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讲过一个“一美元”的故事:在檀香山小住时,他独自一人去超市买东西,刚把车停好,就被一个看似流浪汉的白人中年男子叫住了。那人用平静的声音说道:“对不起,我饿坏了,想吃个汉堡包,能给我一美元吗?”村上大吃一惊,因为是头一回遇到如此明确说出目的及金额来寻求援助的人。他当然给了那个人一美元,还说了声“请享用汉堡包吧”。事后还后知后觉地想到,或许应该给三美元,让人家买一个汉堡包的同时再加一杯奶昔。
村上解释给出一美元的理由:一则,对方简单而直接的诉求,让他萌生了恻隐之心,无法认为事不关己,甚至会想到,要是自己不巧沦落到那种境地,又该是什么心情?于是,他几乎是“条件反射般”递给那人一美元,祈愿那人用那一美元吃个汉堡包,“变得稍稍幸福一点”。二则,他对对方这种跟其他流浪汉迥然不同的求助方式表示赞赏,并钦佩其策划能力。
在这个众筹和打赏盛行的时代,村上春树的“一美元”故事有其参考价值:作为策划者,你得像那个有创意的流浪汉一样,给出能打动别人的理由——梦想、情怀、信念、鸡汤、悲情、好玩、软萌、治愈系、视觉系、冷知识,等等,让你的目标受众心甘情愿掏钱之余,还能产生幸福感。这是一种双赢:你花钱去买美好的东西,觉得值得;而你的付出得到肯定和尊重——还是可量化的。
“人们乐于去花钱买好的东西。从长远来看,人类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Diva是个韩国网红,每天晚上8点左右,有数千人会点击Afreeca TV上她的在线直播频道,看她怎么狼吞虎咽吃下一堆食物——对,付费。
真名为Park Seo-Yeon的Diva就是通常所说的“网络主播”。韩国近年来的热潮是上网看人大吃特吃,而Diva是这类网络主播中的佼佼者,CNN网站的报道说“她的胃口相当于数头大象而代谢相当于一只蜂鸟”:她可以一口气干掉4大份比萨或3公斤牛肉。看了她令人食指大动的吃相之后(据说有粉丝的厌食症不药而愈),她的粉丝用可兑现的“星气球”给她打赏,使她每月进账达到1000万韩元(约合9300美元)。
Afreeca TV的公关Serim An认为Diva的走红有三大原因:“一是韩国有越来越多的人一个人生活,二是这些人自然而然的寂寞,三是韩国社会盛行的‘健康文化’及过分节食。”也就是说,讨厌独自吃饭的人、节食中的人成了Diva的忠实粉丝——虽然天天看这种直播纯属找虐。
成长于“免费”环境下的人,恐怕难以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愿意为一些看上去莫名其妙的东西付费:为什么要买电子书?网上不是可以下到免费的PDF版本吗,还可以向“@没我找不到的电子书”君求助。为什么要成为优酷或搜狐等视频网站的VIP会员?无非要忍受几十秒的广告罢了(当然现在视频中插播广告略烦)。为什么要去Apple Store花钱买软件?越狱不就好了……
牛津大学与路透新闻学研究所曾联合展开一项针对10个国家1.9万人的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只有1/10的互联网用户愿意为数字新闻付费。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用户大多来自收入较高且受过良好教育的社会阶层,他们更愿意为老牌媒体付费。以美国为例,订阅数字新闻的用户中,有30%选择《纽约时报》,16%选择《华尔街日报》——这些人可是广告主眼中的“优质客户”。
两年前,资深程序员、微信公众号MacTalk创办人池建强(因此又称“卖桃君”)在《付费还是免费,这不是问题》一文中对付费的前景表示乐观:“很早我就认识到的一件事情就是,人们乐于去花钱买好的东西。从长远来看,人类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不要担心他们是否愿意买你的服务,不要担心他们是否会把钱花在你做的东西上。如果有人不愿意并抱怨你做的东西,这没什么,因为这并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仅此而已。”两年后的今天,他加盟锤子科技——这正是一家以情怀为卖点的公司。
“打赏是一种自由交流的形式,金钱流通只是它的副产品。”
知乎网友@金非末 曾经是个资讯收集控:他尝试建立个人数据库,把每天看到的有用、有趣的东西收集起来,分门别类,把移动硬盘塞到爆满。渐渐地,他发现自己一直在“开源”,要等到存储空间爆满时才想着“节流”,花了很多时间搜索、下载的免费资源(书、音乐、电影等)只是做了损伤硬盘的贡献,自己的脑袋连当个跑马场的机会都没有。
在参与“免费是否最贵”的讨论时,人们发现,“免费”可能意味着金钱以外的支出或代价(比如大量的时间成本)。《连线》杂志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就是他提出的)在《免费》一书中提出了免费+收费的营业模式,即部分用户(可能是80%用户)免费,部分用户(可能是20%用户)收费。他的观点是:“商品化的信息(人人都能得到的版本)想变得免费,而客户定制化(你得到对你而言独特、有意义的内容)的信息则想变得昂贵。”也就是说,总有用户愿意给那些个性化的、定制的、高端的信息付费,这样就可以把自己从杂乱无章的免费信息中解放出来。时间成本当然是成本,为什么不让更聪明的人代替你找到好东西,你自己则把时间精力放在更值得关注的事物上?而你只需要付一点费用而已。
举个例子,为了写论文搜集资料,不花钱的做法是:“搜寻—下载—甄别—发现是垃圾—再去搜索—下载—坏链下不了—再去搜索—下载—文不对题—再去搜索—下载—特殊格式,没软件,打不开—下软件—打开了,什么玩意儿这是!—再去找……哦,Yes,我大概找的可能就是这个了吧?”(来自知乎无名账户的总结)花钱的做法则是:在中国知网上花十几块钱购买一篇有参考价值的文章,或者在亚马逊或当当买一本参考书的电子版。
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篇好文章,按下“打赏”按钮的那一刻,你一定是愉悦的:正如自媒体人程苓峰所说,打赏“只奖励优异,不回报平庸”,“它是一种自由交流的形式,金钱流通只是它的副产品。(是)一个自由人对另一个自由人的无条件的欣赏”。这个世界上是有人懂得欣赏,并愿意付费去购买美好的东西的,而“小而美”可以做此新解——你我都只贡献出了一点小钱,竟然构建出更美好的世界。
©2021 neweekl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内容归属广东新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以商业目的使用网站内容需获许可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