含义却有保障的结果,让你知道你可以成功走出来,一切都依旧美好。”克尔说。
她的调查还显示,人们对鬼屋、恐怖电影的兴趣,以及参观鬼屋的人数,在战争和灾难后都有所上扬。2003年,伊拉克战争发生之后,美国很多鬼屋经历最繁荣的一段日子。“9·11”之后也是如此。
人们主动让恐惧在鬼屋里撒野,其实是对自身经历和状况的一种再度盗取和处理。很多迷恋鬼屋的士兵表示,在这里,恐惧会根据自身情况发生,这种感觉很好,因为化解了很多意料之外的威胁。
而那些在高犯罪水平社会成长的人们不会主动去寻求暴力符号或对鬼屋感兴趣。“这是社会化的长期写照。”克尔说,“美国人并不知道动荡的哥伦比亚经历了些什么。哥伦比亚人知道自己能很好地掌控恐惧,但一个普通的美国人还需要先去鬼屋测试一下。”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