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于电影片头“FBI Warning”的警告,虽然一点用也没有,但不能缺。防卫型巫术都是如此。
我奶奶有把桃木梳,据她介绍此物有多功能,不但可以梳头,还能辟邪,大鬼小鬼进不来。大鬼不清楚,小鬼确实不来了。我妹妹七岁之前头发乱得像电脑数据线,老太太按住脑袋一通梳,小丫头疼得咬牙切齿活像李铁梅,从此,没有大事不登门。
桃木辟邪的说法历史悠久,这种巫文化早在先秦时代便已出现。《礼记》载:“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茆执戈,鬼恶之也。”《周礼》说诸侯会盟割牛耳取血,用桃茢为镇物。此物辟邪的记载不绝于史书,就不一一罗列了。总之,无论国家还是个人,在重大事件或节日活动时,桃木必须出现,类似于电影片头“FBI Warning”的警告,虽然一点用也没有,但不能缺。防卫型巫术都是如此,其心理形成,是由未知恐惧而引发的防范意识,继而借助具象或抽象手段达到平复补偿和心理平衡。先虚拟一个危险假想,再设计一个防护措施,自娱自乐。
为什么选择桃木?《本草纲目》说“桃味辛气恶,故能厌邪气”。按此说法,笔者若是光脚就百病不生了。李时珍的解释引自《典术》,云:“桃乃西方之木,五木之精(此处误写,应为金。中国人认为五行的金严肃清洁,可以去除人体有害因素),仙木也。味辛气恶,故能厌伏邪气,制百鬼。”庄子也认可“五木之金”说法,并补充了具体操作,《艺文类聚》引《庄子》佚文:“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不畏,而鬼畏之。”这个说法莫名其妙,在家里插桃木枝,小孩不怕,鬼却怕,理由居然是“鬼智不如童子也”。庄子说话从来不着四六稀里糊涂,此人睡到迷糊,连自己是蝴蝶还是阮玲玉都分不清楚。
更搞笑的是,服虔的《春秋左氏传解宜》解释说“桃,所以逃凶也”,桃音逃,所以能起到逃避凶恶的作用。按此逻辑,洋桃应是针对外国人定制的出口辟邪产品。《淮南子》的解释是:“羿死于桃棓。”东汉高诱注:“棓,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此故事的逻辑在于:后羿被人用桃木棒打死,而他死后被封宗布神,专门管理恶鬼。连鬼的领导都怕桃木,何况下属?既然后羿怕的鬼也怕,那嫦娥应该也能镇鬼——除了色鬼猪八戒。
《淮南子》中的后羿死法说有误。唐朝的孔颖达发现上古时期有三个羿,分别记录在《左传注》、《史记》和《淮南子》中,以此推断“羿”可能是职官而非人名。三个人也许是一家三代人,世袭为羿。三个羿中,夏代的羿被属下烹煮;另一个羿死在弟子逢蒙之手,被射杀;最后一个死在桃涪或桃棓,死的方式不清楚。三个羿的传说相互混淆,高诱可能以最后一个“羿”死在桃棓进行推衍,错把地名当物名,认为羿是被桃木棒打死,继而得出鬼怕桃木的结论。这是个瑕疵,不过并不影响传说认可度,将错就错也无妨。现实中鬼也确实怕棒子,特别是日本和美国鬼子最怕,思密达。
总之,中国人认为,有桃木的地方邪物便不敢造次。唯一的例外是郭靖的老丈人黄老邪,他在桃花岛活得快乐又滋润,原因不明。笔者要追问的是:木材种类繁多,为什么偏偏认为桃木辟邪?
历史学者朱青生在《门神辟邪文化起源》中认为,这种认识心理的形成,是因为桃木本身的特质和早期功效。桃木坚硬又富有弹性,是上古简易武器的主要原材料,可做弓和棍棒。《左传》载昭公十二年,楚国先祖随周国之君最艰难时,使用的武器就是桃木做的弓,“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最终,棒子打出一个国家,思密达!也正是这种成功,赋予了原物(桃木)某种神力色彩,由此引发鬼怪畏惧桃木的观念和文化。
由此,中国人形成了桃木辟邪驱鬼的观念,桃木一出,天下无鬼。魏、魂、魄、魔、嵬、瑰、魁、魃、魈、魑、鬽、鬾、鬿、魀、魆、魊、魋、魌、魉、魕、魖、魓、魒、魐、魅、魍、蒐、傀、槐、愧、溾、磈就变成了委、云、白、麻、山、王、斗、发、肖、离、三、支、斤、介、戊、或、隹、其、两、幾、虚、畢、票、兼、未、罔、艹、亻、木、忄、氵、石……我喜欢写这样的专栏。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