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年轻十岁,我一定去深圳创业,而不是留在广州。”潮汕人Ray说。在他看来,深圳就是一座“可以去挥洒青春的创业天堂”,而同样作为一线城市的广州,目前在创业竞争领域则“平淡如水”,“只是张坐拥美食和适合生活的温床”。
广州和深圳,中国最富裕省份里的两座明星城市。过往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它们彼此较劲,“千年商埠PK经济特区”的话题总能瞬间引爆舆论。
这一次的比拼,肇始于一篇《广州创业,十年不成》的文章。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广州的新时代阵痛:思维传统、管理死板、急功近利的广州,正被创业边缘化。同时,文中出现的其他城市如北京、杭州、深圳,则高歌拥抱“全民创业”的“黄金时代”。尤其是深圳,自从今年年初被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观并点赞,已被众多媒体推上“创业之都”的宝座。
广深之争由来已久,广深双城记话题不断。六年前,现任国务院副总理、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汪洋曾为“广深之争”定下基调:广州是大哥,深圳是小弟,小弟赚钱比大哥多的例子比比皆是,但从来没有人要求“兄弟对换”。而如今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面对“小老弟”深圳的健步如飞,“老大哥”广州看似严重掉队。广深创业双城记,会是一场毫无悬念的鸡肋赛吗?
“这座城市在高新科技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一般,年轻人的创业氛围相比起‘北上深’差距不小。”
从广州美院毕业后,Fido去了深圳。那是2010年,通过校园招聘,他进入腾讯做视觉设计工作。朝九晚五,一周双休,虽然薪水不低,但当他久久注目深南大道的车海人流、南山科技园的快节奏以及蛇口工业区的“效率至上”后,突然有了一番感觉。“在这座城市里,我始终感觉在漂,脚不离地。有一阵风吹着你走,别人羡慕地看着你往上升,但具体是升是降只有自己清楚。”
这一年在广深两座城市间,Terry的发展轨迹与Fido截然相反。与Fido“弃深圳,回广州”相比,Terry选择从广州去深圳发展。“觉得这座城市没啥优势,不太适合有想法的年轻人做事。”
与Fido一样,Terry在广州读的大学。中山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Terry去了一家电讯公司,整天往返于单位所在地的东风路与出租房之间,三年下来他渐生厌倦。除了抱怨单位上升空间狭窄和岗位的低挑战性,他对于广州城市的机遇与挑战、发展与未来似乎格外悲观。他认为这座城市在高新科技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一般,公司普遍缺少业务交流活动和常规性的业务指导,年轻人的创业氛围相比起“北上深”差距不小。与此同时,年轻人习惯了封闭的小圈子,反而不大愿意去欢迎新朋友和新技术。“索性辞了,去其他城市追梦。”Terry去了深圳。
广州城市“有文化”反帮创业倒忙,创业总是急功近利。
2013年,Fido从腾讯辞职,终于回到了自己开始大学生涯的城市——广州。他和两个朋友合伙开了间创业社区,取名叫做“一起开工社区”,英文名叫“Yi-Gather Coworking space”。这个位于广州荔湾区的创业社区,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目前有四层楼,一二层对外开放,提供场地给流动办公者使用,也接纳创业团队进驻办公,只需缴纳150元/年的会费。
Fido的创意社区合伙人阿蔡,曾在网站众筹成功后,背起行囊前往三大洲13个国家旅行。他发现在国外尤其是欧洲,“co-working space”(联合办公空间)的概念深入人心,一些有点子有想法的年轻人聊天、交流都在这些公共空间里进行。
“我觉得广州有自己独特的本地文化,能够让不同的创业者在这里找到灵感。”Fido坦言与深圳相比,广州本地的创业者们相对内敛、矜持,而他与朋友们正在做的,就是搭建一个供创业者和年轻人相互协同的跨界社区。
“广州自古以来都是南国的商贸大港,广府文化的特征就是行事作风低调,不事张扬,追逐可以快速盈利的项目。”这段话出现在近期刷爆朋友圈的一篇题为《互联网创业,广州为何被边缘化》的文章里。Fido觉得这种说法较为准确,不光是互联网创业,广州的创业人群普遍都务实低调,即使是微信的张小龙、网易的丁磊这样的大咖级人物,曝光率也远不及北京的雷军、周鸿祎,深圳的马化腾和王传福。
同样,广州的创业团队与深圳相比,对于“创造”一词的解读似乎还停留在认知阶段,不像深圳的创客群体会定期交流,创业团队会抱团取暖。
“广州的创业者是有想法,也有办法,但总是想着尽快见成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中心主任丁力指出,与深圳相比,广州的创业环境有两大特点:一是本地文化强劲。“移民城市”深圳的“无根”特点,让年轻人可以在城市里放手干,而广州的浓郁地方特色,则在行政审批、大众接纳方面对创业者有部分掣肘,广州的“有文化”反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业者的积极性。
另一个特点,就是广州创业者普遍急功近利。“一般都是与贸易结合的O2O项目,并没有真正产生有产品精神的创造品。”丁力认为,深圳的金融、科技及文化产业方面实力强劲,对于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探索欲更强。
广州的创业团队虽然不乏在互联网及科技领域表现抢眼的案例,但多数创业者还是围绕广州传统的产业在做小范围布局。“归根到底,其实还是和城市的产业结构布局有关。”丁力分析道。
为何缺乏动力?因为广州对土地财政更依赖。
Terry从广州辞职,来到深圳后换过一次工作。2011年,他加入其时已发展壮大的柴火空间,结识了不少研发机器人、布局3D打印和琢磨智能硬件的创客,这让他受益颇多。一年后,他离开柴火空间,与朋友参与创办“新我”团队,旨在打造精致的游戏养成智能配饰,如手环、握力器。
对于计算机专业出身的Terry,在深圳做硬件和智能化产品,那种感觉真是“说不出的受用”。“深圳在IT硬件领域独步全国,这边的创业氛围特别赞,每周都有创业小伙伴一起交流心得,分享产品项目经验,这些环境在广州极少能见到。”
Fido的这番话可谓道出了所有放弃广州、选择深圳的年轻人的心声。尽管有着全广东最优质的大学教育资源,但那些从中大、华工、暨大和广美走出校园的毕业生,面对“广州or深圳”的疑问时,很大一部分学生会冲着深圳占优势的金融业、互联网业等而舍弃前者。
甚至在被誉为“最佳媒体城市”的传媒领域,广州也毫无优势可言。因为,传统媒体在走下坡路,而代表着朝阳产业的新媒体,则借力“互联网+”的概念在深圳持续升温。
“我觉得深圳目前的创业看起来比广州氛围好,其实也是歪打正着。”丁力说。他认为深圳创业浪潮的发展,以及颇受创业者青睐的新兴产业,其实与城市的土地、产业结构有密切关系——在对土地财政依赖上,广州负担太大。
“深圳1997平方米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2014年深圳市规土委公布的2009年至2012年全市土地利用情况显示,部分地区未来五年已无建设用地可增。与之相比,贵为省会的广州,则在今年5月及8月将增城与从化撤市设区后,扩充了自己的城市版面。”
“对比广州,深圳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不大。”丁力说。据同策咨询机构2014年的数据显示,广州的土地财政依赖度为60.5%,高于上海的55.1%和北京的49.8%。而深圳呢?只有27%!
没有土地财政的压力,深圳就有更多机会发展其他领域。“金融资本市场特别活跃,资本追逐着创新,创新激活了资本,两者相得益彰,对于新兴产业比如互联网、文化创意项目等都助力颇多。”
反观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广州的城市三大支柱产业分别为汽车、电子产品和石油化工,与金融、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完全脱节。这在丁力看来,“老大哥”广州还一直在“吃老本”,比如广州传统优势产业——汽车行业,如果开放市场资本进入,就能诞生如深圳比亚迪类型的创业公司。
“可惜广州的汽车行业,现在还在靠传统的招商引资带动发展。”再加上实体经济没有牢固基础,目前风行的“互联网+”技术,既没有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和高科技的打底支撑,也没有加号后面的实体产业蓬勃发展。丁力于是献策:“广州真应该像欢迎招商引资那样,热情拥抱大众创业。”
不得不承认,目前的深圳比广州更包容,更开放。
“广州很少有人能够看懂创新是什么,眼界比深圳窄一些。”Ray说。他目前在广州创业,曾经短暂在深圳工作过一年半,对于广深创业的双城记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深圳谈创业,每个年轻人都是天马行空的,都是奇思异想的,而在广州,创业大多与赚钱发财、转行周转、碰碰运气等思维混杂在一起。”
“广州会有人才,但最顶尖的人才不会待在广州,而是会选择去深圳。”在亮出这个略带偏激的观点后,Ray解释道,“在深圳,其实就和在硅谷一样,你有梦想,你去做,然后你成功,你收获了。”Ray觉得深圳正在朝着一个国际混杂大都市的方向冲刺发展。“人人平等在这座城市得到最大面积的覆盖,而不像广州,一句方言,一份人情,就可以改变很多东西。”
“广州怎么会没有最高尖端的人才?!”对于Ray的观点,丁力不敢苟同。但对于广州和深圳这两座城市,有一点他们达成了共识:不论是创业氛围也好,城市发展也罢,目前的深圳,确实比广州要更加包容,也更为开放。
“广州似乎在近十年来,一直都处于一种城市狭义上的‘国进民退’中。”丁力认为,得“改革风气之先”的广州,近几年在社会创新方面的缓慢发展,有政策层面的原因,也因城市发展中定位的不明晰走了很多弯路。“所以现在的广州基本不再喊‘金融中心’或是‘经济中心’的口号了。”
而Ray的观点可能更能反映广州创业者一路走来的无奈。“我们这一代人,从几百块钱的工作开始做,等到积攒了足够的工作经验,有了更多的想法和认识,也受制于正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和时代。”Ray觉得深圳虽然受惠于经济特区,但城市本身在不断探索和追求新事物,而广州则在全国“改革排头兵”的名号下,渐渐地保守,渐渐地排斥新事物。
“广州老一辈的创业者们,总是告诫入行的新人,别急,慢慢来,踏实熬三四年就好了。”Ray说,“但是,如今的创业瞬息万变,等你沉淀下来了,机会也就没了。”成功要趁早,在创业这条路上,没有别急,没有慢慢来。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