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亲爱的榆树,今天我要离开圣玛丽学院了,很有感触——不是因为毕业,而是因为(再也见不到)你那灿烂的美丽。你会一直得到这种赞美,因为你是那么楚楚动人的一棵树!”
这段话摘自一封写给生长在墨尔本圣玛丽学院的一棵绿叶榆的电子邮件(或者说是情书)。2013年,墨尔本市发起了“城市森林战略”,其中一个举措,就是为全市的树分派ID和邮件地址,便于市民汇报它们出现的任何问题——比如下垂的树枝可能伤人或妨碍交通。令当地官员始料未及的是,人们对这件事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他们频频给树写邮件,有祝福的,有直接向树表白的,有向树倾诉自己遇到的现实问题的,甚至有跟树讨论生存困境的。目前树们收到的电子邮件已达3000多封,邮件不仅来自墨尔本本地,还来自遥远的俄罗斯、德国、美国、英国、匈牙利、摩尔多瓦、新加坡、巴西、丹麦和香港等地。
墨尔本环境投资主席、议员亚伦·伍德在接受《大西洋月刊》采访时表示,此事对墨尔本产生了“意料之外但积极的影响”,“这些邮件揭示了墨尔本人对树的爱意”。
墨尔本市政府的这一举措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让市民跟城市更亲近:你当然可以因为爱上一棵树、一个小角落、一家24小时书店、一个深夜食堂,而爱上这座城市。类似的例子还有纽约市交通局在每年8月实施的“夏日街道”项目、比利时安特卫普市为“低头族”设置手机道、火奴鲁鲁鼓励市民“领养”海啸报警器等,它们让城市变得亲切、有趣——这不正是城市营销专家梦寐以求的吗?
“谢谢你给我们带来新鲜的空气,谢谢你如此地美丽。”
给树写邮件到底是出于什么动机?首先可能是好奇。最常见的问题是“你今年多大了?”,还有人向自己心仪的树索要照片。位于墨尔本繁忙的庞特路的一棵金叶榆收到的邮件最多,有人认为,它就是英国童话作家伊妮·布莱顿(Enid Blyton)创作的“永远的魔法树”系列中那棵神奇的魔法树。
其次是表达对树的问候和敬意。2015年2月2日写给一棵阿尔及利亚橡树(ID 1032705)的邮件这样写道:“谢谢你给我们带来新鲜的空气,谢谢你如此地美丽。”2015年2月11日写给一棵橡树(ID 1070546)的邮件来自美国,是以白橡木的视角写的:“你好吗?我就是打个招呼。我叫白橡木(Quercus Alba),你可以叫我爱尔(Al)。我大概350岁了,住在美国密西西比东北部的一个小农场里,高80英尺,树干周长16英尺。我不怎么旅游(事实上,从我还是一颗种子开始就没挪过窝)。我就那么站着,给当地的鸟和松鼠们提供栖息的地方。”
幸运的话,你还可以收到回邮哦。2015年1月29日,“L”问一棵柳树叶薄荷(ID 1357982):“树有性别吗?”次日,L收到了回邮:“我既不是先生也不是夫人,因为我的花朵里既有雄性结构,也有雌性结构,术语叫做‘雌雄同株’。有的树只有雄性或雌性花株,所以它们是有性别的,术语叫‘雌雄异株’。另外还有一些树,树上既长有雄花,又长有雌花。听起来有点乱,不过树木如此千差万别,这很神奇。”2015年7月1日,署名“特洛伊”的人跟一棵侧柏(ID 1058295)谈起了政治:“你担心受到希腊债务危机的影响吗?希腊应该继续留在欧元区吗?”机智的侧柏在回邮中,先是一本正经扯了一通对希腊危机的看法,最后来了这么一句:“其实我不懂(这些东西),因为我只是一棵树嘛。”
为《大西洋月刊》撰写相关报道的阿德里安娜·拉弗朗丝认为,墨尔本此举,初衷是为了维持城市的平稳运行,但在实施过程中,意外地在微观层面上促成了市民与城市的互动:通过和拟人化的树交流,人们获得了切实地在这座城市生活的证据。
在纽约,“夏日街道”是属于市民的。
如何提升市民的参与感?专家说,只要释放想象力,就可以做到——换言之,就是脑洞大开嘛。纽约市交通局(NOT)主持的“夏日街道”项目,听上去似乎没什么特别:每年8月的三个周六,上午7点到下午1点,从布鲁克林大桥至中央公园的花园大道沿线近7英里的街道,全面放开,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玩乐,包括散步或跑步,或是骑自行车,让平日车流喧嚣的街道变成游乐园。但脑洞在细节里:今年的“夏日街道”活动,请来艺术家斯蒂芬·鲍尔斯设计名为“冷标志”(Icy Signs)的临时路牌。这些路牌不指路,而是直指人心,比如其中一块画着一个头顶房子的人,上书:“看,举步维艰的我。”还有一块写着一条标语:“我交电费,只是为了开灯看你的脸。”
而在德黑兰,市政府把一个雕塑家的建议变成现实:实施“和城市一样大的画廊”(A Gallery As Big As a Town)计划,将1500 个城市广告牌更换成了当地或国际画家的作品。一个女性网友评论道:“当我早上醒来,我意识到一些神奇事情已经发生。我以为我是在做梦,因为我无法相信我所看到的一切:德黑兰已经变成了一个博物馆。”
把广告牌变成艺术品并不是德黑兰的首创。此前,法国街头艺术家Etienne Lavie创作了“妈呀!谁偷了我的广告?”系列,在巴黎和米兰饱受“广告入侵”的地段,悄悄将广告牌换成世界名画。而2014年8月,纽约时代广场举办了名为“艺术无处不在”的名画展览,将公众在网站上投票选出的 58 件代表性名画制作成数字版,在时代广场的电子广告牌上展出。其后,则在美国近 50 个州内的电子广告牌上举办了多达 5 万个静态展。不过,将民间创意变为政府行为,德黑兰走在了前面。
“如果能让市民更加积极地参与,或许他们就能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他们所在的城市。”
哈佛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苏珊·克劳福德则在思考通过311市民服务系统促进市民与城市互动的问题,比如,一个与 Ingress 类似的游戏与 311合作会怎样呢?“如果能把趣味性的东西加入这种实用性的服务当中,如果能让市民更加积极地参与,或许他们就能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他们所在的城市。”
Ingress是由谷歌开发的一款现实增强游戏,玩家的手机客户端会结合谷歌地图和导航生成虚拟的游戏地图(但地图上的街道、路线和地点都是真实的),按照地图收集并积攒足够的虚拟“XM”能源后,就可以前往“传送门”完成“黑客”任务。玩家们在游戏里竞争,现实世界中也可以看见真实的对手。
对苏珊·克劳福德而言,看到大热的Ingress 游戏,她想到的是市民与城市互动的下一个阶段:“城市中,官方通过 Web 2.0 时代的社交网络平台(如 Twitter、Facebook 和博客)这些传统的沟通渠道与选民进行交流,但这种交流已经不再是从前单一的双向交流了。随着光纤和 Wi-Fi 的不断普及,城市可以推出增强现实应用作为新的沟通模式:311 服务完全可以与 Ingress 这样的游戏界面进行联合。”“运用这种增强现实应用能让你感受到一个活力四射、娓娓道来的城市。你可以与城市进行对话,你能抱怨雕塑下人们乱扔了垃圾,或是建议重新设计这个公园,使其更好地为周围的社区服务。你可以创造一个你的愿景,然后让别人来看。”
是的,让事情变得有趣也是城市服务的一部分。市长们都希望市民认为“我所在的城市很酷”,这样人们才愿意留下来,也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要让城市再次焕发生机,或者复兴某个街区,通常的做法是通过艺术和创意,比如毕尔巴鄂接受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入驻。但城市在造概念、玩噱头之时,也别忘了服务对象,也就是市民。作家唐诺说,陈水扁、马英九任台北市市长时,都曾有把台北打造成“文学之城”的想法,还拿出钱来鼓励写作。但其实不必那么麻烦,“把街道弄好,让人能安然行走其上,你盖好它,文学很快就来了”。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