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改装虽然是个工业技术问题,但由于它的成品以追求个性为目的,视觉上也充满冲击力。汽车改装更像一门艺术,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个性之下,催生出不同改装流派,就像现代艺术的众多流派一样,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由于赛车运动的流行,汽车改装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最初的改装几乎都是以动力的提升为目的,把普通的消费汽车打造成运动汽车。随着对时尚与视觉有追求的车主越来越多,改装慢慢在“里子改装”以外,更注重“面子改装”。
无论是对外观的改造还是性能的提升,改装车主都希望自己的汽车成为自己的“个人注解”。
以汽车作为代步工具是消费汽车的初级阶段,改装是消费汽车的进阶阶段,把它作为自己内在个性的外化表现,将自己的爱车变成自己的名片。
《专业车志》及《性能车》杂志总编辑陈刚见证了中国汽车17年改装发展。他说:“无论欧洲、美国还是日本,改装车文化都有一个相同的诉求,就是张扬个性,无论是对外观的改造还是性能的提升,改装车主都希望自己的汽车成为自己的‘个人注解’。就像在服装上,有人喜欢买GUCCI、PRADA,有人喜欢全手工制作的服饰,后者更具个性化象征性。”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汽车文化有差异,改装文化也千差万别。陈刚说:“美国的赛车工业也发达,例如NASCAR全美运动汽车竞赛、Global Rally Cross拉力赛等赛事,都与开放的商业文化关系密切。因此,改装文化最早是从美国兴起,受黑人文化、拉丁文化的影响比较深,所以美国的改装品牌也常常找黑人嘻哈歌手来代言。”
美国的改装文化流派非常多,例如有以超大的轮毂、超薄的轮胎和超低的车架为标志的“DUB风格”,这种改装往往以精致的细节装饰、闪耀的电镀漆色来装饰车身。也有一种叫“Hot Rod”的改装玩法,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爷车翻新,装上新的发动机,这也是美国特有的改装文化。
美国本身的改装文化比较悠久,而且由于土地资源丰富,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很大的车库,不仅能容纳车,还能放置很多工具、配件。美国人DIY改装汽车非常方便,他们在沃尔玛等超市能轻易买到自己汽车型号的改装配件,自己动手来改车,这种条件也是欧洲和日本所没有的。
欧洲的汽车改装方向主要是知名改装公司推出综合改装方案。陈刚介绍说:“某个车厂出了一款新车,改装公司会跟车厂密切合作,推出这款车的特别版、运动版或者专属版等,以一个综合的改装方案给到车主。例如宝马有御用改装厂AC Schnitze;奥迪的御用改装品牌是ABT;AMG本来跟奔驰是战略伙伴关系,如今被奔驰收购成为子部门……类似这些都是综合改装品牌,这种现象在欧洲比较盛行。”
日本的改装文化相当程度上是跟随了美国的潮流,主要是因为战后美国长时间管制日本,日本流行“哈美”风潮,例如日本改装的“VIP风格”很大程度是受美国的影响。不过,后来日本自己探索出一种区别于美式风格的“JDM风格”(Japan Domestic Market),不以电镀、贴纸来吸引眼球,而是以精致简约零部件改装取胜。
直到前几年在欧、美、日出现一种叫作“低趴”的“大一统”改装风格,英文原来叫“Hella Flush”,后来叫“Stance”。据说Hella Flush是潮流服饰品牌Fatlace创始人所创造的一种新兴改装潮流。这数位创始人以及设计师,有一天突发奇想地将服饰设计的理念放到汽车上,令汽车变得十分“低趴”,而不按常理出牌的轮胎以及轮毂组合,使得车体看起来有如“暴龟”。虽然不知这样的改装有何实际意义,但Fatlace拥有大批信徒,信众们被这些潮流教父的玩法所影响,追随而去,直至这种风潮在全球蔓延。
总而言之,美国的改装风格比较粗线条,而欧洲的比较严谨。其中,德国汽车工业是这种严谨性的代表,而英国的赛车工业发达,但他们同样追求一种严谨的速度感。日本介于两者之间,在“哈美”的张扬与自身的精致中取得平衡。
在中国,汽车改装有诸多亚文化,期待合法改装的标准出炉。
中国的改装文化要分轿车和四驱车两部分来看。轿车方面,早年的改装取向有点像“JDM风格”,因为国内的改装风潮主要是从香港传入深圳、广州,再向全国发散,而香港则深受日本改装文化的影响。
陈刚介绍称:“由于国内的赛车赛道在各个城市出现,业余赛车嘉年华也越来越多,赛道改装风格在不同地方开始出现。这类型的改装追求性能的提升,希望能跑出更快的圈速。而由于国内自驾长途越野旅行的流行,对于四驱车的改装需求也非常大。此外,COC场地越野赛、CSC短道拉力赛的越来越成熟让四驱车改装更风靡,这群人比轿车改装的全体更有钱,对车的投入更大。”
近年来,国内也紧跟国际的改装潮流,“Stance低趴风格”开始流行。陈刚说:“这跟国内气压避震的普及和轮毂品牌的增多有很大关系。虽然每年国内都有上百款新车上市,但还是不可能满足张扬个性的需求,在车商那里买来的车走在路上,总有撞款的情况出现。”
国外有一种改装方式叫“Replica”,意思是将一种车型模仿成另一种车型,改装以后就像角色扮演一样,变成另一款车。例如把马自达MX-5改装高仿为阿斯顿·马丁,把铃木Cappucino改装成日产GT-R,等等。这种改装在国内比较少见,也很难被允许上路。不过,中国的汽车厂商倒喜欢批量生产“扮演”国外名车的车型,甚至有改装商能把这些车变成跟原型一模一样,做到十几万元就能开路虎极光、保时捷卡宴的效果,这可谓中国独有的汽车改装亚文化。
国内的汽车改装还有一种亚文化,就是一味追求“大”:尾翼越大越好,轮毂越大越好,排气管口径越大越好。这种对“大”的追求牺牲的是合理性,例如高高突出的铝镁合金尾翼,会导致车身整体重量增加并加大了车辆阻力,导致车辆油耗增大;大轮毂及宽而扁的轮胎,可能会削弱减震性,与原厂轮胎总直径相差3厘米以上的轮胎,有机会增加油耗、加速无力,甚至在打满方向时会蹭到轮拱内缘;大口径排气管除了加速时加大“咆哮”声以外,对动力没有提高的作用。
对于国内改装文化的整体判断,陈刚认为:“国内的改装文化处在一个萌芽并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对汽车改装的交通政策存在一些灵活地带。如对贴膜、喷漆的限制取消了,汽车可以改颜色,只要改好了以后备案就可以了。再如像换轮毂这种不影响车身结构而且投入较低的‘轻改装’也非常流行。”
前段时间在北京进行的“2016中国汽车改装法规进程”讨论会透露了一个信息:明年6月,关于新版放宽家用小轿车16项改装标准,将按照国家标准委员会的通知对外公布。
这对喜欢改装的中国车主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在新标准中,车主最在意的是外观、轮毂、避震、内饰等,参照放宽后的标准适当进行个性改装,在年检时可以通过,能够合法上路。这或许能让中国的改装文化走上一个比较合理的轨道,少一些我国特色的汽车改装亚文化。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