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最早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齐人蒯通见韩信大权在握,有意劝他脱汉自立,说道:“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果然韩信不听蒯通掏心窝子的话,“韩信犹豫不忍背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蒯通说不听,已详狂为巫”。最终韩信被萧何设计处死,“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刘邦听说此事,把蒯通招来问罪。蒯通辩才无碍,对刘邦说:群雄逐鹿,各为其主,我当时只知有韩信不知有汉王,劝韩信自立那是理所应当;您要因为这个杀我,那当时想反而力不从心的人太多了,杀不过来。听罢,刘邦就把他放了。
后世把“披腹心,输肝胆”这句话演绎为成语。例如宋人胡太初的《昼帘绪论·僚寀》:“今始至之日,必延见僚寀,历述弊端,令悃愊无华,肝胆相照。”文天祥的《与陈察院文龙书》亦曰:“所恃知己,肝胆相照,临书不惮倾倒。”肝胆相照的反义词是肝胆楚越。楚越争霸,互为敌对,由来已久。《庄子·德充符》载:“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梁启超也写道:“一旦肝胆楚越,倒戈相向,恨不得互剚刃于腹而始快。”
现代医学认为,肝和胆紧密相连,肝脏分泌胆汁,贮存在胆囊里。胆囊开口通过十二指肠排泄胆汁,与胰液混合,在小肠消化食物。在西医看来,肝胆可以相照,也可以独照,所以不管是因为胆囊炎、胆结石、胆息肉或者胆管癌而切除胆囊,都是稀松平常的事。中医可不这么认为。肝属脏,主里;胆属腑,主表。二者属性一致,互为表里。肝胆五行属木,应春,方位主东,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上面这一系列物质能量运动变化,都归属于肝胆,同频共振,同气相求,这是肝胆相照的细分和细化。
肝胆相照除了表示彼此不隐瞒、遮掩,还有互相关照、照应的意思。以前没有冰箱,动物内脏特别容易腐败。屠户卖猪肝,会留下跟它相连的苦胆,等顾客来买时切下苦胆再上秤,这样猪肝不容易坏。原理是:有胆汁滋润反哺,肝就能相对保持新鲜。
在临床上遇到急性、慢性肝病患者时,我们会给患者开苦味的中药以替代胆汁的效果,或者干脆就用动物胆汁入药,起到减轻肝脏负荷、缓解热毒、恢复肝脏功能的效果。比如熊胆粉、牛黄、蛇胆,或者用胆汁浸泡的中药—— 胆南星。中医认为,有胆囊、有胆汁,肝脏就有照应,相对就会健康。
《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叫“李代桃僵”,用药如用兵,中医发现,人体有舍车保帅的本能,牺牲局部或相对无用的组织器官以转移病邪。比如有心理疾病、心理压力大或郁闷的人会出现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属于小肠,它与心相为表里,出现溃疡,其实是无形的心理压力和情感病痛的释放和转移。同样,肝脏有问题的时候,胆囊代为受过,出现病痛,这本身就是对肝脏的保护。所以我们反对不分青红皂白,一刀切掉胆囊。事实上,很多因为胆结石切除胆囊的人,其残余的胆管甚至肝脏会出现结石。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只能缓解一时,以后会带来更大的问题。以前切除胆囊是个中型手术,需要开腹;后来有了微创手术,不用剖腹,在肚皮上打三个眼儿就能摘除胆囊;现在又有了进步,通过腹腔镜、胃镜可以做保留胆囊、碎石取石,对人体身心健康的损害就小了一点。
另外必须声明,不是所有动物的胆都可以入药,鱼胆就是毒药,盲目吞服会导致急性肝坏死。有些动物胆囊即便可以入药,也必须由专业的医生掌握剂量和用药时机。那些把熊胆、牛黄当保健品销售贩卖的,非蠢即坏。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