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全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都应该感谢“超女”。是“超女”以其爆破式的推进,把一种原本受众狭窄的节目形式变成了全民认可的收视习惯,同时也把表演型人格衍生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表演型人格和娱乐节目的崛起
在2005年之前,报名参加电视节目、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甚至有可能出丑,还是一件只有青少年才会做的事。当年,有不少社会学、心理学专家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评论这是一种“青少年的困惑、不确定性和空虚心理”,认为这是“想通过另类的方式成名或者引人注意”,而人们应该减少对他们的关注,因为“这种关注带给网络红人的伤害可能远大过益处”,“这些人的成名显示人性中丑陋一面的膨胀”。
我们很难想象,十多年后的今天,即使是这些专家们也在热切地盼望能够在某个电视节目中露脸,相亲、职场都好,清谈节目也行,最重要是能语出惊人,网上骂声一片,立刻获得一席之地。
只要有三个人,你就是表演者。表演型人格经过十多年来电视节目的浸润,已经改造了整整一代中国人。相亲节目上,你要对男女关系有惊人的见解,以能挑起性别战争为最佳;社会新闻节目上,你要观点激烈,地域之争永远是最好的话题;职场节目上,你要挑战权威,以不妥协的姿态对抗一切不同意见;环保话题上,你要极端到底,和一切毁灭地球的坏人做殊死斗争;在微博上,你要或左或右,割裂人群,和一些人坚决站在一起,把另一些人呼作“脑残”。
至于你真正怎么想的,生活中你会怎么做,你是不是依然和绝大多数人一样磨磨唧唧地过完了一生,这并不重要。只要你站上那个舞台,你就必须这么说话,这就是表演。
但表演终究是短暂的。我们现在再没人提起程菊花,这位2005年在《星空舞状元》中以怪异的呼啦圈舞一举走红的选手,现在已经不知去向。她当年甚至都不知道叫朋友给自己拍个视频,她的走红完全是靠别人的网络传播。如今的众多营销团队早已进入了专业化的炒作之路,精心制作各种故事、戏剧冲突,精心选择爆料的时间、方式、地点,表演成为纯技术性和纯商业的路数。
2006年,李宇春接受采访时曾说,她坚持搁置表演之路,不愿成为全能艺人,“只想做一个歌手”,她说这两者之间,“区别非常大!最大的不同是艺人是包装出来给人看的,但是歌手要坚持自己的本性”。而现在我们已经看过好几部李宇春参演的电影了,相信她还将继续。
你知道,即使李宇春这种量级的,依然无法抗拒表演之神为她设定的人生道路。
每个电视节目都有自己的说话模式
既然你已经认识到你必须表演了,那让我们来看看你该怎么做。
首先你必须认识到,所有场景都是你的舞台。你去参加节目之前有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背景资料?音乐世家?底层草根?父辈的梦想?叛逆的迷因?疾病、痛苦、人伦、亲情、聚首和别离?你得有一点什么可以让沙发土豆们津津乐道的东西。
你留意自己的模式设计了吗?你是不是陪朋友去参选,然后他落选了,而你却选上了?你是不是本来看见排队人多就回去了,但前面有认识的师妹叫住了你?你是不是比赛途中家庭遭遇巨变,几度要退出但还是有一种精神力量支撑着你走到了最后?你是不是一定要用参加比赛展示自己来向某个人宣示自己的存在,要拿一个冠军去祭天?卧病的亲人,看低自己的评论者,周遭不理解自己的朋友,或者经历十年情路坎坷四处漂泊最终因为自己追逐梦想而不得不放手的爱人?(好吧,我承认最后一个有点狗血了,但他们就是这么做的,不是吗?)
以上这些模式,你可以选一个,反正现在都做滥了。我也曾想过有没有更创新的模式出现,后来我发现模式是要照顾到受众的情绪的。想想那些黏在沙发上撕都撕不下来的师奶们,你如果不给她们输送一点可以噙着热泪打电话奔走相告的正能量,她们有什么动力要为你的走红而付出感情?所以,最完美的搭配是:30%的苦楚身世+30%的自强不息+25%的天赋异禀+10%的特立独行。剩下5%干吗?当然是卖萌啊,笨蛋!
好,我们继续下一个阶段。不管你平时怎么说话,站上这个舞台,你就得用这里的方式说话。
——“你为何而来?”——“为了追逐音乐的梦想。”
——“你在找寻什么?”——“找到世界上最爱我的那个人。”
——“如果你失败了怎么办?”——“我会永不放弃,总有一天我会站在这里对大家说:我可以!”
——“你享受成功的这一刻吗?”——“谈不上享受,我很意外,我只是一个小女生。”
——“你怎么看待讨厌你的那些人?”——“谢谢你们让我成长。”(等一下,还有一句也可以用:“经受得住多大的诋毁,就承受起多大的赞美。”)
——“你对钱有什么看法?”——“我完全不会算钱的,我很迷糊的,我也没有什么地方要花钱的。”
——“你对名气有什么看法?”——“我不觉得我有名气啊。”
——“你对爱情有什么看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你化妆吗?”——“从来不花,我经常就这么走上街,没人认识我,哈哈。”
——“你怎么挑选衣服品牌?”——“我觉得衣服穿得舒服就好,从来不挑大品牌的,你看我这件就是在佛罗伦萨的跳蚤市场San Lorenzo买的,便宜又好穿。”
——“你喜欢看书吗?”——“喜欢啊,我喜欢一个人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感觉。”
——“音乐(电影/演艺)对你来说是什么?”——“它就是我的生命,是带我走进(接触/了解)另一个世界的方式。”
背熟了吗你?
用别人的故事娱乐自己的人生
以上我们列举的那些,你以为只是成名成家的明星才会使用的模式吗?那你就错了。
我之所以对这些模式感兴趣,正是因为它们已经不是成功之后的套话,而是现在任何人处于聚光灯下就会自然发生的状况。就像条件反射,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旦站上某种舞台,就仿佛被表演之神的无形之手捏住了喉咙,他们就开始这样说、这样做、这样表演。
用别人的故事娱乐自己的人生,我们看娱乐节目的时候都这么认为,但到了最后这些故事却变成了我们的模式。电视节目需要这样的模式来取悦观众,而人们从观众变成参与者的时候也自然为自己选择了这样的模式来适应电视节目,这是一个奇怪的循环。
当然,最可怕的是,表演性已经从屏幕上蔓延到了生活中。
经常听到有人宣布,微博是他本人的最好体现。无论招聘还是交友,你要去查阅他的微博。是这样吗?
——“你为什么上微博?”——“为了展示真实的自我。”
——“你怎么看待喷你的博友?”——“由他们去,我有我的生活。”
——“你如何看待微博改变中国?”——“我很乐观(我很悲观/我发条长微博告诉你吧)。”
请问,这和选秀话语模式有什么区别?
生活需要表演,正如我们需要炫耀。炫耀性消费、炫耀性学习、炫耀性交际、炫耀性休闲、炫耀性娱乐……所有的一切都取决于我们想让多少人知道。我们在微博上晒自拍、晒智商、晒美食、晒地理位置,我们在“啪啪”里发布有声图片,我们在豆瓣里标自己看过的书和电影,我们在天涯拼命地骂兰州烧饼。
然后我们回到自己的屋子里,卸下所有的油彩,和我们所有崇拜的和讨厌的傻逼们一样,也是个傻逼。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