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地近年出现不少具电影感的电视剧,或古装或时装,皆有可观:剧情较不老套,对白较不罐头,一出连一出,掀起了一波连一波的追看风潮。只可惜,通常到了第十集左右,或情节流于硬拖,或悬疑趋于平淡,令观众没法不按着摇控器的快转键呼啸而过,像啃鸡肋般勉强将之看完了事。所谓专业,应该不仅是把事情做好,而更在于持续地把事情做好。半途而废者,大多数只因得意忘形。
欧美影集也有类似现象。许多剧情如果只拍十集八集,可得95分;却因拖延至二三十集甚至更多,欣赏指数过了半途便江河日下,比油价的暴跌速度更急更快;但往往到了临尾几集,状态回勇,重新爆发高潮。所以最佳观赏策略应以“慢—快—慢”的三拍节奏进行,把时间和眼力留给其他新片。
公平地说,并非编剧或导演失准。只不过观众看完前十集,领略了剧集的精彩关键,对于情节或对白有了固定的预期,往下看,大概猜到会发生什么事情,而且期待更高,希望刺激的更刺激,悲情的更悲情。后面的集数即使保持平稳水平,由于“期望值”提升了,观众即难感到满足——像所有上瘾的物质,唯有不断把质量往上拉高始可寻回相等的享用快感。观众的进步比你想象中的快,而你,不进则退,拍戏和做人的道理其实没有两样。
以《纸牌屋》第三季为例,看过的人都说远远比不上前两季。其实新一季在镜头剪辑等技艺层面上并不见得比先前弱,剧情的紧凑度也不会较低,只不过,我们被前两季宠坏了,又等了这么久,期待遂高,若无超越便是退步。另有一个关键理由:前两季讲的是凯文·斯派西往上攀升之艰辛历程,由议员而副总统而总统,无恶不作,狡诈多端,是一场斗智斗力斗狠的 up-hill battle,观众边看边骂,却都暗暗投射,让男主角替没机会也没胆量的自己去把坏事做尽。新一季说的是他在总统任内的种种挫败,going down the hill,很难引发什么认同或共鸣,连同情也谈不上,只觉得闷。说坏人成功的戏总比失败的戏来得吸引。观众,其实没有太多同情心。
《纸牌屋》第三季在香港也做足了宣传功夫。铜锣湾闹市挂起高高的广告牌,凯文·斯派西傲视行人,如神,如帝,似在提醒世人,他已成为总统,江湖有事,白宫内,风云起,敬请追捧收看。这照片必经严重 PS,看上去比他在剧集里年轻十岁。《纸牌屋》第二季不过是一年前的作品,相隔几百个日子,不知何故,新一辑里的斯派西竟然老了十岁:眼袋沉甸甸地垂下如两个鱼网,双颊下坠得更夸张,一张瘦削的长脸几乎变成国字脸;而身形,显然骨质高速疏松,背弯了,肚突了,再也撑不起那套毕挺西装。中年男人的魅力彻底失去,近于一个糟老头。
而他的女人,戏里的女主角,景遇类近:原先明亮机智的眼光忽然暗淡,脸形亦由尖变方,除了高挺的鼻梁仍在,其他都变了,变得不易辨认,可真是“夫唱妇随”,夫妻同命,皆在老去的路上急步前行。都说一个人过了某个年龄会像坠崖般老得一发不可收拾,看来是真的,男女相同,谁都躲不开肉身衰老的宿命。再好的整形医生亦只能遮掩若干老化痕迹,像替一辆老车喷漆或装潢一座老房子,新是新了,但那种新,任谁都看得出是翻新的新;赞美归赞美,真正惊叹的只是遮掩功力而非新颜艳貌,只不过“人艰不拆”,不愿说穿罢了。倒奇怪为什么男女主角不去大修特修,修了总比没修好,吃幕前这口饭,输人不输阵,输艺不输脸,没资格让自己在观众眼前老去。
但不管老不老,新一季确实不够刺激。理由除如前所述,观众一般不喜看人走向末路,亦因这一季完全没有桃色香艳,尤其没有了权力大叔和小萝莉之间的瓜葛拉扯。结果只剩一群中老年男男女女在白宫内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啰唆念白,实不容易挑动观众的追看兴趣。俗语道“烟酒不分家”,其实,权势与桃色也不分家,否则便会沉闷单调,失去了情绪上的刺激悬念。到了第四季,请小萝莉再出场,没有她,如奶油蛋糕上忘了放樱桃,寡淡无味,恐怕比第三季更失色。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