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受到的历史教育,一般人大约会在脑子里形成这样的印象:军事的历史是人类战争及其前后活动的记录,因此其大略是清楚的,不难理解的。然而,军事历史学却远非这么简单。就像人类的历史活动总在持续,关于历史、军事历史的知识也远比我们想的要简陋。特别是,在有关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决定性时刻,也就是关键事件的最重要时候,人们对它们的了解往往是极不可靠的,这些关键时刻的真实就成了历史知识体系上的超级黑洞。
公元前206年,也就是著名的陈胜、吴广率先起义反秦的第三年,秦汉军事史上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摧毁了帝国的胜利者项羽在离咸阳不远的鸿门地方,召见了另一位反秦军事领袖刘邦,也就是后来彻底打败他的对手。当时项羽的力量占有绝对优势,召见的原因是他已经意识到刘邦将是他未来事业的首要绊脚石,但在刘邦的低姿态臣服战术下,那一天,在埋伏好杀手的筵席上,项羽竟然忽然脑袋短路,没有按照事先的计划杀掉刘邦。当时这位嗜血嗜杀的混世魔王心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至今,历史学家的每一种解释都还面临另一派的质疑。
无独有偶,在此事之前10年,即公元前216年,在当时另一个文明的中心——罗马也发生了一件差不多的怪事。父子两代都以摧毁罗马为绝对志向的汉尼拔在意大利南部、罗马的战略要地和最大产粮地坎尼,与罗马最强大的兵力进行了决战。名列西方军事史四大名将的汉尼拔在坎尼会战中采用了天才的两翼钳形包围和背后包抄兜击战术,最后,他率领的不到4万人的部队在一天中杀死约7万名罗马士兵,几乎俘获了罗马高级国家公职人员的1/4,使每个罗马家庭都因为有战死者而哭泣。
坎尼会战后,罗马的许多同盟者开始背叛,罗马剩余的军队闻风丧胆。这正是汉尼拔实现一门夙愿的最好时机,然而,与高涨的士气和将领们的要求相反,汉尼拔选择了等待,并拒绝向罗马挺进,这使坚强的罗马赢得了重组军队的时间。14年后,坎尼会战的一位幸存者大西庇阿终于率领完成军事改革的罗马军队战胜了汉尼拔,最终,罗马摧毁了宿敌迦太基,奠定了霸权,汉尼拔则在胜利者的追捕中仰药含恨而死。这与项羽最后的结局是完全一样的。
奇怪的是,这样令后人扼腕的事例在军事史上绝非仅有。
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有一座叫敦刻尔克的港口城市,这座原属不列颠的城市在1662年被英王查理二世以40万英镑卖给了法国。1940年5月,德军采用出敌意料的战略,绕过马奇诺防线,英法联军被闪电战打得晕头转向,德军势如破竹,迅速把英法联军主力约40万人围困在敦刻尔克海滨很狭小的区域。拥有装甲战优势的德军如果对包围圈内的英法军队采取连续进攻,则英国的主要陆军兵力无疑将面临毁灭,这对英国的影响几乎不亚于坎尼会战对罗马的严重性,但希特勒在神秘的考虑之后,拒绝下令采取进攻。
从东南西三个方向逼近的德军距离联军最近的仅10公里,滨海地区很难组织对装甲集群有效的防御,但德军接到了希特勒本人严格的停止前进的命令,让英国人得以组织了全面大营救,奇迹般地撤出了大部分被围困的士兵。改写历史的机会就这样被白白浪费了。历史学家们至今还在争论,为什么此前多有神来之笔、不亚于古来名将的希特勒会做这个决定。
这些错误决定是最难穿越的历史黑洞,人们未来还会争论下去;这些争论对于未来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这些不会有结论的争议背后蕴含着一个人类军事战略思维的真问题:那就是如何运用胜利,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定义了胜利的真正意义。获取胜利是艰难的,需要天才的智慧和决心,但在严格意义上说,运用胜利却需要更高的智慧和谋划。回顾人类战争与和平的历史,人们会发现,决定性会战这种名词是有误导性的,真正决定历史的不仅是胜利,更多的倒是那善于运用胜利之手。换言之,没有得到有效、及时和合理运用的胜利,不过是为他人缴纳的昂贵历史学费而已。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