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开肉绽”最早见于元代关汉卿剧作《包待制三勘蝴蝶梦》的第二折:“浑身是口怎支吾,恰似个没嘴的葫芦,打的来皮开肉绽损肌肤。”这句话描写生动形象,用字精准。古人把皮破了叫伤,肉裂了叫创,合称创伤。二者的区别在于损害程度的深浅:伤处在皮肤表层,程度较浅,影视剧中的战斗英雄负伤以后经常满不在乎地说“没事,就擦破点儿皮”,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创,立刀旁,指金属利刃导致的损害,程度深达肌肉。所谓皮开肉绽,就是不仅伤了皮,且创了肉。现在人们经常使用的创可贴,其实应该叫“伤可贴”,叫“创可贴”属于典型的用字不当。
东汉的蔡邕在注释《礼记·月令》时说:“皮曰伤,肉曰创,骨曰折,骨肉皆绝曰断。”古代衙役为了索取贿赂,练就了一套行刑杖责的本事,掌握了下手轻重、深浅的力度。如果犯人给了钱,衙役会显得很卖力,一棒下去声音很大、很脆,犯人顿时皮开肉绽、鲜血淋漓,看上去行刑效果不错,犯人受到了惩罚。但这只是“伤”,伤的是皮肤,外敷些金疮药膏,过几天伤口就慢慢愈合了。
而对于没交钱的人,衙役会打得很闷、很沉,这种势大力沉的打法,加上施暴者的恶念,以意领气,穿透力、渗透性都很强。打完了可能犯人皮肤表层并没有破损,但皮下肌肤全烂了,成了死肉。犯人不是死于杖下,就是死于刑后的溃烂感染,瘀毒无法外散,内窜攻心。这就是深达肌肉、血脉的“创”。如果能当即索要几碗童便服下,使瘀血热毒从小便排出,再用鲜豆腐外敷,引邪外出,尚有一线生机。当然最好是马上服用活血、化瘀、解毒的金疮药。但是事前没有使银子,哪里来的方便,只有死路一条了。
伤在表皮,伴有毛细血管或小血管的破裂,一般不用治疗,别沾水,用唾液舔舔,等血液凝固、伤口结痂,自然脱落就好了。谁小时候都免不了磕磕碰碰,膝盖、胳膊肘经常见红,当时也就是红药水、紫药水一抹就没事了。
伤势深入到肤,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真皮层,出血就更多一些,需要用止血药,包扎、压迫止血,伤口愈合后还有可能留下疤痕。中药对于促进伤口愈合,避免和消除疤痕有特殊的功效。比如,对于烫伤,涂抹鸡蛋黄油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如果创伤深达肌肉,除了止血,还需要缝合。否则不仅影响愈合,还会影响肌肉的功能、活动。创在肌肉,伤口和创面久久不能愈合的,是气血不足的表现,在确认没有外邪、热毒瘀血的情况下,可以服用甘温补脾的中药比如黄芪、党参、当归、甘草等,再加上托里透脓的桔梗、皂刺和活血化瘀的乳香、没药。
无论何种外伤,都会伤及血络、脉管,出现出血、瘀血或血肿,因此止血、消肿、活血就是治疗外伤必不可少的步骤。轻度的出血,可以外敷、内服药物,比如乌贼骨粉、三七粉、草木灰、棕榈炭、血余炭、荆芥炭等,中医有“血见黑则止”一说,其理论源于五行,黑肾水克红心火。电影《追捕》中,杜丘用烧焦的木棒为被熊咬伤的警察消毒止血的情节令人难忘,这也是创伤自救的有效方法。著名的云南白药在止血疗伤上有独到之处,每盒或每瓶云南白药里都有的“保险子”可以治疗大面积出血和血崩。当然,严重的出血可以同时采取按压、捆扎止血。出血不好止,皮下的瘀血、肌肉的血肿也不好散,时间久了会出现溃烂,形成疮疡。
电影《刮痧》讲述了一个去美国探亲的中国老人用中医传统的刮痧疗法给自己的孙子治病,结果其儿子被美国警察逮捕、被法院审判的故事。按照现在刑事判决定罪的标准来看,刮痧出现的皮下瘀血连轻微伤都不算,皮都没破,只是看着恐怖煽情而已,都够不上刑事拘留标准。如果你把别人的脏腑器官切了,比如扁桃体、阑尾、胆囊,那可是重创,够判好几年的了,人们对此却无动于衷。同样是医学,同样是治病救人,为什么人们容得下重创而容不下轻伤呢?
当民众被打着高新科技外衣的商业宣传洗脑后,就会出现这种价值观扭曲、反传统、反自然的荒唐事情。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