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我们能发现的一个现实是,十年前的“金领”出租车司机,跟十年前的“包头”习俗一样,逐渐地没落了。
“在2002年我刚入行那一年,大年初一街头,一手拎着包头,一手牵着小人,要去丈母娘家拜岁,打个出租车去,是一件极有面子的事。”
许师傅在那一瞬间,沉浸在回忆里。
“‘包头’,侬还晓得伐?一包桂圆、一包荔枝用牛皮纸系成方包,上面贴一张红纸,老底子人都还记得,侬小姑娘估计否晓得了。”
听师傅提起来,我记忆中依稀还记得有这么种东西,垂髫之年在年节时南北货店里整整齐齐撂一包,走亲戚的时候带着。那个时候,是各家重要的礼品,从这家拎到那家,过完节后才能拿出来当稀罕零食吃。在现在鲜桂圆、鲜荔枝繁盛的年代,这些干货,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不再被想起来了。
“现在过年的时候,城市里都空了。一年收入好的,都买辆车开回老家去了,没什么人打车。以前过年的时候挣得多,四五百一天。现在,一上午能拉个份子钱就不错了,下午就不干了,回家歇着好了。”
许师傅在这个沿海二线城市开出租车已经十三年了。按他的说法,十年前跟现在,白班出租车的份子钱,从一天110元涨到130元,但平均月收入,从十年前开始就是六七千块,至今未变。算上通胀成本,收入不升反降。
许师傅称,他这两天是帮朋友代班开一下出租车,实际早两年就经朋友介绍到高速公路公司上班。算一下,出租车一个月仅有6000元收入,但是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没有节假日和双休,社保还要自己交。在高速公路公司上班,虽然一个月才4000块,但是每天8小时标准工时,不用操心生意,公司福利保障又全,算下来实际收入差不多,工作还轻松。最显著的是,身体变好了。
“有的人说你这个工作整天开着车跑,不是挺惬意的啊。其实一身病,腰椎间盘突出。最严重时,你看前面那个桥,这么近不到一站路,可是我那时是走不到的。现在,一口气走个五公里,嘿,腰也好了腿也不疼了。”
趁年轻抓紧日夜奔波,尽可能地多赚点,及早结束这“如履薄冰”般的生活,是大多数出租车司机的愿望。有数据显示,某地区有出租车营运资格的司机9000多名,其中有10年以上车龄的已不到15%,多数是开了三五年后“卖车走人”。
收入的下降、市场的饱和,使得十几年前堪称“金领”的出租车司机职业,逐渐没落。其实,在业内积累了一定人脉的司机,早已纷纷转做他职。出租车行业面临着自然的衰退,各类专车拼入市场,只是加速了出租车司机的转型。
专车是出租车的“敌人”?公共交通才是。
沈阳出租车罢工了,杭州出租车钓鱼滴滴司机,广州冲击Uber总部了。自去年年底开始,出租车和专车之间的冲突新闻不绝于耳,隔三差五刷下屏。这两天,远在彼岸的法兰西人民积怨奋起,抗议Uber已经威胁到了他们的生计。
在人们心目中,俨然刻画出一幅出租车司机和专车司机有着“不共戴天之仇”,仇人一见就要打起来的场景。但实际上,真是这样么?
“现在专车司机也难做。如果没有补贴,兼职司机想挣全职的钱,根本不可能。我朋友开专车的,不算补贴,一个月刨去开支也就四五千块钱。轻松是他轻松一点,没有订单的时候,就坐在酒店大堂里蹭空调,很无聊的,还不如我整天街上跑跑有意思。”今年是小陈师傅开出租车第五年,一问他“恨不恨”专车司机,他这么说。
“不过你说影响肯定还是有的。这两个月收入下降了不少,特别是5月3日以后,我记得很清楚。这天,滴滴突然大力补贴。现在一个月收入比打车软件补贴最高时少了40%吧,但跟以前没有补贴的时候比起来,也没少那么多,差个15%—20%吧。”说起这个话题,出人意料的是并没有太多的牢骚和臆想中的剑拔弩张。对于80后司机来说,他们更乐于接受变化而不是反抗与敌对。
“转行去做专车司机?也有想过。”小陈师傅坦率地说,“但一方面是要考虑如果以后补贴没有了,专车司机还好不好做。而且专车司机现在很多是带车入伙的,成本跟交份子钱差不多。另一方面,说实话,这两年出租车行业一直不景气。你看,私家车太多了。而且这两年公共自行车推广以后,起步价很少有人打了。以前鼓楼这里绕一圈很多的。地铁以后也会逐渐开通,这些对收入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我个人经验,对收入影响有10%左右。”
根据《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年末全国私人轿车总数为7590万辆。而在2004年年末,这个数据是600万辆——10年间,足足增长了11.65倍。
公共交通是各地政府的工作重点。从出租车司机的描述中,反而能从另一面看出,公共交通对于人们出行的积极促进作用正在显现。在环保、健康理念的不断宣传和潜移默化下,公共自行车切实地成为了一个有效的短途交通工具。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出租车和专车是站在一边的,公共交通和私家车才是另一边儿。未来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趋势,是规模性的轨道交通线网与BRT系统、常规公交等有效方便地衔接,服务范围的扩大会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出行结构,并实现出租车、社会闲置车辆更有效的调动。这样不仅方便市民出行,更会缓解交通压力,同时,留给出租车司机的生意也会越来越少。
说话间,小陈师傅带我转入了路边的一条小巷。市中心的一片待拆迁的无人区老房子,石凳、水井,这些过去的回忆掩在爬山虎的蔓藤中,而路中间一株百年古树被石阶保护起来,来回的车子都要绕着走。这是一个快步向前发展而又不失温情的城市。消失、变化、保留,对这些小街小巷了如指掌的出租车司机,熟知这个城市的过去。未来是否还有他们有一席之地?
每个城市的出租车都承载着一个城市的独特记忆。
Sherlock里,颇具英国绅士风度的黑帽子出租车驶过贝克街221B的画面,是我对伦敦这个城市最深刻的印象;Sex and the City里,Carry在寒夜穿着高跟鞋在街边招手出租车去找Mr.Big,黄帽子CAB和灯红酒绿的夜景是我对纽约最初的印象。
现在,纽约市的Uber车辆总数已经超过出租车。不知若干年后,这些经典的城市场景,是否会像Carry手里的翻盖手机一样,只存留在影像中?
出租车行业何去何从?
说到Uber,人们就会想到共享经济。而实际上出租车的诞生本身,就是共享经济的一个起源。
出租车服务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当然我国从宋朝开始就有马夫,几个一撮在城门外趴窝等活,遇到人多地点相同还能拼车,给些银两就带着你去别的城市了。
在1907年的美国,富家子弟亚伦集合了一批农场主,让马在农闲时间去纽约的街道上拉客人。这种出租自己马车赚钱的模式,价格低廉又快捷方便,在当时一下子就被大众接受。1908年,亚伦在美国多个城市开设了“Taxicab”公司,出租计程马车服务在美国慢慢流行开来。到了1920年,福特T型车成为全球第一批汽车出租车,Taxicab被简化成为Taxi,这也是出租车名字的诞生由来。
出租车之诞生是源于共享经济。讽刺的是,在今天,它亦正因扎根于互联网的共享经济日益蓬勃,走上了一条苦苦挣扎的道路。
在过去的几年,共享改变了世界。在欧美,共享经济早已经为世人所接受,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不同的领域,改变着经济世界运行的方式——消费者不再只是消费者,也是产品的参与者、提供者、改进者。在国内,O2O也如火如荼地跟进。
杰里米·里夫金的《零成本社会》一书系统地做出了关于未来世界的三大预测:协同共享经济将颠覆许多世界大公司的运行模式;现有的能源体系和结构将被能源互联网所替代;机器革命来临,我们现在的很多工作将消失。
受到Uber的启发,更多按需经济的服务公司像雨后春笋般勃发,比如上门取件的干洗服务Washio、家庭美发化妆服务Glam Squad、吃货的福音EatWith。除了刚需的家政服务和偶尔的放松享受,Medicast手机应用能帮你把医生叫上门,甚至还可以用Netjets租赁闲置私人飞机。无论什么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选择越来越自由,“所想即所得” 一定是市场发展的最终趋势。
每一场变革,都势必引起激烈冲突。具有大革命传统的法国工人对罢工乐此不疲。但是车也烧了,架也打了,在好多国家Uber也被封了,出租车司机以及整个出租车行业的日子,就会好过吗?
“罢工,我们也罢过。没有用的。政府也不想管。政府觉得这样也解决了打车难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张师傅挺无奈。“哦,罢工结果?后来没办法,政府找我们开了会。说涨价,下个月每公里从两块涨到两块五。”
出租车里的空气是一如既往地浑浊,费力地摇下车窗,挑剔地审视了一下努力整洁却仍然泛黄的座椅巾套,放报刊的布袋稀松平常地不甚完整。今天虽然已经32摄氏度,但仗着穿堂风,师傅当然没有开空调。为了不讨嫌,我也就没有提。
在过去,我们会选择性忽略这些。而现在,这一股专车风潮出现,我们才知道,原来简单的一个乘车过程,也可以让我们有这么多的选择权。
传统的出租车行业,与顾客之间的接触是单一的、固化的,出租车更多地扮演着使用工具的角色而非一种服务。而共享经济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私人化的服务,个人的精准化定制与深度特色体验的分享,亦将会在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质上,还是客户群体不同,需求不同。一个行业的没落,接替的是另一个行业的兴起。如果说我们现在担心的是专车司机会不会抢走出租车司机的饭碗,那再放眼看一看,无人驾驶之日的到来,机器人取代人类的未来,会带来多少职业的消亡。
技术革命,摧枯拉朽。在互联网与新兴技术对交通运输业带来颠覆性变革时,汽车行业的从业者首当其冲。若预计实现,2030—2040年自动驾驶汽车将完全替代人工驾驶模式,驾驶员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危机——要么转型,要么饿死。
但是,就如马云在达沃斯论坛上发表的观点:科技没有消灭就业,而是创造了更多就业。
至少,在经济增速下行之际,2014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比起上一年度,不降反增。
世界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在这诸多变化之中保持不变的,是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科技对劳动的解放,以及人类对于同类的顾念与仁慈。
©2021 neweekl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内容归属广东新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以商业目的使用网站内容需获许可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