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虑”的繁体是“慮”,《黄帝内经》认为“因思而远慕谓之虑”。意思是,它是将来时,还没有发生,同时又牵动了人的情感,让人羡慕、企盼,挑动了欲望和情绪。相声《扔靴子》说的是一位老人等待楼上的房客扔下第二只靴子而不得,以至于一夜没睡。老人的这种状态就是焦虑。焦虑的产生源于思维定式,也就是说老人过去的经验使他形成了下意识的条件反射:听到房客扔下第一只靴子以后,心里就开始期待第二只靴子落下。这就是因思而远慕,慕而不得,期待越来越久远,也就形成了焦虑。不必笑话这个老人,其实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类似的焦虑。过年时放二踢脚,听到“咚”的第一声以后,你是不是期待着第二声炮响?是不是听到以后心里很踏实,没有听到则有空落落的焦躁感?
为了避免焦虑产生,我们应该检讨一下自己的思维定式和情绪习惯,特别是在儿童期形成的条件反射,避免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人应该多经历磨练,经多见广了,就知道一种原因会有多种结果,也就不会钻牛角尖。比如说有志者事竞成、功夫不负有心人、善有善报等说法不一定对,因为有时需要时间——所谓时候不到,有时则需要其他条件的配合。
所谓焦忧,就是焦心于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水浒传》里有一首诗:“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天下大旱,农夫担心颗粒无收,这是焦忧;同时又心存侥幸,盼望着能来一场透雨以缓解旱情,这种期待就是焦虑。
焦忧的心态也是早期心理情绪创伤形成的条件反射及其放大,形成绝对的、有因必有果的情绪习惯。患者根本不考虑条件变化对结果的影响,看到小苗头就预想恶劣结果的发生,然后陷入惊恐痛苦之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杞人忧天。这种焦忧,开始让人心急如焚,持续久了或反复多次,虚火耗尽,人就会悲观抑郁,出现负面的情绪和情感,病得更深。
中医治疗,首先应当分清是忧还是虑。焦忧的患者,往往对目前及未来的生活缺乏信心和乐趣,对周围环境不能清晰地感知,思维变得简单和模糊,整天专注于自己的健康状态,担心疾病再度发作。这些人一般脾胃功能较差,消化吸收功能不良,营养不足,精气不能支撑思想、情感和精神。焦虑的患者,心火独炽,欲火焚身,有追求,有理想,言行焦躁,情绪激动,失去平衡,经常无故发怒,与家人争吵,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不满意。
医生首先要查清患者是否有明确标的。那个失眠的老人至少还知道自己在等靴子,临床上很多患者由于长期情欲不遂的积累,反而不知道自己为何而焦虑。这就需要医生剥茧抽丝般帮助患者厘清思路、梳理情绪。如果患者达成一个目的又陷入下一个焦虑,那就不是诱因的问题,需要解决内部的问题。
根据中医的身心相关理论,无论是焦忧还是焦虑,都要先解决“焦”的状态,要关注患者的生理症状: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跳和呼吸次数加快,全身疲乏,失眠、早醒、梦魇等睡眠障碍,消化功能紊乱症状等。大多数焦虑症病人还有手抖、手指震颤或麻木感、阵发性潮红或冷感、月经不调、停经、性欲减退、尿意频急、头昏、眩晕、恐惧、晕厥发作等症状。
物质决定意识,生理决定心理。中医治疗焦虑,定位在心神;治疗焦忧,定位在脾胃。二者诊断都是虚火,病因为妄想。诊断之后,通过针刺、艾灸、服药、按摩等手段可以很快解除患者的生理症状,进而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心理状态。焦忧或焦虑的患者,在解除了生理症状以后,其心理问题往往迎刃而解,不需要咨询劝说,不治而愈。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