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创业已经成为显学,或者说是新潮流、新宗教。所以作家冯唐在朋友圈感慨,“空气里都是创业的味道”——从配发的照片来看,他当时正在“2015青年创业创新大赛”的现场,听各路创业者大谈核心团队、立项背景与目的等。
刚刚播完的TVB现实题材电视剧《楼奴》,自然也没有忽略“创业”这个时髦桥段:80后打工仔楼耀明咬咬牙卖掉辛辛苦苦才凑够首期的房子,入股一家私房菜馆,实现自己的创业梦。不过,和内地全民皆创业的狂热氛围有所不同,这部电视剧还给出了创业之外的其他选择:劳必达满足于自己有儿有女,有个漂亮老婆,有一间小房子,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幸福——为此,他甘当楼奴,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劳必达的儿子则在大学毕业后,去国外打工旅行,不愿意一毕业就被供楼所困。这些不同的活法,各有各的道理,说不上孰高孰低。
是啊,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容许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就像罗素所说,“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而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成功”(或者直白地说是“金钱”)正在取代此前的意识形态,成为唯一强大的价值观。追求成功没有问题,但人人都追求成功、鄙视想过小日子的人就有问题:因为这抹杀了个性和差异性,“千人一面”不仅无趣,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专制。所谓“梦想”、所谓“创业”,也是如此。
“我没有梦想,我在做我的事情,梦想它会来。”
作为创业者家属,闪闪在微信公众号“奴隶社会”撰文讲述“梦想背后的故事”。在她看来,创业者决心创业的原因,不外如下几种(排名不分分后,比例相当):1.财富。挣钱,挣很多的钱,是人们创业的重要驱动力。但他们要的往往不是物质生活的富足安逸,而是“财富”本身以及它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自由。2.荣耀。他们希望自己的创业经历成为励志故事,成为大大小小的传奇,被人敬仰膜拜。3. 对科技的激情。他们热爱新事物,爱Gadget。若去拉斯维加斯AEE(色情娱乐行业年会)和CES(消费电子产品年会)撞日,必选择后者。4. 做有意思的事。他们愿意跟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不受朝九晚五的约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自己想做的事。5.想给世界带来点影响。人生短暂,总得留下点什么,才不白活一生。
以上种种,统称“梦想”。只是,人生不总是“中国好声音”的舞台,当被汪峰老师问到“你的梦想是什么”时,你总能激动地说出自己的梦想——为什么非得有梦想呢?没有梦想可不可以?所以上一季帕尔哈提的回答特别难得:“我没有梦想,我在做我的事情,梦想它会来。”事实上,这可能是多数人的常态:他们的梦想,往往不过是“小确幸”而已。
晨兴创投合伙人刘芹有一个看法:创业是留给少数人的机会。也就是说,创业者是少数派。刘芹对此的解释是:普通人在作决策时,会趋利避害,且注重短期效应、注重眼前的利益。而真正的创业者看得很远,超越了普通人趋利避害的本能,他(她)追逐的是一个愿景,并视之为信仰,是内心深处的热情支撑他(她)完成创业这件事。所以,创业不适合多数人,只适合少数派。刘芹同时提出,要警惕当前把创业变得庸俗化的苗头——把创业等同于实现梦想,好像谁都能开店、开公司、开工作室(其实用的是爸妈的钱),满口“互联网+”,没有个App都不好意思出来社交……
还有一个和创业相关的词,“转型”。传统媒体人离职创业叫转型(例子太多,就不一一举例了),罗永浩卖锤子手机叫转型,张向东离开久邦做自行车也是转型。而在成王败寇的逻辑下,能拎出来的都是“转型成功”的例子。新京报传媒研究院副院长朱学东对此表示反感:“可能我矫情,我一看鼓吹媒体人转型成功之类的文字,打心眼里就烦。因为在他们眼中,成功不过是企业上市,或骗了风投来,或又挣了多少名利……我就想过自己的小日子,白天工作愉快,晚上睡得踏实。高兴时放声大笑,痛苦时嚎啕大哭,孤独时有家人兄弟相伴,不装不舔不卑不亢,我觉得这是我的成功。”
像打了鸡血似的躁动不安、一惊一乍,那不是生活的常态。
朱学东有句话说得好:“我希望做一个正常的人,过正常的生活。”他每天的生活,不外是带孩子、读书、走路、抄诗,还有记流水账。
前媒体人、现自由撰稿人魏春亮在《南方周末》撰文称,王小波并非“特立独行”,而是“正常”——只是,他这种追求个人意志和表达的“正常”,被视为另类。他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敢于无视人们对其生活的设置,像猫一样到处游逛而不是老老实实待在猪圈里,甚至学会了汽笛叫,最后逃脱人类的围捕,成为一头野猪。他说的当然不是一只猪,而是那些崇尚自由、不追逐时代潮流(或者说反潮流)的人——比如说,对成功学保持警惕性的人,做一辈子专业工作却甘之如饴、不为名利所动的人,在创业大潮中保持自我的人。
像美国著名主持人迈克·华莱士,1946年亦即他28岁那年成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新闻播音员,直到1968年才成为CBS王牌电视新闻栏目《60分钟》的主播,这一年他已经50岁了。此后,他一直在主播任上,直到88岁才宣布退休。在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他从未想过离开传媒业,去当个顾问或独立董事什么的。
最近刷爆朋友圈的泰国人Jon Jindai,因为受邀在TED大会作了题为“生活本应简单,为何你过得那么难”的演讲而备受关注。Jon Jindai年轻时和村里的同龄人一样,跑到首都曼谷追求“成功”。在曼谷的七年他并没有做出一番事业,于是回到清迈乡下,搞农场、盖房子,顺带开有机餐厅,有了自己的品牌Pun Pun Organic Farm——对,可以说他无心插柳地创了个业。
让人不舒服的朋友圈相关文章的表述,说Jon Jindai是屌丝逆袭:“这个曾经的学渣、屌丝,如今有了外国媳妇和混血儿子”,“在大城市混得一塌糊涂的Jon,却在另一个地方成为社区领袖、人生赢家”——仿佛不把一个故事往励志的路子上引导,就不足以打动读者。但是重点难道不应该在“生活本应简单”么?想必Jon Jindai本来也不是铆着劲儿非要做出什么东西来,只是顺势而为罢了。创业成功确实可喜可贺,但创业屡屡失败也不是世界末日,不创业、就愿意过有滋有味的小日子,更应该鼓励。像打了鸡血似的躁动不安、一惊一乍,那不是生活的常态,而是虚火上升。
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