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越南,会安夜市的灯笼店。市场联结了城市的社会交往与绵密人情,是传统生活方式的切片。(图/Alamy Stock Photo)
逛菜市场的日常逐渐消亡于现代人的生活之中,菜市场却变得很忙。
一方面,它被当作艺术馆办展览,被当作快闪店卖手机;它被装饰、被打扮、被改造,变得小清新,变得ins风,变得赛博朋克。另一方面,在时代弄潮儿的期待里,它要努力成为下一个爆发的新经济风口,以“菜市场+”的形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即使这些操盘手早已习惯拿起手机点开外卖App,搜寻附近满减折扣的远离菜市场的生活。
作为一种当代乡愁的实体化,菜市场在断裂的传统和向往的未来中反复飘荡。它的表和里被无情撕扯,它的新鲜、烟火气、生命力被抽离、挪移为另一种远离生活的奇观式想象。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罗子君的妈妈薛甄珠买青菜时必定会一根根地挑,有时还会用小刀把外面蔫坏的菜梗割掉。这种老一辈才懂的打交道方式,夹杂着他们对摊贩和肉菜的熟稔、理解与乐趣。生鲜电商的速配体验则抹平了这一切。
名义上,菜市场是人和菜的互动,实际上还是人与人的交流。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说,名胜古迹是一个城市的西装革履,只有菜市场才是肌肤之亲。菜市场就像一个菌落的中心,散发着氤氲热气的早餐摊、叫卖狗皮膏药的人、修鞋补衣服的摊子、5元理发店等与之相伴相生。这里是异乡人的旧梦和归宿,菜场不远,人情相近。
传统菜市场一带的生活,通常呈现为一个“3D综合体”——便利店、小食铺的台阶上摆满了待售的成捆绿叶菜、被铁钩挂起的排骨、在铁笼里蠢蠢欲动的鸡鸭,还有青橙黄绿的蔬果;一旁挨挨挤挤的是肆意生长的浓密绿植或居民晾晒的汗衫裤衩,农业、商业和私人生活的界线,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粗粝和生猛面前,在日复一日的讨价还价与叫卖声之下,显得那么的暧昧却又鲜活。
法国学者吕斯·贾尔(Luce Giard)形容逛菜市场是一场表演:“人们逛市场,就是一出由动作、眼神、手势构成的神奇舞剧上演之时——人们伸出食指轻触水果的果肉以辨别水果的成熟度,用拇指感觉红白萝卜是否硬实,眼睛谨慎地一扫就能发现苹果表面的斑点,他们还会花长时间去嗅甜瓜的香味,闻山羊奶干酪的味道,然后低声评论物品的性价比。在此过程中,人们更新了自己的能力,证明了自己的辨别本领。”
借由在菜市场的体验,人们得以在烹调的准备阶段中“感觉到一种少有的幸福,即自己创造某样东西、加工现实中的某个碎片、感受到缩小化的造物欢乐这种幸福”。
这就是逛菜市场的浪漫和惊喜。当宏大的现代社会让每个个体感到无力、不安、焦虑,菜市场能够让我们在混乱生活里重新掌控自我。
为什么我们要关心一座菜市场?作为日常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菜市场的变化、革新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它既是我们当下生活空间的重要构成,也能反映城市未来规划的方向。
可以说,关心菜市场,就是关心我们自己。
法国人类学家马克·奥热(Marc Auge)还提过一个“非场所”(Non-Places)概念。他认为现代化的城市创造的超市、地铁、银行等建筑空间千篇一律、没有个性,并且与周围隔绝,更不能给人以历史感。而传统的菜市场才是现代都市中最有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地方,它不仅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也联结了这里的社会交往与绵密人情。
一座菜市场的生死变化,折射了市井生活的人间百态。当旧城区被大规模拆迁改造,既有的生活网络被碾平,只剩下老建筑与手艺以“非遗”“文保”的名义被孤立地维护起来,此时的菜市场往往作为传统生活方式的最后切片,对抗被互联网和条形码标准化的世界。
但愿你能找到所在城市中能唤起地方感或乡愁的那一座菜市场。
本文选自:《新周刊》第555期“人人都爱菜市场”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