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许多生了孩子才研究亲子课题的女作家路线不一样,心理学家、情商夏令营的主持人张怡筠,是从给成年人做心理咨询,“回归”到孩子教育领域的。2004年,她开始在上海电视台做全国第一档心理谈话节目《心灵花园》,每天晚上在荧屏里听别人讲述自己的困扰。几年下来,她心里有了一个惊叹号:我的天啊,那些看似不大的事情,竟然能让一个人痛苦纠结几年、几十年!
面对这些童年受了伤的“大孩子”,她非常心疼:“如果你小的时候,爸爸妈妈能做一点情商教育,那么过去的好多苦你可以不用吃,好多的难你完全不用经历。”
怀着这样强烈的共情心,2007年,张怡筠尝试着自己编写教材、设计游戏,开始了第一届少儿情商夏令营。没想到一做就是9年,总共24届,有近3000组家庭从国内外来报名参加。“我不希望那些焦虑和痛苦,一代传一代。”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张怡筠从中看到了情商教育的使命——短短的7天,可能影响他们一个月、一年、一生甚至一整个时代。
张怡筠的理想,就是让情商课进入学校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如果你都不愿意花时间陪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其他人就应该帮你完成?
张怡筠的情商夏令营,课程分两个部分,分别是两天的亲子培训课程和5天学员培训课程,每期80—100组家庭,按小学和初中不同年龄段分成8—10人每组,每组配3个领队和1个心理咨询师,基本上保证每个小孩被密切关注。
孩子们在这里不会被勒令安静,反而被鼓励“躁动”——唱歌、演讲、演戏、跳舞等,释放他们的天性,好和不好的行为表现,领队都会记录下来,再与家长做深度沟通。有时领队记录里的孩子,和家长认为的孩子判若两人。家长们会惊诧,但张怡筠并不意外。
她特别设计了一个互动游戏,让每个妈妈或爸爸蒙上眼罩不说话,由孩子带着经过一些危险的障碍物,爬过桌子、椅子,需要用上走、蹲、趴、爬、翻,最后要等孩子去食堂找来食物,一口一口喂大人吃,全程大概一个半小时。这个过程里,当爹妈的在黑暗里显得无助、恐慌和漫长——他们必须依靠平时喂饭都要追着跑8层楼的宝贝。但当孩子们艰苦地完成任务,父母摘下眼罩的那一刻,都泪流满面。
两天的亲子培训课程从第一期一直坚持到现在,需要家长全程陪同。情商训练营不同于强调全封闭式学习环境的英语、奥数或体能训练营,它更强调开放性和参与性。在孩子的情商学习过程中,父母是练习的对象,也是最好、最重要、最持久的情商教练。
许多家长从外地来到上海时,本想着把孩子“扔”到训练营里,一周后过来就能接到一个“新鲜出炉”的高情商好孩子——这是不可能的。这时,张怡筠就会对家长说:“这是您的孩子,如果您都不愿意花时间陪您的孩子,那么为什么其他的人就应该帮你完成?”
亲子培训课程后,孩子在剩下5天的学员培训课程里,也需要每天与父母做沟通作业,比如情绪访问,孩子会问爸爸:“什么事让你生气?什么事让你伤心?”这些情绪被记录下来交给训练营的老师,老师会用网络流行语的方式写批语,例如“这是我目前听过宇宙最厉害的故事”,孩子们往往感到被鼓舞,家长也觉得很轻松好玩。
这些年里来了这么多组家庭,张怡筠看到最可喜的变化是“爸爸变多了”。去年的学员中60%的家长是爸爸。今年,有一个爸爸特地请了一星期长假,和孩子妈妈从美国加州陪孩子一起来。“这个可能跟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有很大关系。”她猜测。
父亲的参与,无疑给孩子的情商教育增添了莫大的助力。“父亲参与得越多,孩子提升得就越快。当爸爸很乐意投入孩子的教育、愿意自己提升时,孩子和整个家庭都会发生一些很有意义的变化。”张怡筠说。
情商训练甚至让母亲觉得孩子过于成熟了,“想还给他一个做孩子的机会”。
这样的情商训练营,在国际上一直都很受欢迎。今年13岁的Pony 和妈妈马力,从2011年到2013年连续参加了三次。
对于国际夏令营,母子俩进行了这样一场对话——
妈妈:你在国际夏令营里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Pony:我觉得没有什么比搞清楚自己的感觉更难的事了。当你感觉不好时,你也许会做出一些发飙的事,但是有时候我找不对时间和地点。我的辅导员告诉我,当你觉得愤怒时,你可以找个地方发泄一下,但是不能在公共场所。
妈妈:国际夏令营里,有什么东西是你接受不了的吗?
Pony:开始我觉得,国际夏令营里有很多接受不了的地方,比如,他们处理事情的某些规则,他们喜欢的恶作剧方式,很多人有自己的个性,他们可能有点自私、骄傲或者你就是不喜欢他们身上的某些东西……后来我在夏令营里学到,一件事,如果你无法改变,你就要接受它;如果一个人,你无法认同,你就尊重。
妈妈:一块硬币都有两面,你眼中的国际夏令营的另一面是什么?
Pony:一块硬币的两面,都是钱啊。只不过一面好看一些,另一面不那么好看罢了。夏令营就是一种实践,实践肯定会有挫折,你经历了,下次就可能有办法避免。
Pony 表现出的理性、辩证思维方式,让母亲马力感到吃惊、兴奋和骄傲。有时她甚至觉得 Pony 过于成熟了,“我想还给他一个做孩子的机会”。
其实,在最早全家商讨要不要去瑞士蒙塔纳参加国际夏令营时,孩子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太晒了,我才不要去。”蒙塔纳确实是个阳光充足的地方,地处海拔1500米左右的阿尔卑斯山区,号称“瑞士的阳台”,风光不是一般好。
知儿莫若母,马力知道儿子说不想去是在撒谎。她慢慢地跟他聊,然后发现他很想去,但有些打怵,“很多的活动我都不会”。
夏令营是一个浓缩型的体验式教育,短短几周里有很多活动,社交化、国际化高度集中,一个孩子的优点会被急剧地激发,缺点也会被急剧地爆发。蒙塔纳夏令营的课程基本都是玩,但玩得很专业,如骑马、躲避球、帆船、徒步、棒球等,这些对于欧美孩子来说相对熟悉的游戏,特别挑战中国孩子的自信心——还没算上语言这一关。
马力一直坚信:“千万别惧怕孩子‘熊’,他们会让你思考、成长,受益很多。”她和Pony爸商量带Pony去北京的马场看看,体验骑马究竟是什么感觉,结果Pony一下就爱上了骑马,于是爸爸陪着他不间断地练习马术,直到他去参加夏令营。从这开始,他不再害怕夏令营里的新玩意儿了。
Pony在那里还选择了法语作为第二外语。由于老师是用英语教法语,他学得很慢,但老师很耐心,有一天老师高兴地对马力说:“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Pony同学已经不只是认识一个法语单词,他已经认识四个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而Pony 学会的这几个单词和句子——你好、今天天气很好、再见、谢谢,在后来马力全家的法国自助游里帮了大忙——傲娇的法国人宁愿和一个会说最简单法语句子的孩子“瞎”聊,也懒得说可以很流利沟通英语。
情商训练让马力夫妇更坚定了对孩子自主选择的信心,这个过程里,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
这个世上没有真正的熊孩子,只有不懂与孩子相处的熊家长。
相较于马力和Pony这样成熟、理智型的亲子关系,张怡筠遇到更多的是“熊孩子”和“熊家长”。但是,在她的理念里,这个世上没有真正的熊孩子,只有不懂与孩子相处的熊家长。
今年,情商夏令营来了一个从美国回来的华裔男孩Leo,11岁的他满口英文脏话。有一天还对另一个男孩传递写着脏话的纸条,上面的单词歪歪扭扭。
这张纸条被上交到小组领队手里,张怡筠开始关注这个个案,她发现问题所在——这个孩子的妈妈一直对他很不满。张怡筠于是先找Leo谈话。
“我初中有个同学啊,他非常喜欢讲脏话,他一讲脏话我们就害怕,我们就躲起来,就不想跟他玩……” 面对问题孩子,每次张怡筠都用这个开场白,把孩子的表现都套在那个“初中同学”身上,让孩子能抽离角色去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这一回,当她讲到“其实讲脏话的这个同学,他的妈妈对他很凶,妈妈会打他”时,Leo接了一句话:“我妈也是那样。”张怡筠问他:“妈妈打你重吗?”他说,妈妈情绪很失控,而且会用中文的脏话骂他。
但这样还不够。张怡筠继续讲那个“初中同学”的故事:“当然他很痛苦,我们都明白,所以我们都很心疼他,继续和他做朋友。”这种被理解的力量是巨大的,“我姥姥打我妈妈,所以我妈妈也会打我。我们都很难过”,11岁的Leo在此刻释放了自己,决堤一般哭了。“其实妈妈只是不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我的爱。”当天,Leo就自觉地去给被递纸条的男同学道歉。
这样的“熊孩子”张怡筠约谈过很多。她发现:“这些孩子其实都有强大的内心力量,你就是要帮他们找到这些力量,让他们能够帮助自己,在自己无法控制的这个成长环境中找到最好的力量去改变自己的人生。”这,就是情商夏令营需要做的事情。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