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在线百科全书 维基百科
任何人都可以查阅,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它的编辑,维基百科区别于传统百科全书的阅读方式和编纂方式,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知识网站。它是互联网上“众包”的最佳体现——一旦出现知识错漏,马上有人更新。这种人人参与的自由模式,使其诞生5年后搜集的词条量达到《大英百科全书》的12倍。
2002 文件分享 BitTorrent
美国人Bram Cohen在这一年发布了第一款BT软件BitTorrent,这款软件延续了Napster和Kazaa的文件分享传统,让大容量文件在互联网的发布和分享变得更加容易。此后,虽然BT被当做是侵犯版权的帮凶,但它先天“去中心化”的思路和更加方便的分享功能,让其仍然拥有惊人的用户量。
2003 虚拟世界真实化 第二人生
不管现在的结果如何,《第二人生》的开创性意义不容忽视:它在虚拟之地构建的真实世界,让数千万人为之着迷。它像是一个乌托邦,但又极端映射了现实世界的弱点——性交易和赌博在《第二人生》几乎泛滥成灾。
2004年 社交网络 Facebook Flickr gmail
在Web2.0大张旗鼓进入人们视线的前夜,社交网络Facebook和图片分享服务Flickr就已经诞生了,这两者不同程度上强调用户的沟通和分享功能,让其迅速成长。它们不是社会化网络服务的先驱,却是最为成功者。这一年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网络服务是gmail,它的大容量空间和搜索优势,几乎重新定义了电邮服务。
2005年 网络视频 YouTube
如果说Podcast让每个人都成为一座广播电台,那么,显而易见,YouTube让每个人都成为电视台。它是网络视频服务的布道者,在被谷歌收购之后,YouTube的用户量更呈现出爆发的态势。更具有想象空间的是:Google TV正试图让YouTube更多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传统的电视服务还有多大生存空间?这个问题在YouTube诞生后,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提起。
2006年 微博客 Twitter
Twitter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次次重大事件的直播,而它的中国式变种新浪微博在这点上则发挥到极致。或许这不是工具的问题,而是环境的问题。商业上来说,两者差别也极大。Twitter目前在美国还没找到商业空间,而新浪微博已经在中国掀起轰轰烈烈的开放平台。但不管Twitter的商业模式如何,它所贡献的这种网络服务形式,在2010年一年所掀起的波澜,没有其他网络服务能够企及。
2007年 在线电子书商店 亚马逊
2007年年底,随Kindle一起问世的电子书在线商店刷新了人们对阅读的认识。如果说上世纪末诞生的亚马逊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那么,Kindle及其在线书店则试图颠覆图书的印刷传统。截至目前,亚马逊上可购买的电子书籍已达30万种。Kindle之后,谷歌和苹果都试图在电子图书领域对其发起冲击,前者发布了Google eBookstore,后者则发布了ibook。
2008 云存储 Dropbox
云计算一直是一个云里雾绕的概念,但2008年发布的Dropbox让普通人第一次见识到云计算的魅力。通过Dropbox,用户可以轻易实现互联网上的文件同步,且可以存储并共享文件和文件夹。
2009 地理位置服务 Foursquare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时,基于位置的服务(LBS)才得以更多发展的机会,Foursquare是LBS的典范,它基于位置的游戏第一次让LBS如此有趣,而它从中发掘的赚钱机会也让人看到“位置”的商业潜力。
2010 iPad信息杂志 Flipboard
虽然有个不太容易懂的定义——“社会化聚合的iPad信息杂志”,但Flipboard从诞生之日起便大受好评,被人称作iPad上第一个杀手级应用。它通过杂志化的界面,让信息过载的人们得以更加轻松的阅读体验。
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