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写“金缕玉衣”查资料的时候,就想写古代的铠甲,后来忘了。今天洗澡时搓下一套贴身护具,想写了。
传说史上第一套铠甲是蚩尤创作的,材质是各类兽皮,在那个时代称为甲、介、函。到战国后期,金属冶炼技术成熟,铁甲出现,铁制的称为“铠”,皮质的依旧叫“甲”。至唐宋,则不分材质,统称“铠甲”。
铠甲因地取材,千奇百怪,大理国就出现过大象皮甲。总体说来,作为护具的铠甲,一般选用金属或皮料,当然也出现过植物类的木、竹、藤甲。令人惊奇的是,历史上竟出现过以纸质为材料的纸甲。这种甲最初见于《新唐书》。懿宗年间,河中节度使徐商组织的千人征讨军队用的就是纸甲,“置备征军,凡千人,襞纸为铠,劲矢不能洞”。柔软的纸对抗刚猛的铁器,以柔克刚,很哲学很辩证。
此甲并非昙花一现,后世还不断出现。五代后汉时,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叛乱,“城中人悉被黄纸甲,为火光所照,色俱白”。南唐与后周交战,“民间又有自相率、以纸为甲、农器为兵者,号白甲兵”。到元朝,则专门成立了制造机构:“至元七年二月乙酉,立纸甲局。”记载中气势最为磅礴的是宋朝,一次造了三万。《宋史》载:“康定元年四月,诏江南、淮南州军造纸甲三万,给陕西防城弓手。”三万这个数据惊人,所消耗的纸量极大。宅男费纸,驰聘沙场的将士也费纸,动静合一,很哲学很辩证。
严格来说,纸甲的“费纸”,应该写作“废纸”,因其选用的纸张确实是作废的旧纸。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云,“诏委逐路州军以远年账籍制造”,由此可知宋朝纸甲是用陈年账簿即废纸制造的。以账簿为材料的铠甲好处除了造价低廉,更便于管理,穿上即有编号。北宋确如传闻所言先进又强大,就此诞生了中国第一支数字化军队。
以废旧纸张为材质的做法一直延续到后世。1619年萨尔浒之战,朝鲜援军全是“披纸甲,其胄柳条为之”。1645年清军攻克南京时,将存放在玄武湖上明朝户籍存放库中的728500斤户籍资料,拨给靖南王耿继茂造甲。这种取自身份证件的制甲法,除了登机安检麻烦点,倒也可行——票贩子身份证多。
纸甲的质量确实不错,在特定战区,防护力甚至超过铁甲。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奏折言:“水军所需者纸甲。今本寨乃有铁甲百副,今当存留其半,而以五十副就本军换易纸甲。”以铁甲换纸甲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之所以发生,究其缘由,一是水战中纸甲轻便;二是纸甲即便湿水也不怕,被水浸泡后强度和韧性反而倍增;三是中国水军一向不被重视,工资最高五毛——据说最近涨了。
纸甲技术成熟于明朝。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朱国桢在《涌幢小品》中记载了制作方法:“用无性极柔之纸,加工捶软,迭厚三寸,方寸四钉。”这种甲夸张到不但挡箭,连火枪都不怕:“如遇水雨浸湿,铳箭难透。”我先是觉得不可思议,后来想到,纸张的制作过程就是将植物纤维打碎后层层叠压。纸张由长纤维构成,纤维长短决定了纸张强度,折叠后有极强的韧性;再将纸张重叠,牢固性也提高了——防护性应该可以。又想到“膝盖中箭”、“躺着中枪”,那么,如果采用跪姿作战,倒也能做到周全防护。再细读,豁然开朗:“迭厚三寸”,可知它的厚度足足十厘米,这是一本《新华字典》的厚度,枪箭不入是可能的。只是观感不太严肃,穿上臃肿得像《超能陆战队》里的大白,这大白还挺让人想入非非——因为“方寸四钉”,一块一块,像是打了马赛克。
直观表述纸甲,长相是这样的: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适可而止不能太多,一则怕编辑说我骗稿费,二则看起来像黄色小说了。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