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30日12时59分07秒,香港会展中心,英国皇家海军乐队在倾盆大雨中奏起《上帝保佑女王》,米字旗缓缓降下。
7月1日0时0分0秒,《义勇军进行曲》响起,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
凌晨时分,风停雨歇,在外执勤的香港警察,脱下帽子,在街上换上新的徽章。
维多利亚港风平浪静,不列颠尼亚号等来了它的乘客——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然后扬长而去。
历史在这一刻完成了交接,维港两岸歌舞依旧,灯火通明。
TVB有句经典对白:“香港人,有什么大风大浪未见过?”这话说得贴切。背靠大陆,面向太平洋,香港每年平均要与30个热带气旋相遇,其中半数达到台风强度。
回归二十年,经济的风起云涌比台风更烈,香港市场历经金融风暴、楼市崩塌而不倒,香港市道渡过SARS疫情而重振,随后迎来产业转型及CEPA机遇,及至近年零售业遭受重创,如今亦见复苏。
香港人常说“搞掂”,好像真的没什么是不能搞掂的。他们脸上的港式淡定,是“关你乜事”的特立独行,也是“冇乜所谓”的心照不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香港想象。香港作为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和一种生活方式,在我们心中存在远远不止二十年。这些年来,港片繁荣继而落寞,港乐兴盛然后式微,巨星相继消逝、暗淡……但这并不影响香港人生活中的小确幸。他们仍然坚强、独立,他们野心勃勃,并且生生不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香港期待。曾经止于想象的香港,现在触手可及;曾经独一无二的香港,慢慢见怪不怪。好在香港总是有股劲儿,见惯大风大浪,什么都“can do”,什么都肯下功夫。
因此,她所提供的想象空间,永远领先于人们的期待。
游客的购物需求越来越高,香港的城市消费向来不满足于单一的买买买;人们舌尖上的要求越来越刁,但香港总有层次更为丰富的味觉选择;你以为她是文化沙漠,殊不知她早已是发展出自身文化特色的世界城市。
今日的香港,仍是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在美国传统基金会发布的《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中,香港自1995年起连续23年获评全球最自由经济体,评分稳居第一。自由市场原则的坚持,是香港的生命力之源。
今日的香港,仍是“一生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成行成市的茶餐厅,一如既往地照顾着香港人的一日三餐外加宵夜,同时让游客感受没有荒腔走板、最为正宗的“港味”。
生活的诗意,就是一份茄牛通粉和一杯丝袜奶茶。诗意的生活,就是到百老汇电影中心看一场文艺片,在库布里克书店搜寻各种Zine小册子。
她能文能武,动静皆宜,还有一种微妙的都市感——烟火气息与文艺气质,在同一空间共存。
二十年间,香港仍是购物之城,但你能买到与以往不同的体验和乐趣;香港又不再仅是购物之城,你能在这里吃出世界的层次,玩出生活的意义。
今日的香港,值得一去再去。
香港,我们都应该感谢她。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