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甘之如饴》讲到了糖尤其是果糖对身体的危害,不能不佩服中国古人早早通过非科学的途径和方法认识到果糖的危害,发明了不含果糖的饴糖。科学是认识真理的手段之一,说中医不科学,只能说明中医有独特的认识自然、掌握真理的方法。我很早就说过,不怕中医不科学,就怕科学是伪真理。
中医认识自然,离不开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神农尝百草,一则依靠自身的体验,二则有取类比象的认识方法。古人观察到,自然界并不直接出产糖,即便出产,产量也极小,所以并不把糖作为食物。古人同时观察到,植物的种子蕴含的精气最高,而根、茎、叶、花、果中精气含量不足,甚至有毒、有害,因此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的基本饮食观。而植物中营养含量最高的部分基本存在于根、茎、花、果中,所以吃糖不如吃种子,直接吃糖补充糖分不如吃种子中的淀粉分解而成的糖。古人认为,果酒不如粮食酒(黄酒、白酒),延伸到今天,国人认为葡萄酒不如威士忌。
所以中国传统的饮食观并不重视甜食,中国人不能理解外国人嗜甜,居然把恋人叫sweet heart、honey。这与五行分布中中国居中、属土也有直接关系。同时,中医观察到嗜甜的危害,提出“甘脆肥醲、腐肠之药”的说法,也意识到有多种疾病是富贵病,是糖导致的结果。
现代的商业营销,多数打着科学的旗号,先否定你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然后吹嘘、推销自己的商品,同时花大钱掩盖自己产品的缺陷。食用油、牛奶、饮料都存在这个问题。去年世界范围内爆出制糖业掩盖果糖、蔗糖对人体健康的伤害,嫁祸于胆固醇的丑闻。这对国人应该是个警醒,亲近自然、回归传统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含饴弄孙”这个成语,有两个可讨论的话题。其一是养育儿童的问题。我们自称哺乳动物,但国人母乳喂养比率偏低,这与剖腹产盛行、产前产后精神心理创伤、高龄生产等有直接关系。但这只是“乳”,“哺”的事儿大家都忘了。哺就是成人嚼食以后吐出来喂孩子。现代人别说这么做,听着都觉得恶心。我小的时候还有爷爷奶奶或父母这么做,现在都绝迹了。但是从古至今的哺育、哺养、哺食都是这么完成的,嗷嗷待哺不仅仅说的是禽鸟,人类也一样需要。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孩子却经常闹病,儿童医院人满为患,孩子的体质持续下降,缺了哺乳是最大的问题。含饴弄孙体现了古人的喂养观,至于对不对、做不做,那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其二是养老的问题。日本早已进入老龄社会,现在正在推行延迟退休,兴建大量养老院,同时推广在家养老介护管理。但是总有一些老人独居,死在家中被猫狗分食,或腐烂变质,于是又催生了一个专门清理老人尸体和旧居的行业。我参观过很多养老院,美国的、日本的、中国的,高档的、中档的、低档的,不论硬件设施多么好,不论软件管理多么到位,总是感觉不好,因为养老院中弥漫着一种日薄西山、阴郁腐朽的气氛。更遑论时常爆出的护理人员虐待老人,以及老人之间产生争吵甚至打斗。
我个人认为,儿女把老人放到养老院以后不闻不问,这和古代弃老没什么区别。说这话肯定会得罪很多人,但现实就是如此。以前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自顾不暇,会把无用、生病、残疾的老人扔到山里,说好听点是任其自生自灭,其实就是谋杀。给人剃头者,人也剃其头。弃老的人,即便自己的孩子不说,也应该明白自己将来也会是这个下场,那生活的意义又在哪里?岂不悲凉?
中国古代的伦理观讲究孝,其实就是通过文化约束避免这种悲剧发生。含饴弄孙体现中国的养老观,那就是充满温暖、亲情的三世同堂、四世同堂。这种家庭中有暮气沉沉甚至死气沉沉的老人,但还有朝气蓬勃、英姿勃发的儿童和少年,当然还有沉稳刚健的中年人,这种阴阳、温凉、刚柔交织的结果,就是形成一种和谐的气氛,有益于人的心神健康。在这样的家庭里,老人不是混吃等死,中年人不绝望,儿童充满希望。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