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的这首咏鹅诗家喻户晓,但就我知道的,有人把“曲项向天歌”背成“曲颈向天歌”。到底哪个对呢?其实,知道颈项的区别,答案一目了然:脖子前面是颈,后面是项。向后弯脖子是曲项,向前弯脖子是曲颈。向天歌是嘴向上、向后弯脖子,当然就是“曲项向天歌”了。
古人活得精细,现代人活得比较粗糙,前后不分,阴阳不分,子午不分。比如说“午”指中午时分,子时指半夜,但现代人居然会把午用来指半夜,“午夜的收音机,轻轻传来一首歌”,且午夜新闻、午夜剧场比比皆是。成语“望其项背”说的是身居人后,只能看到前面的人的后脖颈子和脊背。现代人颈项不分,临床上把肩背、后项肌肉紧张疼痛僵硬叫做“颈肩综合征”,这是明显的用字不当。不过大家一起糙,约定俗成,见怪不怪,也就习以为常了。
为什么要分颈项?二者除了位置不同,组织结构、生理功能也不同。脖子上连头颅,下接胸腔脊柱,中间靠七节颈椎支撑;颈椎中间是脊髓,外边被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肌肉包裹。很多人喜欢啃鸡脖、鸭脖,原因是脖子经常活动,是活肉,比僵死的肉更鲜嫩更美味。
相比而言,颈比项更重要。因为颈的正中是人的食管和气管,锁喉、割喉、断喉说的都是颈部;正中两侧就是颈动脉,中医把它叫做人迎和气口,在诊断中要和手腕桡动脉相互比较参照,以判断身体状况。现代医学急救,判断是否有生命迹象,常规做法也是探测颈动脉是否有搏动。儿童打闹时常有互相搂脖子过于用力或时间过长,导致对方昏迷的;也时有听说热恋中情侣拥吻搂抱过紧,导致对方休克窒息的,可见颈部的重要性。“交颈而眠”,指两人面对面相拥,不仅敞开胸怀,而且把最致命的部位暴露给对方。“刎颈之交”,其实就是交心换命的生死之交。冷兵器时代自杀的方式多是自刎,一般都是反向执刀划向一侧的颈动脉,身体因本能的疼痛手臂向外撒开,导致切向脖子的力量加大,刀刃切得更深,快速了结。
后项没有颈部那么多重要的组织器官,它主要由肌肉组成,负责固定骨骼,完成脖子的运动。后项的肌肉不全是直上直下的,也有斜着过来联系前颈后项的。比如胸锁乳突肌,上联耳后,下联胸前锁骨,是控制脖子扭转的重要肌群,也是落枕的主要发病部位。
历史上有个“强项令”故事:东汉初年,汉光武帝的妹妹湖阳公主的苍头杀人后藏匿在公主家。当时的洛阳市长董宣等到凶手陪同公主出行时,一举把他拿下诛杀。公主向皇帝告状,帝召宣进宫询问,假意要杀他为公主出气。董宣据理力争,甚至不惜用头撞门柱自杀。皇帝想让董宣给公主叩头陪个不是,派太监强行按他的头,董宣两手据地,始终不肯低头。湖阳公主抱怨:“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皇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给自己找了个台阶,封董宣“强项令”,赐钱三十万。
正常人的颈椎有个天然的胜利弯曲,而且是向后弯的。这是人类进化的自然结果,至少说明人是经常仰面朝天,仰望星空的。自然界中,好像只有猪的脖子是耿直的,而猪是从来不看天的。有了这个生理弯曲,人的颈椎像弹簧一样有弹性可压缩,才能更好地支撑头颅,保持前后左右的旋转活动。软组织附着颈椎成长发育,肌肉在发力时保持紧绷,松懈时保持柔软,骨正筋肉,气血周流。
可悲的是现代人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改变千万年来形成的进化结果。临床上的颈椎病患者越来越多,其普遍特点是颈椎生理弯曲消失,伴有不同颈椎的关节紊乱或错位变形;当然同时出现的还有后项肌肉的僵硬疼痛,以及对头颅供血和四肢神经传导的影响。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原因很多:外感风寒造成后项肌肉僵硬;长期低头、伏案工作或娱乐;枕头过于松软;落枕或暴力外伤留下的后遗症。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心理情绪性格的影响。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