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当下日本媒体的“主旋律”,就是呼吁日本式的“女汉子”。
遇到日本的媒体人,谈论起各国媒体的种种,总会有人说:日本媒体没有所谓“主旋律”。言下之意,日本媒体不是政府喉舌,不必跟政府一条心,不必异口同声地只唱一个调,所以没有主旋律。
这样说倒也没错,基本属实。不过,细细观察下来,我还是认为日本媒体存在“主旋律”。例如今年元旦NHK的红白歌会,首次出现了明显的“主旋律”:歌手在点满祈愿蜡烛的长崎原爆现场献歌;影星吉永小百合介绍由她主演的战争片《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呼唤日本人不要忘记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要珍惜现在的和平。联想到过去一年中,日本国民为反对安倍政权的“安保法案”而爆发的多次大规模游行示威,不得不叹息NHK作为公共媒体在策划这一系列“主旋律”时的良苦用心。对于战后一代成长起来的日本人而言,他们的确期待和平,希望远离战争。
我最早注意到日本媒体也有“主旋律”,是在2011年的“3·11”东日本大震灾发生之后。接连不断的灾难报道,令日本列岛一片灰暗。因为悲痛,日本人主动节能省电,电视台主动取消各种娱乐节目,从公司到家庭,人们甚至主动取消了每年一度的赏樱传统。那一年的日本,一到夜晚连繁华市区都黑灯瞎火;那一年日本的樱花,也开放得格外寂寞。
这种沉闷的日本式“自肃”,直到当年夏天日本女足获得世界杯冠军的消息传来,才得以打破。“大和抚子”为大灾之后的日本带来了第一丝光明。从此,日本媒体开始出现各种“主旋律”,报道主题都有关生命:坚韧的毅力与不屈的精神、活着的能力与活下去的勇气……用当下流行的说法来说,日本媒体的主旋律,就是以“正能量”为核心的各种口味的“鸡汤”。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阿信》的重新上演。
这部上世纪80年代拍摄的电视连续剧,不仅在日本,在中国也曾家喻户晓。阿信武士般的隐忍和坚韧,曾给学生时代的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说《阿信》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的性格形成也毫不过分。但是,我90年代来到日本,之后这十多年里,几乎没有听到日本人或日本媒体提及“阿信”。“阿信精神”似乎已经被日本人彻底遗忘了。“3·11”东日本大震灾之后,《阿信》被改编成电影重新上演,阿信的故事重新回到日本人的视野,日本媒体的主旋律开始呼吁人们振作起来——“要像阿信那样,超越苦难,拼着命也要努力活下去。”
而当下日本媒体的“主旋律”,则是呼吁日本式的“女汉子”。高龄少子化、严重劳动力不足,面对这些社会问题,现任安倍内阁实施的解决策略之一,是制订“女性活跃推进法案”——提高女性工作待遇,改善女性的职场工作环境,让女人走出家门,外出工作,这将大大地解决日本劳动力不足问题。
这一次,日本媒体的“主旋律”与政府的口号相当一致。例如正在NHK播出的晨间剧《阿浅来了》就很具代表性。《阿浅来了》根据女实业家广冈浅子的人生故事改编而成:出生于京都著名富商之家的阿浅,数字概念极强,天生拥有商业头脑。阿浅的丈夫、大阪著名钱庄“加纳屋”的继承人信五郎,则对经营毫无兴趣,热衷于琴棋书画。大胆能干的阿浅,在公公的鼓励和丈夫的支持下,挑起了家业管理的重担。在德川幕府倒台、明治维新伊始的动荡时期,阿浅管理下的加纳屋不仅成功避开了破产危机,还不失时机地收购了九州的煤矿,为日本的工业革命提供能源;在“银行”这一概念刚刚进入日本时,加纳屋创办了“加岛银行”;在日本女性还只能接受基础义务教育时,加纳屋集资众筹了日本第一所女子大学;在人们对于“保险”一无所知时,加纳屋合并、成立了日本早期生命保险公司“大同生命保险”。
《阿浅来了》里的阿浅,一改人们心目中温文尔雅、轻言细语的日本女性形象。她爱相扑,擅爬树,想啥说啥,单刀直入,挽起长长的和服袖子,甩开膀子大步走着八字路。阿浅来了!日本女人走出家门,与男人同挑社会大梁的时代也来临了。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