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振宇 微表情分析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信息中心主任)
姜振宇“没有”表情。虽然他与人交往时笑容得体、谦逊真诚,但在礼节性的笑容背后,他“隐藏”着不动声色的冷静。他在意言语表达的精准、科普分析的严谨、斗智斗勇的思辨乐趣,胜过表达情绪。
姜振宇随时可以有表情,虽然他是一个没有上过表演课,混过江湖的普通书生,但是他随时可以面对镜头和陌生人夸张地表达喜怒哀乐,然后迅速复位,收放自如。姜振宇,一个微表情的研究者,他在研究人类表情背后深不可测的人心。
提到微表情分析,绕不开畅销美剧《千谎百计》(Lie to Me),该剧的灵感来源于行为学专家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博士的真实研究项目。艾克曼的研究项目是发掘深埋在嫌疑犯脸部、身体和声音里的线索,然后将犯罪调查中的真实与谎言昭示天下。
姜振宇也在做类似的研究。目前姜振宇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就是协助各地公安侦破案情——帮助他们看透那个“嫌疑犯”的真实想法。“我们尽可能按照贴近科学的原则来分析调查对象。最后拿出来的不是‘他是否说谎’的结果,而是一个方向——调查对象对什么特别在意,在说什么问题时产生了强烈情绪,以此给检方提供一个可能的案情排查方向。”在协助公安办案的过程中,身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信息中心主任的姜振宇,也试图与他的同事一起建立一个微表情犯罪数据库。
对外做科普讲授时,他曾用过一个视频段落:是一个车祸的目击证人为了描述现场,不由自主地大幅度歪着头说话的场景。“任何一个人歪着头背一遍‘白日依山尽……’,短短20秒,都会感觉付出了很大的脑力和体力,很累。这不是人类常态的动作。一个人不可能一边做非常态的动作,一边动脑筋说假话。”因此,姜振宇判定这个证人刻意说假话的可能性不大。
“很多人都有自信,认为可以控制自己。凭理智可以想清楚所有的问题或者很多问题。其实在我们眼中,人更多时候是情绪的奴隶,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靠大脑皮层来决定。我们所做的研究是通过观察外在的、非语言性的信息来回溯这个人当时的主观感受和想法,我们把这个叫做微反应。只要是正常人在正常的交流中就会有各种表情和动作。其实每一个动作都是由我们的神经系统下达指令的,所以我们看到动作可以逆推一下,他的神经系统为什么下达了这个指令,背后有什么样的情绪。”
微反应源自于英语Micro-expression, expression之所以没有翻译成“表现”或者“表达”,“因为有效刺激是我们研究最重要的部分。怎么确定对方这个表达是真的,需要给他加一个刺激源。第一步我们不是看他的脸,了解他的语言,看他的肢体动作,而是问一些刺激他的问题。不管是好的刺激还是坏的刺激,只要是他内心关心的问题,他就会或多或少流露出内心真实的意愿。所以才说是‘反应’。之所以用‘微’,因为在社交情景中,人会用理智抑制自己真实的情感表达,用社交规则来进行自己的情绪管理,所谓的‘反应’只是点滴流露”。
姜振宇研究微反应源于2007年,就读博士第一年的他按照导师的安排给学生上课,在准备那堂如何制作3D动漫的课程中,他开始了解如何绘制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如何“表现”表情。他忽然发现面部表情是人类共有的。当人类有愤怒、恐惧、厌恶、惊讶、难过、愉快和轻蔑这七种情绪时,不管你是来自纽约还是巴布亚新几内亚,你脸上都会显出同样的表情。“我相信练素描的、练表演的,或多或少都知道人生气的时候一定是皱眉毛的,不会眯着眼睛,是瞪着眼睛,然后有可能咧着嘴露出牙齿,表现出很生气。他们对这个表情前后有多少联想我不知道,但是这点前后的联想是我关心的。我喜欢探究人的结构、情绪、思想变化的过程,我希望探究到其中的规律。”
那年秋天,把整个微反应学读完之后,姜振宇第一次有种了解一门知识后的纯粹的生理快乐。“做微反应研究最大的乐趣在于这个事情的不确定性。人本能有一套动物性的表情,可是你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家庭等,各种顾忌、干扰产生了很多变化,可解读的方向很多。我们的目标就是根据所有的参数排除掉那些可能性很小的方向,尽量保留最趋近的、最合逻辑的某些思维方向。经常出现的状态是一个人的表情反应跟我们积累起来的经典反应不一致,到底有什么问题呢?这个探索的过程是美好的,有点像斗智斗勇的智力游戏,我在猜牌,但不是随机地猜,而是有大量依据和分析来猜,也有点像数学里证明严谨的悖论的过程,能体现出智力的趣味。”
2010年,《千谎百计》风靡中国,剧中出现的鉴别谎言的技巧也被广为传诵。可是这些因为剧情需要而被戏剧化表达的技巧实在不严谨,经不起仔细推敲。在《千谎百计》迅速被神话和妖魔化的这一年,姜振宇与他的团队向社会公布:有一个微反应小组一直在征集研究案例。“神话和妖魔化是同一把剑,你必须努力去科普去扩大社会影响,告诉大众,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怎么研究,我们怎么追求准确。”
微反应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科学规范与生活实践中姜振宇尝试了持续至今的“黑白配”。他参与电视节目《非常了得》,在这档参赛人判断台上嘉宾所陈述故事是真是假的节目中,他担当帮助嘉宾判断的专家。“这个节目本身有一个最大规则就是‘崇尚’欺骗,你骗得好是牛人,所以所有参与这个节目的人在说假话的时候,不但没有压力,反而有动力,有要表现我很聪明的心态。这种心态在日常生活中是没有的,这是我们所说的‘白位感的心态’。另一种是犯罪嫌疑人,一定不想被抓,因此会用各种方法武装自己,这个心态也非常极端,是‘黑位感的心态’。这一白一黑两头的规律找到了,中间状态的人的心态就相对容易把握,普通人撒谎的思维不可能周密过这两头的人群。”
走出主流的科研规范,在遥远的隐秘的人群中,姜振宇知道有他的同类。“CIA,FBI里,一定有群人在研究‘读心术’。此外在商业领域,据我了解,有些五百强企业也有一个部门研究人的各种表情分析,他们的团队组成是生物博士、神经学博士等。这个团队的任务就是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每天看,每天写记录,每天研究人的表情,而他们的研究成果只提供给供职的公司。比如测试那些接受市场调查的受访对象是否说谎,来判定一款产品市场调查的可信度,他们收费高昂,即使在公司内部为另一个部门服务,他们的收费也是一个小时几千甚至上万美元。”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