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1年上映的《剑鱼行动》(Swordfish)中,约翰·特拉沃塔扮演的间谍加布利尔一开场就吐槽好莱坞:“你知道好莱坞的问题吗,他们都拍烂片,难以置信的超级大烂片,我并不是唱高调的导演,成天抽大麻寻找人生意义,要挑毛病的话很容易,导演和剧本都烂透了,我说的是缺乏真实感……有时候现实生活要比电影精彩。”
这也是中国电影存在的问题:真实反映现实的作品太少。导演们要么蜻蜓点水般涉及现实(2001年的《大腕》,李成儒扮演的精神病人那著名的大段台词何等痛快,再想想《私人订制》,你只能感慨同一个导演的作品怎么差别这么大),要么美化、柔化现实,甚至创造出另外一个幻象般的现实(比如《小时代》)。但这种欲言又止、自说自话,也正是当下中国的一种表征。
所谓“三观”
编剧芦苇说过:“一个成熟的编剧,需要具备两个素质:一个是解决灵魂指向的问题,也就是用什么价值观指引你的剧本;第二个才是技巧运用的问题,比如结构、叙述等。”因此,灵魂一旦缺位,技术上再怎么完善也不可能拍好电影。而价值观的模糊乃至缺乏,不仅是中国编剧、导演的问题,也是普通人的问题。像被称为“内地大制作烂片鼻祖”的《无极》,陈凯歌本想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应该像《冰与火之歌》那样,有着自成一体的设定和世界观,但现实的、自身的迷茫尚未厘清,再塑造一个新世界未免力有不逮。
到了《小时代》、《后会无期》、《心花路放》这些热卖片,学者戴锦华注意到,与其说它们的成功与问题在于“拜金主义”、“物质至上”或“伪文艺”,不如说是“非价值化”,她概括为“对‘坍塌’与‘中空’的印证”。到了这一地步,“影片甚至无需(也许无能)提供一个完整的情节链所必需的内在逻辑与价值依托”,只需要堆砌各种元素,比如《小时代》中的奢侈品牌广告与各类流行文本的挪用和拼贴——所以有人干脆称郭敬明把电影拍成了MV和PPT。
所谓“社会责任”
相声是讽刺的艺术,但现在的相声创作不敢讽刺,否则就会被上纲上线——这是相声表演艺术家师胜杰的感慨。这也不能讽刺,那也不能讽刺(赵本山说过,讽刺权贵有个不成文的规则,小品到小舅子为止,电视剧到乡长为止,再往上就会有麻烦),相声演员最后只能毁自己了。“这个就很低下,也很可悲。”师胜杰说道。
电影同样如此。要讲社会责任,投拍现实题材,就面临送审的问题。冯小刚的《一九四二》,审查一波三折,最后是冯小刚托了人才过的审。但《一九四二》票房惨败,为了不让公司赔钱,冯小刚拍了《私人订制》。“我随随便便拍了一部电影(《私人订制》),一个星期卖了四亿多,我认认真真拍的电影(《一九四二》),却要赔钱,这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困惑。”让冯小刚更困惑的,则是观众对他的失望,他们说他“不好笑了”,同样是娱乐片,《私人订制》还比不上《人再囧途之泰囧》,更比不上冯小刚自己的《甲方乙方》。怎样在社会责任、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达到平衡?陈可辛甚至把观众请来看样片,根据观众的反映来决定如何剪片子、如何修改内容。但是这种妥协真的好吗?
所谓“小时代”
郭敬明的《小时代》和韩寒的《后会无期》经常被相提并论,不止一个论者认为,这两个人及他们的作品分别代表了不同面向,合起来看,就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现状。《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杨时旸说,韩寒与郭敬明其实是这个时代和这个国家的一币两面——韩寒是幻象,郭敬明是真相;如果说韩寒是匕首,郭敬明就是冰淇淋。还有评论说,《后会无期》和《小时代》就像莫比斯环,一面是内心的苍凉,一面是外在的浮华,是一体两面。韩寒投资人路金波可能无意间真相了:就算韩寒拍成狗屎也能赚钱。
是啊,这就是我们的“小时代”,一面想要个性、想特立独行,一面却不免随波逐流。据说通过《小时代》和《后会无期》的票房总收入除以票价,可以精确计算全国“脑残粉”和“文艺粉”的数量——这两个阵营互相鄙视,后者笑前者太幼稚,前者则笑后者太会装。其实,谁也别鄙视谁,也没有谁更高级、更有逼格,很有可能你二者皆是。
所谓“成功”
有人说《中国合伙人》是中国版《社交网络》,其实二者对所谓“成功”的理解完全不同:《社交网络》的结尾,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孤独一人,在Facebook上一遍遍给前女友发送好友申请,却一直没有得到回应——这就是他为成功付出的代价,他只剩下钱了。
而《中国合伙人》不仅宣扬“有了钱就有了全世界”的价值观,片尾还有“彩蛋”:柳传志、马云、王石、张朝阳、杨澜、李开复、冯仑、“新东方”三驾马车(王强、俞敏洪、徐小平)、“老干妈”陶华碧等人的照片随着《光阴的故事》一一出现在银幕上。也正是这个“彩蛋”引起了争议,有人认为这是为有钱人背书,就像安排他们进入名人堂。
导演陈可辛辩解称,既然影片要拍的是“屌丝逆袭”,“不拍成功怎么逆袭”?虽然他坚称片子不是拍给成功者看的,但需要警惕的是,所谓“成功学”,往往是由1%的成功者定义的,而不是99%的普通人。
这是成王败寇的成功学,财富和名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同时财富和名望能带来更多更好的东西。清醒的人不会被这样的成功学洗脑——不过事实是,已经有太多人被洗脑、被打鸡血。
所谓“消费主义”
在时尚观察者如唐霜看来,《小时代1》中,“唯一夺目的就是当中逾80个品牌、3000件衣服以及各式奢侈用品的展示”。在整个《小时代》系列中,Christian Dior、Chanel、Louis Vuitton、Fendi和Christian Louboutin等时尚品牌无处不在,剧中人物用的Alexander McQueen骷髅把雨伞,单价5000多元,而郭敬明家里随随便便就放着一堆——根据《南都娱乐周刊》的揭秘式报道,郭敬明的豪宅里充斥着各种名牌物件,让记者不由得抱怨“科普好累啊”。这是简单粗暴的炫富和堆砌,用影评人周黎明的话来说,已经达到“一种病态的境界”。
一个国外媒体人问过唐霜一个问题:“在中国,Prada的消费者们是否能理解,这个品牌代表了更为知识分子和文艺的趣味?”答案是不。
对于中国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他们还没有进化到了解各大奢侈品牌的个性,并精准选择它们之中的某几个来传达自己的独特品位的阶段,他们只要知道,这些logo别人能认出来就好。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迷信奢侈品的消费者,才成就了《小时代》这样高调的电影。——建议他们都去读读保罗·福塞尔的两本书:《格调》和《恶俗》。
所谓“青春”
每代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青春,《青春万岁》属于50后,《阳光灿烂的日子》属于60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及随后出现的一堆片子(包括《同桌的你》、《匆匆那年》、《万物生长》、《何以笙箫默》、《栀子花开》、《少女哪吒》等,其实《小时代》和《后会无期》某种意义上也算青春片),则是属于70后、80后的。为什么一下子冒出那么多青春片?用导演张一白的话来说,“市场需求驱动的”。
但是,为什么青春片的调子总是怀旧和感伤(所以必须大量用柔光镜,让黄教主演大学生也不显得违和),情节又总是少不了早恋、开房、堕胎、劈腿、分手、受伤呢(《栀子花开》干脆让女主的三个好友车祸身亡……)?
那些思想和情感上的震荡(比如被一本好书、一个牛人duang到开窍)怎么就没有被体现呢?由上一代乃至上上一代人来缅怀青春,再由一群中年观众进电影院为自己的青春记忆唏嘘不已(其实都是在消费青春),这件事本来就很诡异:那是他们的青春,而不是我们的青春。
©2021 neweekl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内容归属广东新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以商业目的使用网站内容需获许可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