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服服帖帖而言,肚脐是最佳的给药途径入口。
很多中国人不会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用嘴喝药为什么叫服药?这和衣服有啥关系?英语不存在这个问题,oral 就是用嘴、口头和口服的意思。
追溯起来就得说说中医的历史。现代人认为中医就是开方抓药,病人就得喝苦汤子。其实中医的治疗手段、方法很多,有针刺、艾灸、砭石、导引、按跷、祝由、符咒、药物等,讲究因事因地因人制宜,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即便是药物疗法,也要根据具体病症选用不同的给药途径如口服、外敷、肛门栓剂和阴道栓剂、鼻烟、滴眼液等。口服不是唯一选项,剂型也有丸散膏丹、汤液露醇等多种。
众所周知,药物是有形的物质,通过口腔黏膜、鼻黏膜、眼结膜、阴道黏膜和直肠黏膜可以直接渗透到体液和血液中,被人体吸收利用,发挥药效。皮肤同样可以吸收、利用药物,相对黏膜而言渗透作用较弱,除非体表有溃烂渗出。
通过嗅觉,鼻腔对更细微的药物甚至是无形的气味敏感,直通心神,进而影响身心健康。闻香识女人不假,通过闻味儿也能治病,这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法。气是气,味是味,通过鼻腔闻到的是气,通过口腔尝到的是味;气有“腥膻香骚臭”,味有“酸苦甘辛咸”;气通天入五脏,味接地入六腑。这种通过闻嗅药物气治疗疾病的方法,古称“服气”。古人把药物放在香囊中,揣在衣服里,时时闻嗅,闻药香逐渐演变成了服药气,喝药也就渐渐变成了服药。
华人自古喜欢玉。玉在上古作为祭祀礼器,有沟通天地鬼神的作用;普通人带块玉在身上,则有养护心神、辟除邪恶的作用。佩戴不同形制、材质的玉,叫“佩”;配制不同的药物装到香囊带在身上或直接缝在衣服里,叫“服”,合起来就是“佩服”。把外用的膏药敷在身上叫“贴”,服服帖帖最早的意思是用中药治疗。就服服帖帖而言,肚脐是最佳的给药途径入口。肚脐可以吸收气、渗透味,进而影响气血运行。
中国古代服饰“肚兜”顾前不顾后,重点是遮盖肚脐,不让风寒之气侵入,体现了中医养生保健的特点。现在还能从年画上看到小孩子穿着肚兜。小儿是纯阳之体,热性好动,可以穿开裆裤、光屁股,但是不能暴露肚脐。现在的孩子都改成了穿睡衣或背心裤衩睡觉,睡时折腾翻滚,往往露出肚脐,着凉受寒,引发疾病。肚兜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现代的美女大都以穿肚兜为土鳖,白天穿露脐装,晚上也是睡衣睡裤,上下半截都有遮盖,唯独肚脐暴露在外,感受风寒,导致胃痛、腹泻、腹痛、痛经等。上世纪末流行的505神功元气袋,其实就是简易肚兜。里面加了温性辛香的中药,成本低廉,效果显著,有病可治无病可防,当年风靡一时。现在虽然销声匿迹,但其理念和方法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有晕车、晕船、晕机毛病的人,肯定被推荐过这样一种方法:在肚脐上贴一块生姜片。这也是“服服帖帖”疗法的一个体现。晕车、晕船的人大多有胃病,胃的蠕动动力不足,食物和胃黏膜分泌的黏液滞留时间过长,不往下走而往上翻。就像醉酒的人,什么时候把胃里的东西吐干净就不晕了。预防或治疗的方法很简单:一是上车、船前别吃东西,一是把留在胃中的宿食排泄到小肠中。在肚脐上贴生姜,就是用辛温的药物温暖、刺激小肠,促进胃肠蠕动下行,达到治疗目的。
小孩子经常会发烧,其原因主要有三种:停食、着凉、受惊吓。孩子一发烧,家长就着急上火,忙着去医院输液、打针退烧。其实家长应该冷静下来,分析一下孩子得病是否有以上三个原因,如果是停食着凉,那么帮孩子揉揉肚子,孩子拉泡臭屎,高烧就会退去。孩子腹痛不让触碰的时候,可以用无痛、无害的肚脐敷贴疗法:用藿香正气水(一定是水剂里面有酒精),打开一瓶,浸湿棉球放到孩子肚脐眼里,再用胶布或创可贴封固。不久孩子就会出现肠鸣矢气,身上微微出汗,高烧自然消退。不能说百分之百有效,但在去医院打针输液前试试,可免去孩子和家长的更多痛苦。这个方法是中医张宝旬大夫所传,帮助过成千上万人。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