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才是真正的“重口味”,社会“众心引力”也挺“重口味”的。如何反抗“众心引力”?不靠欲望,靠趣味。
重口味的真实世界
你起床、上班,然后很正常地遭遇堵车。中国657个城市,有440多个城市在高峰时段交通出现拥堵,包括你生活的城市。你上看下看,地面好像比以前干净了,但天空更脏了。
你挤出车流人流挤进电梯,这是另一股人流。你打开报纸、点开网页或手机报看新闻。(看新闻,似乎成了每人每天确定自己与周遭世界同步关系的必须方式)各种会议新闻、政府部门新闻、企业行为新闻、灾难新闻、金融新闻、商品价格新闻、气候新闻、环境新闻、时尚新闻……社会新闻。然后你的心情不太好,因为发生了各种匪夷所思不可思议的事。好事多半跟你无关,坏事却惹你心烦,郭美美事件、动车出事、美国飓风、西南干旱、非洲粮荒、大连大火、11刀自杀、强制“一天一元捐”、婚姻与房产税收问题……你担心自己从新闻资讯中得到的,是太多的负面能量。
但如苏珊?桑塔格所言:“让人们知道我们与别人共享的世界上存在着人性邪恶造成的无穷苦难,这本身就是一种善。”传媒不会闭嘴,只会每天给你看社会新闻连续剧,里面有无数的内幕、欺骗、回应、诉讼、权钱纠葛和解决方案;你也不会闭嘴,你在社会媒体平台上打开自己的“自媒体”,留下博客、帖子、日记、评论及口水。
众生的故事以及新闻连续剧,无关审美,真实而残酷,相当重口味。“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的喜剧,应有尽有。一条“88岁老人摔倒后无人敢扶窒息死亡”的武汉新闻,就能让所有高谈道德与底线的声音,成为笑话。
反抗“众心引力”
成功、富有、爱情、婚姻、车、房,构成如“地心引力”般具有极强吸附功能的社会“众心引力”。这引力进一步包括:移民、闲暇、慈善、名牌消费、优质教育等等。
人心向善向好,但“众心引力”是可怕的:人人想拥有好东西,事实上只有少数人能得到。人人讨厌攀比的欲望和有传染性的挫败感,但后两者确实也属于社会“众心引力”的一部分。怎么办?没有车没有房就被剥夺爱情和婚姻的资格,因为不搞歪门邪道就失去成功、富有、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这相当粗暴和残忍,却是社会真相。
欲求未满,又要保全和接纳自我,就必须反抗“众心引力”——重建个人价值观,或重新营造个人趣味。当下流行亚文化中的“重口味”和“小清新”,就属于个人趣味的营造。“小清新”从阅读、聆听、观看、旅行、消费、媒体互动中撷取资源为我所用,构筑起与“众心引力”无关的“美好”世界,并沉浸其中。“重口味”则站在“小清新”的反面,以挑战禁忌的游戏精神和侵略性的视觉语言,对与“众心引力”有关的“美好”尽情解构。
美好的反义词是什么?是丑恶吗?不是。美好的反义词,是一切不美好的负面存在:荒诞、恶搞、邪恶、阴谋论、泛性化、无耻、无聊、质疑、恐惧、不安、难过、愤怒、蔑视、伤害、悲惨、冷漠、贪婪、偏激、失落……
高调隐居者和低调修行者也在反抗社会“众心引力”,以重建价值观的方式。公共知识分子、知道分子、意见领袖、专家学者也在反抗社会“众心引力”,以教化的方式。愤青也在反抗社会“众心引力”,以语言暴力的方式。只有“重口味”和“小清新”反抗社会“众心引力”,是以重新营造审美趣味的方式——这种方式最轻巧,也最令自我愉快。
“重口味”和“小清新”的相对论
绝对“重口味”的人和绝对“小清新”的人,是不存在的。“重口味”和“小清新”,经常相安于事并存于一身,如同硬币的正反两面。况且,一个人眼里的重口味,可能在另一个人眼里只能算小清新。
“重口味”乐此不疲地开着性、语言和身体的玩笑。“小清新”则播撒着温情、文艺、孤芳自赏的情怀。而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并不拒绝两者的乐趣,视乎时间和状态而有所侧重而已。
现实生活以职业分人,网络上以趣味择群。在现实中再挫败、再孤独的人,在网上也能找到圈、群、组,互相取暖。然后发现日子还能过下去,过得还挺舒服,舒服得不想折腾了,就这么呆着吧。于是就这么呆着,“重口味”着,“小清新”着。
但社会“众心引力”从未消失,依然真实而残酷,透过你爱的、你在乎的人的嘴,时不时就对你叨哔叨:成功、富有、爱情、婚姻、车、房……这不重要了,该来的会来,该有的会有;而你透过“重口味”或“小清新”建立起来的私享乐趣,不可予夺。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